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657 53
2021-06-2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54页有这样一段话,他说:“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根据他的劳动价值论,一个劳动产品身是已经形成价值了的,但是马克思在这里认为劳动产品如果 没有用,价值不能实现,其中的劳动就不算作劳动而形成价值,这不符合他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马克思没有考察到价值的负实现问题,劳动产品没有用而被浪费了也是一种价值实现,是一种负实现。


以上转自:马克思这段话意味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6-29 10:55:17
他说:“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用,不被市场认可,不被人们需要,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即便这个物品对人们确实有用处有好处,虽然这个劳动也确实是劳动,但是,由于不被当期的市场认可,不被当期的人们需要,则作为用于交换的当期劳动来说,就不被看成当期市场里的有效劳动,因此也不形成当期市场上的价值。

一个考官,他监考的时候也做了试卷,三分钟就答完了,每一道题都做对了,是满分100分。但是,由于这个考官并不是考生,所以,他的成绩是无效的,是零分。意思是说,他的满分成绩100分,不是考生的考试成绩,不算做任何考试成绩,相当于零。
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是考生,记为1,如果不是考生,记为0。一个人的身份如果是1,则成绩有效,计入记录成绩。一个人的身份如果是0,则成绩无效,不计入不记录成绩。当考官的答题得分为满分100分的时候,且当他的身份是0,他不是考生,所以啊,他的100分也相当于零。
在这里,身份=1,则答题得分被计入记录,身份=0,则答题得分(譬如考官的答题得分100分)不被计入记录。这并不意味着,身份决定了成绩。并不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考生,其成绩必然多少分,如果一个人不是考生,其成绩就是多少分。身份所决定的,是记录不记录,并不决定成绩是100分,或者98分,或者60分,或者50分,或者20分,或者1分,或者成绩是0分,试题全答错了。


这个例子,就如同上述的那句话。
当一个商品被认为有用,就标记为有。当一个商品被认为没有用,就标记为无。凡是标记为“有”的那些产品,就记录核算其劳动量。凡是标记为“无”的那些产品,就不记录核算其劳动量。如此而已,仅此而已。那么,这并不是说,有用的物,物的有用性,决定了生产劳动量。这仅仅是说,有用的物,物的有用性,是记录劳动量或者不记录劳动量的标志而已,是记录或者不记录的标识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9 11:08:28
他说:“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上述说的很对,很合理。

但是,这里也有比较特定的语境,有比较特定的读者听众。

但是,这同时也是理论上的处理手法之一,不是全部的所有的手法,是手法的之一。

那么,为了简便方便,在现代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处理:

凡是为了交换的产品,用于交换的产品,准备贴上商标或者已经贴上商标的产品,就一律进行统计核算,核算其劳动量、产品量、产值量及成本等等。各账各算,就事论事,有多少就核算多少,是怎样就怎样,而不需要考虑有多少人想买,有多大的需要,卖价的高低,销量的多少,等等。

劳动量=产品量=产值量,各账各算,就事论事。

那么这样处理之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量=一万人年,产品量=0,产值量=0,成本=一亿元。一万人年=0=0。
或者这样的情况:劳动量=一万人年,产品量=三万个产品,产值量=八亿元,成本=一亿元,销售量=0,销售收入=0,等等,等等。

那么都无所谓,都很平常,都很正常,照常按这个方法核算即可,这样更简单,更明确,更自然,更顺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9 11:20:18
1993110 发表于 2021-6-29 11:08
上述说的很对,很合理。

但是,这里也有比较特定的语境,有比较特定的读者听众。
那么这样处理之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量=一万人年,产品量=0,产值量=0,成本=一亿元。一万人年=0=0。
或者这样的情况:劳动量=一万人年,产品量=三万个产品,产值量=八亿元,成本=一亿元,销售量=0,销售收入=0,等等,等等。
那么像上述等等的情况,也意味着利润可能为零,也意味着可能出现亏本亏损等等,等等。
这里就需要注意:劳动量总是大于等于零,不会小于零,不会有负数的劳动。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利润也是如此,都是大于等于零,不会有负数的利润,利润总是大于等于零。还有,亏损也总是正数。

那至于说了,财务会计的实务当中,或许可能有负数的利润,负数的亏损等等,这个要看成技术性的手法,为了方便所做的标识。譬如交通标志是这样:一个牛头打上叉,意思是禁止牛羊牛车通行而已,你不能看成杀牛、屠宰场。

那至于说了,有的劳动造成了污染,出现了各种负面的作用,等等,这个并不意味着劳动量也是负数的。劳动的副作用,劳动的负面作用,恰恰是正数的劳动所造成。

同样,零劳动量的劳动(雇工一万人,没有能够投产),或者正数的劳动(进行了投产),生产了零产品,或者正数的产品,由于销售收入太低太少,成本大于零,进而造成了亏本亏损等等,这个也不意味着有负数的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9 12:27:46
在这里认为劳动产品如果 没有用,价值不能实现,其中的劳动就不算作劳动而形成价值
这里的意思是说,产品如果不被接受,则产品的劳动也不被接受,就不被计入记录,不参与统计核算了。

这还不是“价值实现”的意思,这是说,不被看成价值,不记录到总价值当中,不是价值队伍中的一员。

而价值实现是说,劳动量(价值量)=产品量=产值量,产值不一定能卖掉卖光啊,价值不一定能变现、实现啊。

销售的收入=产值*成交比例,这才是价值的实现(变现、出售、成交)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9 12:31:38
有考察到价值的负实现问题,劳动产品没有用而被浪费了也是一种价值实现,是一种负实现。
市场当中,没有人要的产品,看都不看一眼的产品,相当于市场上柜台上摆放了一张旧报纸,就不被看成产品,此时,这些产品及其劳动,就不计入总产品总劳动当中了。

所以,资本论所说,并没有错。

不过,为了方便简便,上面藤椅当中,提出了新的处理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