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六)
作者:正见者说
现值
如果i1>0,第1年消费1单位货币的价值要高于在第2年消费1单位货币的价值。因此需要将第2年获得或者支出的1单位货币折算,使其能够跟第1年的1单位货币比较,折算因子等于1+ i1。
这种情况下家庭消费的选择(C1,C2)也要在预算约束下遵循这样的时间路径。选择需要考虑收入效应:C1+C2/(1+i1)=(1+i0) (B0/P+K0)+ (w/P)1.L+(w/P)2.L/(1+i1)-( B2/P+K2) /(1+i1),解释为消费现值=初始资产价值+工资收入现值-第2年末的资产价值。V=(1+i0) (B0/P+K0)+ (w/P)1.L+(w/P)2.L/(1+i1)表示资金来源现值=初始资本价值+工资收入现值。有:C1+C2/(1+i1)=V-( B2/P+K2) /(1+i1),消费现值=资金来源现值-第2年末资产现值。
收入效应和期间替代效应
假定由于工资收入增加V增加,由于( B2/P+K2) /(1+i1)项固定,消费现值也会跟随V同步增加。家庭一般倾向于在两年分别有接近的消费水平,因此预测C1,C2会增加相同的数量。消费对于初始资产或者工资收入增加的这些反应被称为收入效应。
C1+C2/(1+i1)=V-( B2/P+K2) /(1+i1),消费现值=资金来源现值-第二年末资产现值,较高的利息率i1会给延期消费带来更多的报酬,因此如果i1增加,家庭会较少第1年的消费,增加第二年的消费,这种反应称为消费的期间替代效应。
C1+( B1/P+K1)- ( B0/P+K0) = (w/P)1L+i0 ( B0/P+K0),第1年的消费+第1年的实际储蓄=第1年的实际收入。通过期间替代效应得知,利息率i1提高,鼓励家庭延期消费,左边式子中的第1年消费C1减少。但是第1年的收入给定,C1减少的情况下,相应的第1年的实际储蓄( B1/P+K1)- ( B0/P+K0)增加。可见期间替代效应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鼓励家庭更多的储蓄。
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总效应
第2年的预算约束为C2+(B2/p+K2)-(B1/p+K1)=(w/P)2.L+i1 (B1/P+K1)。i1增加时,对于债券持有者而言,i1 (B1/P)增加;对于债券偿还者而言,i1 (B1/P)减少,因此经济总量上借贷是均衡的。对于利率变化i1 (B1/P)的收入效应是0。通常假定家庭持有的资本量K1>0,因此利率上升对于i1 K1的收入效应为正。从总体上看,利率增加产生一个0收入效应和一个正的收入效应,因此总的收入效应为正。第1年利率增加,期间替代效应鼓励家庭减少第1年的消费;但是收入效应又会增加第1年消费。因此总体对于消费的影响并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