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再学习漫笔(4)——不应贪天功为己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自然资源;经济剩余
通常财富生产系统中的产出与投入的差额称为经济剩余。宏观整体看人类社会的财富生产系统都是存在着经济剩余的,否则,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虽然“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具体到每一个经济单位(可以小到个人),由于“化合”的程度不一样,其生产系统的经济剩余是存在天差地别的。
现实经济剩余有多种来源。马克思指出了:“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23,57]马克思还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42,92]
随着人类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写道:“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然力,就需要一种‘人的手的创造物’。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注:科学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23,424]“只是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象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23,425]利用科学及科技成果就是开发利用社会性潜劳动!以社会性潜劳动形式体现的、暂时未表现为商品价值的世世代代沉积下来的生产科技成果的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无排他性(专利除外)的共有的社会性剩余劳动和表现为社会性剩余价值的劳动来源,成为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是在不断增长着的财富源泉,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源泉!善于“不费分文”地利用科学并发展科学,就会极大地受益。马克思已认识到“科学劳动”的巨大作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25,212]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每一个产品都是“总体工人”各个“器官”共同劳动的“社会产品”。恩格斯也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和生产资料一样,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而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现在工厂所出产的……,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19,230]此外,马克思还感受到劳动也有系统整体的效应:“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23,362]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的整体的共同劳动中要精确区分出各个参与者各自的贡献目前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在人类系统整体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只主张所谓“谁劳动谁所有”(或“劳各所得”)的分配制度的提法还是有“贪天功为己有”之嫌!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