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政治经济学时候,就很迷茫,根本不知道它能干什么。后来学了微观经济学,就更迷茫了:同样是经济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随着知识的增长,慢慢的理解这其中的奥秘了。原来是价值理论的不同,我简单阐述一下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演变过程,希望能给初学者一些帮助。至少不要像我一样迷茫。
首先,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价值呢?什么是价值呢?其实,价值并不是经济学范畴,却对经济学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学派给出的答案也不同。我则认为价值就是有用(至于什么用途,就另当别论了),研究价值就因为“研究价值”有用……
其次,就是价值理论的演变。先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接下来分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又被新古典综合价值论(价格论)取代。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在此,不再赘述。
主要说一下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新古典综合价值论的演变。劳动价值论就直接从亚当斯密说起,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又提出与其理论相矛盾的价值构成理论——“斯密的教条”。“斯密的教条”指的是斯密认为地租、利润、工资三种收入构成价值。随后,李嘉图的一元的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地租是对劳动者的剥夺。为反封提出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揭示了资本所获取的利润也是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与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相矛盾。随后,李嘉图学派解体,标志着主流价值论由劳动价值论向效用价值论转变。
效用价值论又分为客观效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客观效用价值论即生产成本价值论。生产成本价值论是由萨伊提出了的,随后由约翰穆勒做出完整的表述。萨伊认为价值劳动、资本、自然(土地)共同的创造。由于客观效用论难以解释并支持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客观效用论被主观效用论替代。主观效用论是边际效用理论,利用边际效用分析价值。
边际效用理论的主流地位很快被马歇尔的新古典综合价值理论所替代。马歇尔认为价值就是价格。价值与价格的统一,是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上很少见到价值一词。
现在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就是价值理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