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007 0
2021-08-05
解构资本论之三:使用价值的相对与转化

        有一网友跟我说《资本论》原话:“‘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可见,资本论当中的使用价值,意思是有用的物品,意思不是物的有用性。那么有用的物,分为天然的有用物,和人类创造的人类产品。资本论中,往往默认是后者,亦即,当资本论说到使用价值,往往是在说有用的人类产品。”
       “有用”与“无用"本来就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使用者而言,所以,除了语境中参照物与对象略有倾向于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转移之外,但本质上没有差别,可见,这只是马克思在语气上的反复强调,毕竟,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中马克思已明确指出了,非人为劳动生产的自然产品,比如,自然中的空气、野生的自然物等也存在了“使用价值”,所以,在马克思理论中,广义的“使用价值”还是指物的自然属性与对象的统一,只是在以人类社会为对象时,这种对象性才体现为社会性,但人类社会也是自然(宇宙)的部分,企图通过社会跳出自然(宇宙)的努力一切都是徒劳,只有在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子系统,与自然和谐共处中获得提升才是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这也是我一直能突破西方传统经济学使之与国学互通的原因,包括我在《解构资本论的使用价值(一)》一文中批判西方效用论所举的糖尿病与吸毒的行为与认知偏差都是指出了这一点,身(本我)与心(自我)的统一就是客主的统一,是知行合一,不同的是我是在继承拓展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过程中又拓展提出了人与人、人(个人与社会)与自然(宇宙)“天人合一”,而前者是道的内求方向,后者却是道的外求方向,而这些不管是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都有不足,但我的价值论在结合国学思想后却弥补了这些不足,可惜知我者寡啊!
       在我的理解中“物的有用性”就是“使用价值",这个我在主题中引用的马克思的论述那些也是马克思的意思,马克思对“使用价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没有人为的劳动目的产生的自然使用价值,马克思说:“一个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或是野生树林等等,它们对人有用,但并不是由于人的劳动而产生的。(二)人为有目的的劳动而产生的①产品与②商品。即为自足而非为了社会交换产品与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而社会交换的商品,马克思说:“比如说,一个人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自然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它是客观的,比如,阳光、水以及各种野生动物的屎尿对植物具有使用价值,这些都不是因为人类的意志而改变的自然使用价值,只有因为人类发现了自然物对人类自身具有使用价值时,人类才去有目的的劳动生产它,其实,这种劳动生产并不是人凭空生产出来的,而是从外界的自然环境中可能早已存在的自然生产物为原材料或自然资源中改变自然属性转化为适合于能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来生产的,产品与商品就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在自然原材料的使用价值基础上改变了它们的形状结构或“质”的变化而产生的,商品在没有社会交换之前首先它必然是产品,自产却没有通过社会交换而只自足的产品却不是商品,比如,屎尿在没有被人类社会作为肥料的使用价值时,它们也存在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类作为自然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它们只具有自然的使用价值属性,因为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硫以及腐败发臭的气味和招苍蝇和寄生虫以及细菌不卫生对人体是有害的,即这种自然使用价值尽管对自然而言没有所谓利害,但对于人却有害,因此,倒出去扔到垃圾堆或储粪池里人类避之不及让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其它菌类和虫类以及微生物产生分解发应,甚至是对于这些菌类和虫类以及微生物而言,它们是有使用价值的,但这是它自然属性体现出来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生态现象,好像与人无关,但人类一旦发现了它们对可以满足自身的农作物具有作为促进生长的肥料时,人类就才开始把它们的这一自然属性所产生的使用价值作用于农作物这个劳动对象中从而使农作物这种产品或商品的产量增加,这样,屎尿对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就间接体现出来了,甚至是在一些农业中有人从事运输的工作,它们也作为一种产品或商品来劳动生产,但这时它们的使用价值对象与属性就开始转化为社会对象与属性,而这个过程中物对人类的需要满足属性是从负向的使用价值到正向使用价值的转化,也即是从害到利从无用性到有用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变,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人的劳动,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表现为“行”,而脑力劳动则表现为“知”,人类通过体力劳动控制操作物的使用价值使之向自身正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通过脑力劳动学习认知它的使用价值从而更精确有效的使用它们,从而使人类自身在付出劳动力和时间的耗费时能产生更多更大的正向使用价值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个过程既有社会价值的交换与分配也存在着自然价值的交换与分配,使用价值是物的“质“的价值,而“时间“可以称之为物的“量"的价值,而因为人的劳动参与才使“时间”从自然价值的属性发生了向人类(包括社会)价值的转变。
       经过我多年的研究“使用价值”,它并不是不可以比较和定量的,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从自然的使用价值→产品→商品→可支配实现的需求量的转化过程中,其“质”在正向性的量上是整体上趋于递减的,即自然的使用价值量>产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使用价值量>可支配实现的需求量,举个例子,作为正在被人使用满足人类需要的水这种使用价值量是从使用者拥有的商品水中分离出来的,被人社会交换获得的商品水是从未被社会交换的产品水中分离出来的,而产品水则又是从未被劳动生产的自然水中分离出来的。由此可见,在使用价值的定量上,正使用的水的使用价值量<商品水的使用价值量<产品水向使用价值量<自然水的使用价值量。而现在我们假设商品水的使用价值量是商品水的使用价值量已经实现需要的量(设为符号d),它是需求的对象性与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当我们说需求量时往往都是指定某个对象的需求量,劳动者自产自足时,主体与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指自已的价值系统,在以社会为对象时是市场系统,在以自然为对象时是生态系统。供给量(设为符号q),它可以是自然水也可以是产品水,只是看分折的目的,如果是从自然生态循环经济的角度,应以自然水为基数(分母),但一般社会经济的角度以产品水即可,那么,d/q=Z就是供给系数,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人类理性的不可极穷,故d≤q→d/q=z→z≤1。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在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关系中,也可表现为商品使用价值量S=qz=q(d/q)=d。z越接近于1则表示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量越多,利用率越高,被浪费的越少,耗费率的越低。
        在应用上马克思的确是把“物的有用性使物  成为使用价值”中的“使用价值”界定在“社会的使用价值”,但这也正是我认为其越走越狭的原因,不过,严格上“物的有用性”其实就是“使用价值”,只不过在语境上从“物”转化到“使用”的使用者身上,“物的有用”在描述时”倾向于“物”为客观对象本身实体的属性,但“有用性”则是“物”作为客观对象的对象性,比如,我们常常说:“动物粪便中含有许多可以作肥料的物质,它具能为植物提供养分的作用,故农作物作为植物,用它做肥料为农作物输送养分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的使用价值”,这里,农作物就是作为粪便这种使用价值的对象,而粪便的使用价值属性正是由它的自然成分和结构等形成的,比如,人的粪便中含有70%左右的水,20%左右的有机质,同时还有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其中氮元素占比达到1%,磷元素占到0.5%,钾元素占到0.37%。而其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等组成的化合物都是可以作为天然的肥料的,因此,它的这种属性所体现出来的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作用在农作物这个对象中,它对其它非人为劳动的天然产品对象也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只不过它是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肥料也是随着人类在长期的学习总结与实践中才认识到从而被人类对它的使用价值对象性导向转移到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人类对象性的。
     粪便本来是动物把食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中不能同化收受而异化排泄出去的,故正常情况下是人人厌弃避之不及之物,在不用它时,触之即视之为负向的使用价值,我们常常把“今天踩了屎”来形容倒霉状态,不过,也会反其道而为把别人的好运气视之为“狗屎运”来调侃。这个世界的确很神奇,就像动物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之后,作为动物排泄的粪便在通过自然界的微生物等分解之后也是能给植物提供养分生长的肥料,作为并不能直接成为对人类具有正向性的使用价值给主体自身带来维持生物性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有用性以及主观上心理认可的效用性的价值判断,而是间接的作用于被人类筛选出来的更具有正向性使用价值的农作物并促进其生长以农作物的使用价值来实现的。而农作物这种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人类从自然生产的野生植物中发现的对人类具有可食用的有用性,它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人类的劳动产品和可以社会交换的商品的,而是在人类历史长期劳动生产与使用的实践过程中被筛选出来的。
      古有神农尝百草之说,指的正是古先人对自然产品通过实践认识总结劳动来辩别归类哪些天然物能被人类使用从而更大的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以使人类在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获得健康即活得更好以及更久。
      中国古人还有“天人合一”之说,其实指的就是人类劳动能发挥自身的劳动力使用价值通过实践认识总结了解自然物与环境的使用价值的本质属性,进而使之让自然物向更加有利于以人类为使用价值中心对象的生存与发展目标一致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劳动的物化,而方一方面又体现为物的(同)人化,而这个过程还是自然物的使用价值对象性与人类自身需要层次满足提升这个对象性的统一。
       而这个对象性的确定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使本来自然界之物从本来没有所谓人类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转化为社会属性,使未知的“有用”与“无用”的自然产品,产生了“有”与“无”之分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的运动规则本来就是正反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从整体上自然宇宙之道的发展是趋于“熵增”之势的,但在局部中作为自然一分子或子统的人类要想对抗逆反这种趋势,就要以开放系统的状态通过解放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思想智慧向上述这种“反者道之动”的逆反向而行从环境中获得“负熵流”让主体系统自身使之“熵减”更加优化有序,而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是人类自身内部和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弱者道之用”方式来对待,如果无视自身内部(包括本我与自我、自我与社会)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只是一味妄为投入劳动力从自然环境中生产获得认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和商品,却无视自然产品资源的自身物质属性与对象相对性的运行规律,就像拔苗助长、杀鸡取卵、涸池而渔、焚林而猎、焚林而田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不可行的。《阴符经》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正是说天地人要和谐相处,不要动不动要革谁的命以“强(暴)者道之用”来待人接物,在和谐社会中这种方法与思想只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故《阴符经》又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使用价值,如果是只取不予是行不通的,取之于人就要回报于人。否则,人际关系就会失去稳定,社会关系也会失去和谐,比如,只想从别人手里获得对自己更有使用价值之物,却自已又不拿出别人需要之物交换,这样别人就不愿与之交换(往)了,取之于自然也同样要回馈于自然,比如,只顾砍柴烧饭和伐木建屋却又不植树造林,久之人与自然关系也会失去生态平衡。
      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很符合我这里的使用价值分析,按我的价值论来了解,就是说自然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体本来是无善(正向的使用价值即有用)与恶(负向的使用价值)之分的,这就是无(用),这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类似,而正向的使用价值(有善)和负向的使用价值(有恶)之分别心的产生正是由于主体人类满足自身需求动机以及劳动生产行为开始的,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欲望和需求的产生也是本我与自我以及超我和物我的平衡即不和谐合一而偏离中正平和之“道心",身心(本我与自我)不和导致生理性疾病,人与人或社会(自我与超我)不和导致社会性疾病,人与自然(自我与物我)不和导致自然生态性疾病。所以,人类要通过对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外物的使用价值属性与对象性关系的学习、认识、归类、总结等来达到信息对称与价值判断,这个就是知善知恶的良知,而筛选更加利于人类自身同向同势发展的外物的使用价值使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物的使用价值结合构成更高更强大的劳动生产力系统就是“为善去恶”的格物,故在我的价值论看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也井没有什么玄奥之理。
    参考:
解构资本论的使用价值(一)
解构资本论的价值(二)
《资本论》
《道德经》
《阴符经》
《王阳明传习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