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英镑的资本利润就绝对不可能全部由一线工人创造,而是由上述人员共同创造,一线工人创造的利润仅仅是90英镑中的一部分;如果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所得的话,那么受到剥削的就不仅仅是一线工人,而且包括上述的所有人员。
因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得以成立的首要前提,必须是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即资本家工厂生产的产品,能够全部卖出去,他才能把附加在产品上的工人额外劳动价值以货币形式赚回。这种情形在资本的初始阶段、即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还不丰富的情况下是存在的。
道理很简单: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市场供求关系,只影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一种误解。实质上,供求决价格,供求关系的失衡,会导致价格成几何级偏离价值上下波动。比如,资本家工厂出来的产品因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而多出市场需求几倍几十倍,他被迫低价抛售或者干脆销毁,那么不要说利润了,他的所有投资将血本无归。再比如,某个资本家企业的科技人员研发出一种新产品,其社会需求大大超过其生产的数量,那么这种商品就能以高出其价值数倍数十倍的价格卖出,资本家就会因此大赚一把,直到同行业的各家企业都纷纷效仿,这个新产品的利润率才逐渐在全行业实现平均化。
而这种转移更加本质的必然性则在于: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和对消费需求的开拓是资本增殖的两个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方向,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对前者而言,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强劳动强度的结果是劳动者得不到他应得的劳动报酬,即工资亦即生活资料的获取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按照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困的理论,工人工资的增长永远低于资本的增殖速度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对后者而言,拓展社会消费需求的首要前提,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即购买力,而在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恰恰是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也就是说,如果资本家们不提高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实际购买力即工资,那么增加商品的市场份额、拓展整个消费需求的目标,最终将化为泡影。当然,资本家们是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提高工人的工资。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来的现代民主,为工人提高工资的斗争提供了合法的政治舞台,正是这个现代民主制度,拯救了资本在第一个方向上撞死的厄运,并推动资本由第一个方向向第二个方向的转身。
知识经济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我们看到,凡是资本和市场被锤炼得炉火纯青的地方,总是带来空前繁荣的消费时代。但是,资本的憧憬和马克思关于“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乌托邦一样,总是把人类生存的惟一家园——地球,看成一个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伊甸园,认为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充沛是两条可以无限延长的平行线。也许,当资本为人类锻造的无限增长的生产能力及人类无限扩张的消费欲望终于穷尽地球有限的资源之时,或者疯狂的消费终于导致人类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之日,恐怕资本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一切雇佣来的劳动,本质都是受剥削的
复杂劳动就是简单劳动的倍乘或者可以归约为更多数量的简单劳动
he_zr 发表于 2012-12-19 17:53
两样不同的商品,价格一样,分割的数量不一,这种现象现实常有呀。
至于这样的分割体现什么,可以告诉你的是,体现是一种主观认识,而不是什么客观规律。你可以认为是体现“等劳”,别人也可以认为是体现“等需”,或等什么别的,这由交换双方自己去认定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如果你还搞不清楚,你就试着去商场买一样东西,看看你觉得是等什么,用不着别人来告诉你,用事实说话。
因为生产不是以直接的需求为直接的目的,而是单纯的以交换为直接的目的,所以才有你所说的“等需”和“等劳”的背离。你意识到了“等需”和“等劳”的概念的不同,但你显然没有找到作为原因的为什么。
即便是你的需求论,你也没有办法说明不同的使用价值为什么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下被等同起来。因为你强迫你自己把完全不同阶级、不同收入、不同制度、不同境遇下的人等同起来,从而强迫你自己以为所有的人对一切产品在数量变动时都有相同的认识。
任何一种需求或者一种所谓的概念,除了用客观物质化的对象加以表现以外,就只能停留在意识中。当你用价格来表示需求的时候,你不能象劳动价值论一样承认不是所有的价格都能成交,
当你用数量规定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时,你没有办法用同样的数量决定均衡价格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一矛盾除了用劳动价值论以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换言之,只有劳动才能解释从价格到均衡价格之间的差别变化,因为要成交,使得价格能实现,必须有实在的付出而不是一个只有表现为声音的空气振动的喊价。
你方法论的问题出在,只会去商场逛街来解释看不见的经济本质
he_zr 发表于 2012-12-23 17:55
你是睁眼说瞎话啊,不同的使用价值等同于交换双方的需要之下,否则何来的“等需”?需要是所有人的共同特征,没有不需要使用价值的人,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是自然规律使然,与什么阶级、收入、制度和境遇有什么关系?谁“强迫”谁?既显你的无知,又莫名其妙。
he_zr 发表于 2012-12-23 17:55
当劳动价值论试图用劳动时间作为商品这个“客观物质化的对象加以表现”的时候,交换者就早已用货币价格进行表现了。此外,怎样交换和能否交换,根本是两码事,你也太能东拉西扯。
he_zr 发表于 2012-12-23 17:55
了解均衡价格只需截取一段时期内的交易价格量加权平均即可,了解有效需求只需考察商品交易量对应的货币量即可,哪里需要通过什么劳动价值论?胡扯。要成交有“实在的付出”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实在的需求,否则你的“实在的付出”就成为无效而不实在。
我倒很想知道什么叫反过来说也成立?劳动决定价值,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你的反驳就是不对,然后从来不提供理由。
恰恰是因为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所以你所谓的生理意义上的“等需”从来不在私有制经济的考察之下。“仓库里的粮食和没钱购买它的人毫无关系。”——《赋税原理》
但是你不能解释这个价格的形成和决定原因。当你用需求进行解释价格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物化和衡量,当你用价格表现需求的时候你又是在用不可表现的东西说明这个表现手段。
换句话说,你的均衡价格布满整条这个时间段内的曲线长度,那么哪里来的均衡点呢?
付出从来不必然获得价格的实现,所以说明了经济运行的矛盾。恰恰相反,在你那里,只考察货币表示的需求恰恰说明你没有办法解释生产过剩的问题,因为生产过剩时,仅用货币所表示的需求仍然完全能出清一切产出的。于是在你那里,一方面就是存在过剩,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过剩。
he_zr 发表于 2012-12-24 18:51
莫名其妙的论证,仓库里的粮食和没钱买它的人是“吃不到”的关系,还是“不需要”的关系?真是酸葡萄故事的翻版。你在反驳人的需要,还是反驳社会制度?张冠李戴。
he_zr 发表于 2012-12-24 18:51
当货币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尺度后,任何物币或币物交换的结果就是划定需求度范围的依据。当这个范围与供给方成本加利润的范围发生重叠或交叉时,成交就可实现。成交的结果就表示了“等需”。这样的事实是你不愿看到,还是故意视而不见?
he_zr 发表于 2012-12-24 18:51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一般出现在农产品这种周期长,而产量又难以把握的领域里。而工业品一般不会,工业品除了开发新品上市和旧品淘汰之外,基本都是按需生产,所以工业品出现过剩的情况较少。此外,过剩矛盾也不是什么可怕之事,相反它还可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调整着资源配置,作为生产方的一种警示,使过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一方面存在过剩,一方面存在没有过剩,这才给生产带来机会,需求得以满足,社会也因此而发展进步。
劳动决定价值,所以决定交换。当然,决定不了小孩子交换玩具——因之不属于经济学讨论范畴
经济学本身就无法脱离制度和社会,当然,有一种人——抽象的、想象的人——是可以脱离现实社会及其制度的。
恰恰相反,成交绝不必然“等需”:首先,成交,不必然意味着成交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可能对成交对象的使用价值或者效用感兴趣,其成交只是为了继续售出。其次,成交,甚至可以不必然意味着对交换价值或者(按照你的意义上)对价格的认同。一个富豪在拍卖行购买一串珍珠,可能只是因为体内性激素突然升高,而这个升高可能只和大腿上坐着的女人有关。一夜欢愉后,他可能认为这串珍珠丝毫不值他昨晚购买的价格。而他自己原本完全不需要这串珍珠。再者,如果说成交就意味着“等需”,那么只是说明成交的背后真正相等是劳动耗费,恰恰是劳动隐藏在需求的背后,使得这种需求可以被度量。
你的无差别商品的均衡价格是铺满整条需求曲线的?你画一条这样的曲线我看看?
所以,一方面你承认过剩,一方面你又不承认过剩。你不承认过剩是因为你犯了萨伊同样的毛病,你不得不承认过剩是一种警示的时候你又站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做事后诸葛亮。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