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613 0
2021-07-24

IV

宏观经济平衡模型(袁大成经济模型)

前面已经论述过:资本主义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走向生产过剩,通货紧缩,工人失业,经济下行。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流向商品供给一侧的,并且随着产业部门的利润积累而不断地有货币从流通中沉淀下来,造成了市场上通货紧缩,经济下行。所以,要保持社会经济平衡和货币循环,凭市场自发的力量是不可能的。货币在市场上,必然流向盈利的企业,就像河水必然流向大海一样。没有太阳的蒸腾作用,海水是不会重新流回陆地上的。同样地,没有国家的二次分配,沉淀在供给侧的货币也不会重新回到市场上,而只会越来越多地以利润的形式而沉淀在供给侧的生产部门,造成了市场上通货紧缩,经济下行。

当然,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是不承认这样的问题的存在,因为他们相信自由市场可以自发地解决经济问题。他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工人们更加勤奋工作以及如何让产品更具有竞争力问题和如何让企业的利润不下降等,还有人性等等大问题。


实际上,长久以来,新老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的大都是供给侧的问题,关注供给是如何产生的,很少考虑购买力从何而来的问题。深受古典经济学熏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把自己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生产方式的上,而轻视了分配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分配方式从属于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决定的。其实,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分配方式只是指的一次分配,即企业家们所决定的产业系统内部的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们很少关注国家所主导的二次分配;而正是二次分配在宏观经济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国家主导的劫富济贫的二次分配,货币就会以利润的形式从流通中越来越多地沉淀在供给侧的富人们的钱柜子里。那么一小撮富人们的钱再多,一个人一顿饭也吃不下一头猪,养猪业如何发展呢?同时却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因为没有钱,只能吃糠咽菜,势必导致了社会有效需求萎缩,市场疲软,造成商品卖不出去的过剩危机。只有通过国家的二次分配,把作为产业利润而沉淀出经济活动的货币征收上来,重新注入市场,才能恢复货币循环,从而保持经济可持续运行下去。

下图显示了以国家财政为中心,以货币循环为机制所建立的宏观经济平衡模型(袁大成宏观经济模型)

图一:宏观经济平衡模型(袁大成宏观经济模型)

MX--II2.png



上图显示了以国家财政为中心,以货币循环为机制所建立的宏观经济平衡模型。在上面模型中:   其中P在结构上代表了社会的产业系统,同时也代表了一定时间段的国民总产出(GDP),C1为一次分配中的工资总和,C2为二次分配中国家财政所支持的社会消费。它们的关系式是:P = C1+C2。图中的棕色箭头为货币流向,流向产业系统P;蓝色箭头为商品流向,与货币流动方向相反。


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化,突显其中的原理,上面的模型还有如下几个前提假设:

   (1)产业系统的工资C1, 包括了老板们的工资在内,全部用于了消费,都是月光族,没有储蓄。

(2) 国家财政支出C2, 也全部转化为各公共部门的工资支出,全部用于了消费,没有储蓄留下来。

(3) 市场上的有效需求总和默认为 C = C1+C2

  (4)   财政收入T 假设全部来自企业所得税和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忽略其它形式的来源。

(5) C2 在数量上等于国家财政支出,且C2≧T(税收)。

(6)此处省略了代表出口净值的参数C3, 因为我们假设出口净值= 0。

(7)符号Δ表示产业系统的净利润总和,假设只有三个去出:存储,投资,缴税;不用于企业老板的消费,因为老板们的消费资金已经算在C1中了。


从上面的图1可见,一共有二种货币循环:第一种循环是P与C1之间的货币循环,这里称之为C1循环。 C1是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工资成本,属于一次分配,这部分货币通过生产部门的工薪群体在市场上购买产品的消费活动又重新回到了生产部门(已经假设没有储蓄)。


由于产业系统(企业)内的分配公式是 P = C1+Δ ,其中∆ 代表了企业利润。显而易见,即使产业部门一次分配的所有工资C1全部用于消费,一次分配C1所能支持的有效购买力,充其量只能购买走在价值上等于工资成本C1的商品,而价值上等于利润Δ的部分产品仍有待出售。如果出售不了,产业部门就无法实现利润,从而出现产品过剩。显然这部分产品是无法指望产业部门的自身的购买力C1来兑现的,就像一个餐馆的利润不能指望餐馆员工用自己所领到的工资来消费就能实现一样;必须要有来自产业部门以外的购买力才能让产业部门将剩余产品出售,从而才能实现产业部门所期望的边际利润Δ。

模型中的C2代表了由国家财政支出所支持的所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属于二次分配。为了简化问题,我们这里也假定二次分配的货币最后也通过市场上的消费活动又全部回到了供给侧的产业部门(P)。

从上图可见,货币在市场上的流动方向是供给侧的各产业部门的;而产业部门的内的一次分配的公式是:

P = C1+Δ,

当  Δ > 0,    则:P > C1


这个公式表明了,C1所代表的购买力,充其量只能购买走产业部门所产出的总供给P的一部分,而代表利润部分的Δ,是超出了一次分配C1的购买力的部分。如果把图一模型中政府财政主导的二次分配抹去,没有了政府的二次分配所支持的C2系统,模型就成了一个完全由一次分配所构建的纯市场经济系统。在这样的纯产业系统中,即使雇员们把所有的工资全部消费掉,产业部门所期望的边际利润Δ也无法靠产业系统自身的工资成本C1所构建的购买力来兑现。从而导致市场上产品∆过剩,市场疲软,经济下行。


可见,单由C1循环所组成的纯产业化市场经济是不能平衡的,必然出现产品过剩。所以,一定要有非产业的社会消费系统与产业系统共同组成的混合经济,宏观经济大系统才能平衡


然而,C2的诸部门是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共部门,无法在市场上靠商业活动再把钱挣回来(否则它就变成了P系统的产业部门),所以它的经费只能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是宏观经济中的二次分配部分。这个领域内的各部门,除了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各种的免费服务以外,它们存在的经济学意义就是消费,消费掉产业部门自己无法消化的产品,从而维持了整体经济的平衡。但是,不能认为C2部门的人员都是寄生在产业部门C1的纳税人身上,他们也是靠自己的工作领工资,只是他们的工资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国家财政,而且全体社会成员 - 包括产业部门就业的纳税人-同时也享受着社会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免费服务产品,比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等,这是健全的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


另外,如果没有政府的二次分配,即使在简单的再生产循环中,产业部门所赢取的边际利润Δ,都会不断地沉淀积累起来,从而导致市场上通货紧缩,产品过剩,经济下行。

所以政府财政需要继续把以利润形式沉淀在供给侧所积累的货币再征收上去,并以政府开支的形式重新注入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不能结余在国库里积累起来)。这样一来,国家财政所主导的二次分配的货币,既支持了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共部门继续运行,又作为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购买力在市场上再次流回了产业部门,这个循环就是我们模型中的C2货币循环。正确运用国家财政杠杆,建立C2货币循环,对保持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平衡和防止货币沉淀非常重要,从而才能使经济运行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社会宏观经济就象一个有机体那样的系统,追求利润的产业部分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实际上是半个系统,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要有相应的非盈利的纯消费型单位所组成的消费系统的存在,才能构建起较完整的宏观经济大系统,实现货币全循环和经济的平衡运行。

上面的货币循环图显示了政府的财政作用在于维持货币循环对保持经济持续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政府所主导的二次分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随着货币作为利润在生产部门的积累沉淀,造成了市场上通货紧缩,市场萧条,经济下行,工厂倒闭。这就是产品过剩危机发生的过程。

总之,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如同血液在人体中一样要保持不停的循环以便把养分带到各个需要的部分。如果血液积累在某一处,身体就会严重出现问题。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积累在了富人端的结果,如同血液积累在身体某一处的结果一样,必然导致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造成流通中的货币减少,经济下行。所以就需要政府介入,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二次分配,从而恢复货币循环,经济才能持续地运行下去。政府财政功能就起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心脏功能,可以让货币像血液在人体中那样保持循环.

下来讨论一下保持宏观经济系统平衡的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