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与数据科学 SPSS论坛
13274 6
2011-03-23
假设有12个样本,有11个变量。KMO是0.693,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是186.576,自由度是55,这样算是达到显著吗?可以做因子分析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8 21:15:52
一般来说,超过0.5就可以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28 16:10:08
  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或称潜变量),它反映一种降维的思想。通过降维将相关性高的变量聚在一起,从而减少需要分析的变量的数量,而减少问题分析的复杂性。      在你对问题系统结构不了解时候,因子分析可以根据数据内在逻辑性,把它归并成几个公因子,每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空间的一个维度,如果经过正交或斜 交旋转的话,各个维度之间可以认为是不相关的,这些公因子能够相对完整地刻画对象的体系维度,最起码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话,就基本能够保证重要信 息不丢失了。一句话,你如果对研究对象到底应该分为几个维度不清楚的话,用因子分析可以通过数据内在逻辑告诉你。      但如果你对研究对象体系比较清楚的话,那你直接确定维度,通过AHP计算出权重,就能够把系统表述清楚了。但这里面有巨大问题,单纯通过数据内 在逻辑来判断维度,常常是错误的,而主观判断其实更加科学,并非象统计学宣称的,数据说话才有发言权。真正有发言权的,是你对问题的经验认识程度。人们为 了避免被人嘲笑主观判断的失误,而越来越选择了统计分析,实际上,他们并不清楚,单纯用统计分析来做判断,才是最愚蠢的。只有主客观结合起来,才是相对科 学的,两者矛盾的时候,应该深入研究矛盾的根源,搞不清楚的话,我认为指标体系评价法要远比统计分析准确的多。而变量之所以能分布在不同的因子内,则是由 于其方差波动性大小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决定的,波动性越大,越排在前面的公因子中,各个公因子之间的变量是不相关的,而每个公因子之间的变量是相关的。因 子分析认为那些数据波动大的变量对对象影响作用更大,它们排在公因子的前列,这样单纯从数据逻辑来判断的准则你认为对吗?我想,如果管理和社会科学都这幺 认为的话,那错误将大大增加了。上面想法是我这两年做课题的体会,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上看过相关说法,也许说的不对,这是我个人看法。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 宁愿用指标体系评价法,体系几个维度事先就清楚,最多先用因子分析算算,看看数据波动性如何,到底能确定几个维度,只起辅助作用。研究者就是专家,指标体 系的维度由主观来做判断,这主要来自经验判断,而不是由数据判断,我认为其实更科学。当然,如果你对问题一无所知,那指标体系评价法用AHP来做的话,错 误很可能更多。我以前就强烈批判过AHP。说到底,没有一种评价方法是好的,说明问题就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29 10:49:14
matlab-007 发表于 2015-9-28 16:10
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或称潜变量),它反映一种降维的思想。通过降维将相关 ...
[em17][em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29 10:52:31
matlab-007 发表于 2015-9-28 16:10
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或称潜变量),它反映一种降维的思想。通过降维将相关 ...
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30 16:42:02
KMO值倒是满足了,但建议最好能把样本放大点,做因子分析,个例特殊性强,样本少失真明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