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浅论农资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的坑农现象<o:p></o:p></P>
<P align=center>绍兴市东湖生化有限公司 季国炎 先生 (董事长兼总经理)<o:p></o:p></P>
<P align=left>摘要:本文以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次品)原理为出发点,信息经济学逆向选择问题对农资交易中的进行了分析和透视,并探讨了在农资市场上解决逆向选择坑农现场的思考<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一. 农资交易市场现状:<o:p></o:p></P>
<P align=left>1. 我国假冒伪劣农药产品屡禁不止、屡打不绝.<o:p></o:p></P>
<P ><FONT face=宋体>近几年来,假冒伪劣农药给农民和市场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据报道,去年全国质检系统查获伪劣农资货值3亿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2.5万起,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资商品的抽检合格率仅为30%-70%.全部产品加权平均合格率约50%.</FONT></P>
<P ><FONT face=宋体>而今年仅上半年,据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全国共查处假劣农资案件18608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货值2.5亿元。案值比上年同期增67%。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药的假冒伪劣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FONT></P>
<P ><FONT face=宋体>值得说明的是,这些被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仅仅只是冰山一角,</FONT></P>
<P ><FONT face=宋体>2. 好产品已经有被次品替代的趋势</FONT></P>
<P ><FONT face=宋体>传统的优质低价(下称好产品)产品正在被劣质产品或新的而价格更高的产品(在国家农药管理条例被列为假冒伪劣产品,下称次品)驱逐出市场的趋势。</FONT></P>
<P ><FONT face=宋体>我们国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可谓不小,年年喊严厉打击,但笔者跟踪某植物生长剂多年,了解到此产品目前市场上好的产品却是越来越少,这些好的产品正在被两种次品所替代。此产品原本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以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效果明显逐渐得到农民的信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生产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正当市场日益扩大之际,接着就是次品充斥市场。次品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药里掺汤(笔者称其“稀释版”),另一种是换汤换药(“升级版”)。</FONT></P>
<P ><FONT face=宋体>药里掺汤,是在农药里掺水,降低浓度。对于降低了浓度的产品,其标出的功能与好的产品相同。</FONT></P>
<P ><FONT face=宋体>换汤换药,是次品经销和生产商,随即以某个新的品种进入市场,而新的品种在功效方面不比好的产品强,而价格却成倍的提高。</FONT></P>
<P ><FONT face=宋体>3.坑害农民,农民苦了</FONT></P>
<P ><FONT face=宋体>据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全国查获假冒伪劣农资货值2.5亿元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53亿元,据此推测,每元假冒农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41元,而再加上换汤换药的次品,每元次品农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假设同样为3.41元,如果按照国家抽查次品占50%计算,农民要承担多少假冒农资产品给他们造成的损失</FONT></P>
<P ><FONT face=宋体>笔者这么多年,每年都接触农民,他们的收入本来很低,坑农的农药真的苦了农民。在北方农业区,农民的现金(可支配)家庭年收入大多在8000元左右,如果家里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可想而知,四年他们要负多少年的债?</FONT></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二. 逆向选择理论与“柠檬”(次品)原理概述:<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1.信息经济学鼻祖斯蒂格勒认为,“一个卖主(或买主)必须得与各种各样的买(卖)主进行多次接触后,才能确定对自己有利的价格”,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他的寻找范围是有限的,所以,消费者不可能充分利用市场中的交易机会,造成价格的分散,并且可以测量卖(买)主的无知程度。<o:p></o:p></P>
<P align=left>2.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并引入信息经济学的市场交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是,它主要是研究由于产品质量信息的非对称性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并由此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o:p></o:p></P>
<P align=left>“逆向选择”理论是:在次品市场上,出售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隐瞒将会导致市场逆向选择,质量差的产品将质量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并最终导致市场的消亡。<o:p></o:p></P>
<P align=left>1970年,阿克洛夫通过对美国车辆交易市场进行分析,发表了文章《次品市场:品质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得出了“柠檬”原理(“柠檬”来源于美国口语对“缺陷车”“二手车”的经验称呼,“柠檬”原理国内资料也称“次品”原理),并且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在二手车市场上,既定的卖者和关心二手车质量的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非对称性,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在他不能确知所购二手车的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他愿意接受的价格只能是所有二手车价值按概率加权计算的一个平均值,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值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只有低质量旧汽车出售,而没有高质量的旧汽车交易,结果是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挤出交易市场。由此,阿克洛夫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只使用过一次的“新”汽车,在柠檬市场上也难以卖到好价钱———它是“逆向选择”的必然结果,即由于消费者所处的信息劣势而被迫做出的反向选择。这一过程不断持续,最后市场上只剩下损坏最严重的车辆,所有好一点的车辆都会从市场上消失。于是,市场上只剩下了劣质商品。<o:p></o:p></P>
<P align=left>“次品”原理对经济学领域揭示了许多传统市场都存在的信息的非对称现象,深化了我们对真实市场现象的了解。一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就有可能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引起市场交易的低效率,甚至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失灵。<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FONT face=宋体>三.农资市场交易中逆向选择分析<o:p></o:p></FONT></P>
<P align=left>阿克洛夫所做的分析是对国外二手车传统市场而言的。那么,基于我国的农资市场中的情形又将如何呢?笔者应用次品原理在农资市场上导致逆向选择的特征进行探讨:<o:p></o:p></P>
<P align=left>1. 农资市场博弈的主体分析:<o:p></o:p></P>
<P align=left>在农资市场,参与博弈的群体主要有制造商(包括分装),经销商,农民,而他们的关系见图1:<o:p></o:p></P>
<P align=left><v:shapetype><v:stroke joinstyle="miter"></v:stroke><v:path o:connecttype="rect" gradientshapeok="t"></v:path></v:shapetype><v:shape><v:textbox style="mso-next-textbox: #_x0000_s102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P >制造商</P></DIV></TD></TR></TABLE></v:textbox></v:shape><v:shape><v:textbo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P >农民</P></DIV></TD></TR></TABLE></v:textbox></v:shape><v:shape><v:textbo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P >经销商</P></DIV></TD></TR></TABLE></v:textbox></v:shape><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FONT size=3></FONT></v:stroke></v:line><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FONT size=3></FONT></v:stroke></v:line><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FONT size=3></FONT></v:stroke></v:line><v:shape><v:textbo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P >政府机构</P></DIV></TD></TR></TABLE></v:textbox></v:shape><v:line><FONT size=3></FONT></v:line><v:line><FONT size=3></FONT></v:line>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BR clear=all> </P>
<P align=left>从图可见,制造商和经销商控制信息的全部,而制造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农民,不是农资销售主要的渠道,我国农资市场,制造商多数是通过经销商实现销售的,所以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忽略直接销售给农民的销售模式。<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2. 逆向选择的理论应用——信息的非对称性<o:p></o:p></P>
<P align=left>信息分布上,制造商可以获得从竞争对手处、工厂自身、法律法规等公共信息以及经销商处获得产品质量和价格比较多的信息,而经销商获得的途径比制造商往往更、更快,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市场,有很多的经销商,很多的农户,很多的执法机构,很容易获得信息,他们很快能够对产品进行分析比较,包括价格、性能、利润等,同时制造商将对经销商最大限度的介绍和推荐自己的产品,而经销商则不一定都会传递给制造商与其无关产品的广泛信息,所以在交易中,经销商在信息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信息的占据见图2:<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v:line></v:line><v:shape></v:shap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class=shape v:shape="_x0000_s1038">
<P >经销商</P></DIV></TD></TR></TABLE> <o:p></o:p></P>
<P><BR clear=all> </P>
<P align=left><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v:stroke></v:line> 其他途径<o:p></o:p></P>
<P align=left><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v:stroke></v:line><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v:stroke></v:line><v:shape><v:textbo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P >制造商</P></DIV></TD></TR></TABLE></v:textbox></v:shape><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FONT size=3></FONT></v:stroke></v:line><v:line><v:stroke endarrow="block"><FONT size=3></FONT></v:stroke></v:line>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BR clear=all> </P>
<P align=left><v:shape></v:shap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
<DIV class=shape v:shape="_x0000_s1039">
<P >农民</P></DIV></TD></TR></TABLE>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v:line></v:line> <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BR clear=all> </P>
<P align=left>交易的第三方农民,他们通过从经销商处、邻居等处获得有限的信息,而经销商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利益的导向,这样他们获得的信息既少,同时可能存在失真。<o:p></o:p></P>
<P align=left>而信息的传递路线见箭头<o:p></o:p></P>
<P align=left>从上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在农资市场,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理论,“在次品市场上,出售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隐瞒将会导致市场逆向选择,质量差的产品将质量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次品驱逐好的产品,是非常合乎理论的。<o:p></o:p></P>
<P align=left>在农资市场上,既定的卖者和关心农资质量的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非对称性,卖者知道农资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在他不能确知所购农资的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他愿意接受的价格只能是所有农资产品的价格,而非质量的好坏,因为质量的好坏,即价格性能比,已经被经销商所隐瞒,农民只能按照经销商推荐的产品接受。<o:p></o:p></P>
<P align=left>这与阿克洛夫在研究二手车市场的特征是一致的,但是在农资市场,与二手车不同的是,人们在购买二手车的时候对风险已经有所预期,他们至少知道,与同型号的车辆相比,他们绝对不会比新车更好,而在农资市场,经销商可能采用欺骗手段,使农民误认为他实际上所选择的次品比好的产品更具有效果,这就可能对农民构成更大的损失,比如因误用次品而耽误季节,引发病虫害等。<o:p></o:p></P>
<P align=left>这样一来,好的农资产品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进入市场。<o:p></o:p></P>
<P align=left>3. 农资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的现实环境分析<o:p></o:p></P>
<P align=left>① 准入条件不公平:农资属于传统市场,次品市场的优势在于其较低的进入障碍、较低的管理成本和市场信息获取的容易性。之所以说它具有较低的进入障碍,是因为所有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存在不公平,次品制造商的机会不需要市场准入,如有很多制造商不具有基本的生产条件,而无须在设备、安全、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投入,好的产品制造商,一个产品进入市场经过开发、对比试验,各级部门审批,从投入上动则百万,多的几百万上千万,时间上至少两三年,更不用说软件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大量投入了。而次品生产在这里大公司并不比小公司具有先天优势,可在成本方面比好的公司低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多数委托加工,使用本文所描述的两个方法,在牺牲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降到了低点,以低代价或无代价去获得信息,同时,次品制造商还可能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比如与地方监管部门有广泛的沟通,获得很高的信息效率,尽管并不意味着有很高的市场效率。事实上,比较起来农资市场所存在的、由于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更加严重。<o:p></o:p></P>
<P align=left>② 农资产品质量的不易检验性。<o:p></o:p></P>
<P align=left>因为农资产品的检测需要专业机构才能进行,农民几乎不可能在购买前将产品好坏分清楚,因此农资产品多为经验产品,经验产品只有通过经验通过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来了解其质量,所以即使是大量的广告和产品信息并不足以使消费者相信其质量,消费者也不会购买。阿克洛夫在二手车研究中提到,当顾客了解到产品真实的质量情况后,顾客可能会冒险一试,但若对某种产品只会使用一次,这种冒险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在农资市场,更加有着特殊性,它们的质量只有在使用并在季节结束后才能被了解,在其他领域,可能一旦消费者掌握了产品的信息内容以后,消费者就不再愿意购买了。但是,由于农资产品因为国家长期实行专营,接近形成区域寡头,产品和信息基本被一些大的经销商所控制,加上农民一般的文化程度,对外交流相对比其他消费群体狭窄,这一特点使得农民长期不能得到好的产品信息、方式来使相信它们产品的质量。<o:p></o:p></P>
<P align=left>③ 农资厂商身价的不易识别性。<o:p></o:p></P>
<P align=left>由于经销商对于信息的近乎垄断,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市场运作的效率将十分低下,甚至根本就无法运作。由于厂商身份的不易识别性,那么对农资产品的质量就更难以把握。<o:p></o:p></P>
<P align=left>在我国,大中型公司数量并不多,而即使是大公司,一旦产品在今天畅销,明天就立即有次品出现,我国农民经历了多年的无奈甚至绝望,对于真正好的产品,好的厂家也已经失去敏感性,这导致了农资产品的良莠不分,好产品也常常与次品进行价格的较量。目前农资经营中无证公司借壳借牌生产,小型公司仿冒大中型公司,次品仿冒好的产品等可谓无奇不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农药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四.问题探讨:<o:p></o:p></P>
<P align=left> <o:p></o:p></P>
<P align=left>由于逆向选择导致了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的低效率,使得市场参加者不得不借助各种各样可能的方法或解决途径来提高市场效率,从而使得由于非对称信息而瘫痪的市场能够重新运转起来。但是在农资市场上,笔者还没有看到有效的方法建立市场的秩序。所以以次品问题学者们提出的方案作为农资领域解决问题的讨论。解决“次品”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根据商品的开价来推测商品的质量。<o:p></o:p></P>
<P align=left>因为“柠檬”原理告诉我们,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也就是说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或者更进一步地讲,我们可以将价格作为传递和判断质量高低的信号,这也是市场参加者以价格判断商品质量的信息经济学解释。<o:p></o:p></P>
<P align=left>但是在农资市场,由于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传统市场上消除逆向选择的方法之一,消费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来判断产品的质量,但是在农资交易中这种方法基本上是无效的。同时信息由受到接近垄断,至少是区域垄断经销商的隐瞒,本文已经提到的经销商完全可以用“换汤换药”的手段,将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加上农资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市场成熟的常规产品,价格已经比较透明,而农民基本接受次品的价格,好的产品实际上价格是很难有所突破的,而即使政策允许调高价格,面临的可能是市场萎缩的危险甚至引发经营危机,这是好的制造商不愿意承担的风险;<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align=left>导致农资产品的经销商会采取一种蓄意过时和频繁升级的销售策略。由于很多的新产品的质量是否高于好的老产品还未可知,这时的质量不确定性问题将更加突出。虽然产品的价格在提高,但价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农资市场上通过价格显示质量的作用将会比较弱。如果以价格的高低作为减少逆向选择的方法,它基本上是无效的。<o:p></o:p></P>
<P align=left>2. 政府、消费者协会等建立的质量合格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o:p></o:p></P>
<P ><FONT face=宋体>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的农资打假可谓是竭尽全力,也通过品牌等进行传播,而实际上是假越打越多,笔者了解并分析,一是生产假劣农资。许多以地下工厂为主,他们从产品名称、三证、包装到单位名称、地址甚至电话号码全部是胡编乱造,产品质量根本无从谈起。也有些合法企业,他们的产品,采取偷工减料的方式来造假,造假方式有一个特点,往往是什么产品好销就生产什么产品,什么企业知名度大就假冒什么企业。这些造假企业既有合法经营的工厂,也有非法地下工厂,他们大多冒用著名企业的产品名称、商标、三证甚至企业名称。有的造假者以五花八门的总经销或承销的名义进行生产,利用经销商鉴别能力差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以送货上门、高额返利等手段来吸引客户,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基本上都不合格。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往往打的是正规、知名农药企业产品的旗号,一旦被发现往往让正规企业蒙受损失。</FONT></P>
<P align=left>如农药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造假非常普遍,主要因为见效慢,需要一个生长周期,不易被察觉,即使被察觉往往以错过施药期、施药方法不当等借口搪塞过去,最终伤害农民。</P>
<P align=left>这还不算与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健全和完善,现实情况是一些部门监管人员在执法中以罚代法、地方保护,给假冒伪劣农药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了不断滋生的土壤,真正的好产品却可能被打击了,而次品却可以有保护伞而大行其道。</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所以,在农资市场通过质量标准的建立,依靠市场监管,扭转逆向选择现象,效果目前还不是明显,这在本文提到的目前假农资更加猖獗可见一斑。</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align=left>同样的,有关文献提到的建立中介销售,捆绑销售,注意力销售等,期待重塑市场秩序,笔者认为虽然值得分析,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暂时都还是无米之炊。</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 </FONT>结语<o:p></o:p></P>
<P align=left>上面以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中,以“柠檬”(次品)原理为出发点,对农资交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透视,笔者认为,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理论原理,能够深刻剖析我国农资市场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并极大坑害了农民利益的现象,在传统的农资市场,可以引证理论的应用价值。即在农资市场存在着“在次品市场上,出售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隐瞒将会导致市场逆向选择,质量差的产品将质量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并最终导致市场的消亡。”<o:p></o:p></P>
<P align=left>笔者仅仅在农资市场上逆向选择坑农问题的现场思考,但是具体如何解决却是如何有效避免这个困境,笔者没有能力找出方法,需要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后续讨论的问题包括:<o:p></o:p></P>
<P align=left>① 逆向选择适用条件和适应范围;<o:p></o:p></P>
<P align=left>② 在经济体制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由于非对称信息所带来的问题,其代价极其低廉甚至得到极大利益时,怎样避免陷入新一轮低效率循环当中<o:p></o:p></P>
<P >③ 在现实的情况下,类似制造好产品的公司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和交易方式等的变化进行探索和设计,以实现由于逆向选择而出现的低效率市场重新获得了市场的效率。<o:p></o:p></P>
<DIV >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