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272 36
2006-09-01

科学的计划经济不能脱离市场经济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有你无我的两种经济运行方式。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道理十分简单,即当你取消了市场经济,那你的计划经济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就不再具有"科学性",就会变成主观任意的坏的计划经济。下文强调了计划经济必须要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它说:"计划经济应该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自觉'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又说:"'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计划经济的本来含意。"那么,客观经济规律是什么呢?它所自然地展现出来的场所是什么?实际上,所谓"客观经济规律"就是最基本的供给与需求的规律性,它所自然展现出来的场所就是"市场",因此自然的市场经济就是客观经济规律最好的体现形式,由此可以说,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市场经济、市场规律的认识。这样,如果没有市场经济,当然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计划经济了,因为科学的对象都没有了,都被取消了,还谈何科学的计划经济呢?有的只是列宁所说的"官僚主义的空想"。而过去许多国家曾实行过计划经济,这种计划经济都是列宁所说的"官僚主义的空想",因为它将市场经济取消了,即将科学计划经济所要认识的对象取消了,自然只剩下"官僚主义的空想"了。但下文仍然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因为它不懂得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存在形式,市场经济越是自然性,它所体现出的客观经济规律就越典型,也就越有利于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就越有利于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可见,科学的计划经济与自然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相当微妙的互存共生的关系,而这是绝大多数学者所没有看到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比如下文说:"'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计划经济的本来含意。"众所周知,宏观调控的对象就是市场经济,如果将市场经济取消了,只实行指令性经济,那又谈何宏观调控呢?尽管姝目的是要纠正市场经济的偏差,但它首先需要市场经济的存在,同时也必须要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弄清楚,才谈得上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够纠正市场的偏差。比如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市场经济不会出现过热和过冷,那么如何宏观调控呢?首先就要搞清楚市场为何会出现过热?过热与过冷又有何关系?(过冷往往是过热的自然结果)。经过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如果需求扩大会使供给跟不上,会使价格上涨,而价格上涨会引起投机,投机需求的特征是价格越涨投机越狂热,于是投机会使价格更加上涨,从而首先恶性循环(而正常需求的特征是:价格越涨需求越小,从而起到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与规律性,宏观调控就要特别注重价格的稳定,以防止投机活动的产生。如何确保价格稳定呢?就是在价格上涨时及时增大供给,而在价格下降时及时扩大需求,比如通过国家贮备手段来调节这种供给与需求。这样就可以抑制投机,只要抑制了投机,即抑制过热,就自然可以抑制过冷,因为过冷是过热的自然结果。这是一个根据市场规律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典型过程。可见,如果事先没有充分认识市场规律,认识到需求、价格、投机等等因素的互相关系,你就不可能实施宏观调控。传统计划经济将价格实施严格的人为控制,这样就不知道真实的供给与需求,就不知道如何宏观调控,不知道如何对经济进行科学的"计划",有的只是"官僚主义的空想"与愚蠢的蛮干。所以,凡是实施传统计划经济的地方,经济关系不是更理顺了,恰恰相反,而是更畸形扭曲了。
因此,科学的计划经济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并且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黄焕金】

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历史反思
出自《时代经济论坛》

内容提要:当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以后,出现了一种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思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二者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存在着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存在着同一性的问题。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的本意。所谓"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宏观调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和探索,终于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然而,伴随着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全盘、彻底地否定"计划经济",一时间对"计划经济"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使国人误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原罪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大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达不起来的"万恶之源"之势。结果是使"计划经济"声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计划经济"还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才是中国的最终出路。有人甚至公开讲:"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上个世纪影响最深的一场"国际马拉松大赛",其结果是经过70多年的激烈较量,以"计划经济"的失败而告终。对此,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就是与当初我们全盘、彻底地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犯了同等程度的错误。为了澄清这些思想上的迷误,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以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避免犯过去同样的教条主义错误,同时也使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宗旨。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是主流认识;另一类是把其看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了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有内通之处。国外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本质属性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 因此,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认识得更加清楚。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 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可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一阶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形态。正如马克思当年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因此,"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3]

对"产品经济"形态的认识虽然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但有必要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说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4] 。"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因此,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运行机制,它依靠市场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转,从而形成由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在商品经济阶段成熟起来以后的表现形式;作为经济运行机制,它表明"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不过,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两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对于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去认识它,揭示它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一种思想的出现,总是与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 "计划经济"同样如此,它绝不是凭空想象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最初它萌发于16世纪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例如: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6] 。这说明莫尔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萌芽。这一思想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到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7]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们所设计的实业制度中,第一次把"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设置,并且对计划的制定、审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然,这时的计划经济思想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带有很强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它对后人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并"自觉"进行组织的问题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出发,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有计划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建立了科学的计划经济理论,并且把它与未来社会联系起来,指出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形式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 恩格斯也曾表达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终将由社会占有,而那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并且比喻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9] 从他们论述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社会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虽然社会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自觉地利用它来人类服务;第三,当人们自觉地利用认识了的经济规律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就是计划经济形式。虽然他们在这里并没有使用"计划经济"概念,但已包含这一思想,"计划调节"就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计划经济"作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经常的、自觉保持的比例性也许确实是计划性"[10] 。这被认为是对"计划经济"经典性的表述,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表明"计划经济"的内涵在本质上就是要经常的、自觉的保持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发展的比例性。在如何才能做好计划经济工作问题上,列宁更是强调对计划"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和更详细的研究来修正它",否则"我们就会盲目行动"[11] 。他坚决反对用主观计划来代替实际工作,并且明确地告诫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如果把国家经济计划官僚主义化了,"这是莫大的危险"[12] 。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为计划经济正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计划经济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主张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并且根据实际的变化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为的是达到合理、充分地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这表明,计划经济应该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自觉"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这就不难看出,"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依靠"社会的理智"通过事先的计划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计划经济的本来含意。它与"市场经济"一样,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表现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和自发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立,是自觉地按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表现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9-3 07:05:00
这是一个好帖,可以供给计划经济主张者深入研究之用。但为何无人关注与回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5 19:40:00

楼主的东西很荒唐,就连市场经济都不很精通,任何况是更不了解的计划经济了。

首先我问楼主一个问题。假使某种原因使得(战争或是资源紧张也可能是更的技术出现生产力提高)社会上的某一产品的价格主动上调或下降,那么社会需求会不会引起变化。

首先一个问题,东西贵了,很多人就会不买,如笔记本电脑,很多人想要,可是价钱的关系。

还有就是一种吃的东西,如果把价格调来趋近于零,那么多数不想要的人也会想要。

这中间对于个人来说就有一个成本与需求的动态关系。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帐,不花钱的东西多数人都会想要。

而对社会整体而言的计划经济也有一个生产成本,即现有经济体的资源和工业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关系。

这就需要建立动态的双向方程组

而对于自由市场经济,企业也有一个经济核算问题,企业叫究经济效益和利润,就正好是反是映这个动态的成本关系。

实际上什么社会总需求之类的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是一个思维陷井,社会生产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如果是单向,那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就不会进行经济核算了,就不会追求利润了。

其次是不直接面对消费的重工业体系问题,实际上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就是现在的那些市场经济国家,重工业体系都是大一统局面。

也就是有很强的直接计划的命令经济因素,因为这个领域是不直接面对消费的,很多发达工业化国家,实际上重工业的能力都远远过剩,这就有利于进行经济扩张。

如果出现坏帐,那么政府直接用军购的方式来解决,这本身就是政企合一式的直接命令式的计划经济了,这还是在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

再次,纯计划经济(当然猪克思那么不懂计划经济而设计的不可能的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例外)下游直接面对消费的领域,也不是中央直接控制。如果直接控制这是一种误导人的作法。

对于消费领域的环建,中央计局部不是直接去计划生产什么?而是要得出每个基础资源、半成品、人力等的影子价格。

企业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排队组合分别决策,但是有个前提就是限定条件下的求极大值极小值,以此来进行线性规划。

也就是说要建立起双项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不是单向的。计划经济在下游产业的困难之处正是在得出价格的困难,这有一个恐怖的运算量问题。

还有,对于下游产业来说计划经济名称更应该称做是标准化经济(上游的重工业体系除外)不应该叫计划经济,就是中央计划局制定统一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不存在企业在标准化经济下企业的任务就是盯着影子价格,怎样组织使得自身效益最大化(以影子价格来核算,不是以市场经济的价格),这就和市场经济下自主的个企业是有区别的。

还有由于是在标准化条件下进行决策,那么计划经济的生产单位(也就是企业)之间,就没有市场经济下个企业与企业之间这种千变万化的关系。

总结:从楼主的论述看来是主张建立单向的静态方程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另外就是对重工业的认识不足,实际上就算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工业体系已经是命令式的计划经济了,因为这个领域是不直接面对消费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5 20:59: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5 19:51:00

虽然马克思是最先提出计划经济的学者之一,但他人对计划经济的研究很少,

很多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那是一种静态关系的计划经济模式。

而不是动态的,他忽略了社会成本与需求的动态关系,纯计划经济也是有货币的。

还有没有意识到重工业体系的作用,重工业体系与消费无直接关系,每个国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会无限扩张生产力。

这一点他还没有李斯特这个主张国家资本主义(即重工业体系计划经济,下游产业私人市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以及民族主义经济理论的伟人认识深刻。

尽管苏联在下游产业资源配置得不是很优,但是由于重工业发达它的生活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把资源配置得很优就好比是提高人的效率,扩张生产力就好比是提高机器效率,人的效率在机器效率面前是渺小的。

马克思并没有认识到计划经济在扩张重工业的这种生产力方面的作用,而李斯特认识到了。

实际上斯大林的强制性工业化方案,最初不是苏联人提出的,而是德国人,苏联人采用了这个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5 20:13:00

最后再问楼主一个问题?

假使一个没有完整工业体系或工业体系不发达的国家,

是扩张生产力发展重工业(长远需求),还是去满足人民的需求那一个重要?

如果这个国家是农业化时代的国家,那么它去充分满足人民的需求去了.

那么社会生产永远是原始的动态均衡,永远就不会有汽车、电脑这些东西。

所以说自由市场经济和优化配置资源计划经济对于一个没有完整工业体系或工业体系不发达的国家来说都是有害的。

李斯特说得很对,没有完工业体系的小国只有依赖于大国,这对小国来来说是没有办法的。我想问楼主难道就想让中国当三流、四流国家么,而不当有工业体系的一流强国。

假使当初中国不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去和苏联人互补,那么中国人短时期生活就会有极大的改善,这也是实行计划经济(解决消费的计划经济,也就是优化配置资源那种),但是对于全世界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对,可世界是分民族和国家的。

这就是对一个民族的犯罪!这时生产一些消费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核算零部件也是从发达工业化国家来。也就是说自身的经济楼阁是建立在别人搭建的积木上的。

现在的情况类似,什么都从国外引进,而中国的重工业体系就会快要垮掉了。

中国的GDP就算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只要重工业被挖空,就算发达国家的GDP不增长,你的人均GDP永远也不会超过别人,到时候到是大量资源和耗费了我们劳动的生产的消费品大量流出,换回来的只是一点点有所谓高附加值的东西。这样就掉入了西方的现代化陷阱之中了。

相反通过计划经济扩张来重工业而不是配置资源(也就是放弃利润成本倾斜生产以及发展科技),只要不出现那大跃进和文革那样的运动。

15到20年后我们就是发达国家,那时候人均GDP也是全世界一流的,根本用不着百分之几的算。

很多白痴都不会明白工业体系的这种道理。

如二战后日本的GDP就几乎为零,如果按百分之多少算永远也达不到现在的美国的一半。

这就是日本人放弃利润,通过计划经济倾斜生产重工业优先的成果。实际上六十年代的日本以及七十年代的韩国都实行过配给制(韩国没有实际配给制,但政府让物价拼命上涨,这和配给制的效果是一样的),就是用来放弃利润的倾斜生产用母机来复制母机、代替进口核心部件、工业原料等的赶超战略打造工业体系(这些东西和消费领域是无关的,但是消费品是由重工业生产的机器和零部件原料来组装的),这当然由全国的老百姓来买单。也就是说重工业增长1%从长远来说也远远大于轻工业增长100%,因为人的效率是无法和机器赛跑的。

巴西如果算GDP的百分比增长速度,照理说三十年前就应该超过美国,可现在都没有。

所以说追求GDP的人都是一群蠢猪。

李特斯是伟大的,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5 20:45: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6 07:06:00
以下是引用专杀美国杂种在2006-9-5 19:40:00的发言:

首先我问楼主一个问题。假使某种原因使得(战争或是资源紧张也可能是更的技术出现生产力提高)社会上的某一产品的价格主动上调或下降,那么社会需求会不会引起变化。

首先一个问题,东西贵了,很多人就会不买,如笔记本电脑,很多人想要,可是价钱的关系。

还有就是一种吃的东西,如果把价格调来趋近于零,那么多数不想要的人也会想要。

这中间对于个人来说就有一个成本与需求的动态关系。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帐,不花钱的东西多数人都会想要。

而对社会整体而言的计划经济也有一个生产成本,即现有经济体的资源和工业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关系。

这就需要建立动态的双向方程组


好象我并没有你所说的单纯强调需求的作用呀。所谓供求关系,在供的方面已经包含了成本及成本价格的因素。我对价格变化引起需求的变化感兴趣的程度,大于需求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的程度。另外,需求变化要对价格产生刚性作用,也需要“供给”这个环节,即需求扩大引起供给瓶颈,才能对价格上涨产生刚性作用。这样,需求也需要通过“供给成本”这个环节才能对价格引起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