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黄焕金先生的“效用率”应该是平均效用,因为“一个单位的物品量在消费它的某个人那里所产生的实际效用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某个人那里所产生的实际效用程度/物品量=平均效用。这是字面的解释。
而对““边际效用”是物品主观效用的边际性,是物品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时所感受到的(最后)一个单位物品的效用程度。”这是黄焕金先生不知从那理解的“边际效用”的概念,他太过强调物品主观效用的边际性,我怀疑他的这一概念正确性。我知道对于西方经济所定义的“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公式为: 边际效用=△效用/△物品的消费量.如果他是从“(最后)一个单位物品的效用程度”出发,就难怪会得出“因此,同等量的物品,如果效用率高其边际效用则低,相反,如果效用率低则其边际效用就高。通俗地说:越无用之物所感到需要的程度就越大,越有用之物所感到需要的程度反而越小。这实际上是对“边际效用”太过强调主观欲望的一种讽刺。”怪道我们能说排泄出体外的大小便和二氧化炭因为是越无用之物所感到需要的程度就越大,而对于健康有益的营养元素和氧氧等越有用之物所感到需要的程度反而越小?很难想象黄焕金先生更会得出的这种结论!
我在上面3楼己说过满足了的状态是效用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人(或任何系统有一个效用率的最大绝对值是1,即确定性是1,但又永远接近不了这个值);作为一种开放系统的人也有暂对性均衡“满足”的这一状态存在.这种状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心理学叫做暂时的自我实现,例如,一位口渴的人面前有2种饮料:一个有种 是300毫升水;一种是500毫升可乐;在前种饮料“300毫升水”喝完刚好解渴,而后种“500毫升可乐”喝完也刚好解渴,如果我们只考虑解渴的问题,那么无疑“300毫升水”比“500毫升可乐”虽然量较少但却显得比“500毫升可乐”更有功用,所以“300毫升水”由于发挥了更大的效用率所以满足了人的解渴需要,但同样容积的300毫升可乐那里则还未满足需要”前面我们己了解到要达到满足人的解渴需要状态,且论证了300毫升水比300毫升可乐更能满足人的解渴需要这一原理,那么现在我们先把300毫升水喝一半150毫升水,300毫升可乐也倒掉一半只剩150毫升,请问这时喝150毫升水的效用大呢还是300毫升可乐?根据西方经济所定义的: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前面在150毫升水和150毫升可乐之间,显然增加150毫升水为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解渴需要程度要比增加150毫升可乐所增加的满足解渴需要程度还大,难道黄焕金先生现在还能说:“因此,同等量的物品,如果效用率高其边际效用则低,相反,如果效用率低则其边际效用就高。”甚至进而推出:“ 通俗地说:越无用之物所感到需要的程度就越大,越有用之物所感到需要的程度反而越小。这实际上是对“边际效用”太过强调主观欲望的一种讽刺。”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21:48: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