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经济金融数学专区
5159 33
2006-09-07
<P>不知道谁能推导一下“<FONT size=3>楼房三极分化”现象?要求:不懂经济的也能看懂:)</FONT></P>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
<P><FONT size=3>近来《还敛集》的文章写得有点火花。不是说读者多(虽然</FONT><a href="http://blog.sina.com.cn/u/47841af70100063u"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33 size=3>《肥妹之死》</FONT></A><FONT size=3>在一个网站两天点击达六万),更不是说给读者大赞或大骂,而是有些读者读得弹起来。从来不哗众取宠,永远言出由衷,这样能写得读者弹起来不容易。有火花的文章要碰巧,内容要充实,文笔要生动过瘾。每星期写三篇,可谓老手矣,但一连几篇写出火花总要上帝帮助一下。</FONT></P>
<P><FONT size=3>这里要谈的是</FONT><a href="http://blog.sina.com.cn/u/47841af7010006bi"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33 size=3>《佛山试制大头佛》</FONT></A><FONT size=3>那篇,其中出了两题关于房地产的,考考香港的中学同学。第二题关于北京要约束新建楼房单位:百分之七十在九十平方米以下,超于九十平方的只准百分之三十。我问,如果这政策全面推出(可能正在推出),坚持下去,效果如何?</FONT></P>
<P><FONT size=3>答案是九十平方以下的单位的相对价格(每平方算)会下降,大型单位的相对价格(每平方算)会上升。跟着是:</FONT></P>
<P><FONT size=3>「因为相对价格的转变,原来打算建七十平方单位的会选建九十平方,打算建百二平方单位的会选建二百五十。于是乎新建楼房三极分化:豪宅、中等人家的九十平方、贫民的白鸽笼……长此下去,市容一望而知,友侪间只问一句居所就互相知道收入是哪个层面的人,阶层变得棱角分明,促成了令社会不稳定的财富歧视与阶级划分。」</FONT></P>
<P><FONT size=3>上述说的三极分化,两位经济学博士读得弹起,说怎样也不会想出来。是难得一遇的有教育性的例子,可以让读者明白经济学、数学与普通常识对经济问题的处理。</FONT></P>
<P><FONT size=3>楼房三极分化这现象的推断困难吗?不难,普通常识可以推出来,但需要灵机一触。事实上,不用多想,地产发展商知一半。他们只看楼价的变动(据说今天的广州,因为推出两幅只准建造九十平方以下单位的土地,豪宅每平方之价立刻上升了),会知道怎样选择。跟着土地招徕竞投,价高胜出的要按三极分化的路向走,否则血本无归也。他们不一定知道会有三极分化的后果,虽然猜中不困难。</FONT></P>
<P><FONT size=3>地产商需要读过经济学吗?需要知道什么需求定律吗?不需要的。经济学是为了解释行为,而行为者则无须解释自己。或成或败,解释行为的理论可以无数,但不是无数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二百多年,理论当然无数,学者各持己见,手法往往有别。数十年来,我自己来来去去使用的还是那需求定律:简单,但变化无穷无尽,某些行为可以浅用而达,某些则要用得千变万化,深不可测。这里楼房三极分化的例子,需求定律是用得浅的:极大或极小单位的平方价格不会受到新政策的大影响,但二者之间单位面积较大的,相对的平方价格会上升。政策说要在九十平方一刀切,三极分化就会出现了。这是因为白鸽笼以上、九十平方以下的,会涌向一刀切的九十平方,而原本打算略大于九十平方的,会增加面积。</FONT></P>
<P><FONT size=3>上述的经济解释可以用数学证出来吗?可以,而且证得清楚。问题是如果不用普通常识与简单原理去想,靠数学想出来不容易,很不容易!算你是数学大师,天才绝顶,坐下来,在纸上写下一些函数方程式,内里的变量是什么,要怎样放进去才对,不易命中,而方程式略有差池,推论会错。远为可取的方法还是先用普通常识与简单理论推出,有需要不妨再用数学证之。</FONT></P>
<P><FONT size=3>我明白今天的经济学报,没有几条方程式不容易打进去。但我自己到今天还不明白,不用数的理论解释推得层次分明,为什么还要用数再证呢?一个可能是经济学家的脑子混沌,一般天生不够清晰。</FONT></P>
<P><FONT size=3>当年写《佃农理论》,所有结论皆由普通常识与简单原理推出来。老师要求我用数学再证,于是参考数书,依照自己想好了的理论砌成方程式。半点新意也没有增加,但老师高兴。后来在芝大遇到基尔'庄逊,谈起他比我早好些年发表的佃农理论,用数推出来的结论是错了的。他告诉我,方程式得到当时的天下高人协助,他自己觉得结论与事实有出入,有问题,但方程式推来推去也得不到自己心安理得的结果。</FONT></P>
<P><FONT size=3>协助庄逊搞方程式的君子我认识,确是数学经济的天下第一把手。事实上,该高人与庄逊合璧,推出与正确答案有关的重点:只有一个佃农分成率,其所带来的租金收入与固定租约的租金收入相同。用数推得出这重点,天才无疑问,但庄逊认为这相同过于巧合,实际上不会那么巧,于是接受佃农分成无效率之说。我自己不用数学推理,倒转过来:在竞争下,佃农的分成要给地主带来最高的租金收入,只有一个分成率可以,而这分成租金会与固定租约的最高租金相同。庄逊其实是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但受到方程式的误导,放弃了。我不用数的倒转过来的想法,纯是经济推理,所以知道庄逊放弃了的二租巧合相同,绝非巧合,而是在竞争下不相同不可。</FONT></P>
<P><FONT size=3>有时某些论点,用数解释较为容易,较为清楚明确,但我自己还是喜欢先不用数,把结论推了出来再考虑用哪种形式表达。当年写《蜜蜂的神话》,其中有一个新观点,前人没有说过的。那是如果一个生产程序无可避免地有两种产品,其中一种是负值与财富极大化是没有冲突的。当时我可以纯用文字解释,但认为用几何曲线解释较为清晰易懂,于是用上了。高斯当时是学报编辑,大赞该文,但认为用上几何分析是美中污点。</FONT></P>
<P><FONT size=3>有时为了过瘾,或要表演思想神功,摆明方程式可以陈列得有威有势的,我偏偏半个符号也不用。那是分析优质座位票价为何偏低一文,写时不同的多个弹性系数在脑中到处飞,如果用几何及简单的方程式写在纸上,推理较为明确,可以减少失误。但当时为了要表演给巴赛尔看,我完全不用任何数学,只一个周末写了出来。逻辑上,该文到今天还没有人找到错处。</FONT></P>
<P><FONT size=3>一九八一年在洛杉矶遇到贝加,他说芝大的朋友都读当时还没有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的文稿,大部分不同意我的结论。我问:「是逻辑错了吗?」他答:「逻辑没有错。」问:「没有趣味吗?」答:「非常有趣味。」问:「可以验证吗?」答:「可以验证。」问:「文内不是验证过吗?」答:「算是。」我于是说:「文章有趣味,逻辑没有错,可以验证而又验证过了,这样的经济文章一年没有几篇吧。我可没有要求外人同意,芝大的同事要求什么?」他说:「他们说你的想象力与众不同,自成一家。」不再说下去了。</FONT></P>
<P><FONT size=3>我明白他的意思。作为大师,贝加的方程式多而严谨,实证资料数字层次井然。我不走他的路,或者认为不够生动过瘾,或者懒得走,而说实话,在技术基础上我斗他不过。当年我知道,没有谁可以走贝加的路而胜于贝加的,于是走出自己的路来。今天看,没有谁可以走我的路而胜于我。个人风格使然。是的,搞科学也可以有风格,只是与艺术相比,科学风格卖不起钱,没有人注意罢了。</FONT></P>
<P><FONT size=3>目前贝加在《商业周刊》写专栏,是大家,风格与我的专栏很不一样。他比我写得谨慎,但比我拘束。有辣有唔辣,朋友,你选哪一种?</FONT></P></FONT>
<P><FONT size=3></FONT>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9-8 12:34:00

很佩服张五常,但是他的文章怎么看老觉得自夸的东西比较多,感觉吃老本的成分比较大,难道不提以前的辉煌就写不出好文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8 13:04:00

分析的关键还在于某项制度的“操作细则”。如果细则有别的解释或运用,结论可能有变化。

当然,张老先生的中心思想还是可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8 13:10:00

张老先生分析的前提也许是,“90-70”制度明确无歧,各stakeholders都会自觉严格地遵守该制度,面积大的房屋利润率更高(从而可能出现什么结果)。

在既定规则下博弈,与关于某项规则的博弈,应该是不同的博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8 17:42:00

张五常只能算个小说家,或者充其量是个科普作家。他之所以在香港走红,根本在于香港人的文化品味问题。大家平时都是欣赏八卦小报三级电影的,这回发现所谓的经济学家也能同声同气了,当然是惊为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加上张本人的自吹自擂,一时间风头健过了无数大佬艳星,可叹诺贝尔委员会有眼无珠,张大师的泡沫吹破,悻悻而归。

至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不值一哂,还三极分化,咋不说钟形分化呢?人均住宅面积就是个正态分布,还用他老人家来说?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根本是随着资产泡沫扩张由生活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什么叫奢侈品?需求曲线向上倾斜,价格越高需求越大。而高价房必然是大户型的豪宅。为了扭转这种趋势,才是9070出台的原因。张大师的观点根本就是导因为果。

PS,大师文章的一贯套路为:政府出台某政策-大师证明此政策在某某方面较放任自流产生福利纯损若干-此纯损若干大师不承认,多少数字证不了,唯大师寥寥数语才能解惑-因此,大家尽情得佩服大师我吧!千祈呒好怕丑,呒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4 18:44:00

"张老先生分析的前提也许是,“90-70”制度明确无歧,各stakeholders都会自觉严格地遵守该制度,面积大的房屋利润率更高(从而可能出现什么结果)。

在既定规则下博弈,与关于某项规则的博弈,应该是不同的博弈。"

制度变,行为变,或者说博弈规则变,行为变,这当然是对的。“90-70”制度有与没有,在出台前与出台后,这已经是一种制度的大变化,这个变化,当然会导致“三极化”,而不用去考虑“90-70”制度的执行问题,不可能这个制度1%都不会被执行吧,至于后来的制度又会不会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