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经济自由依赖于税刘金山
2011年06月13日11:13 来源:
《南方日报》
针对垄断企业征收暴利税,使垄断企业的利润率尽量趋近社会平均利润率,尽量实现市场竞争的结果公平,通过结果公平,倒逼和削弱起点不公平与过程不公平
近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重点之一是加大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在历经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之际,如何消除与抑制垄断(尤其是行政性垄断),形成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相对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内容之一。
加大针对垄断行业的税制改革是抑制垄断路径之一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博弈与利益格局的调整,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其背后依托的是行政性特权,追根溯源是国家权威。加大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一直面临着“罗素难题”(谁给理发师理发)。所以必须进行顶层设计,解决这一难题。
也许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系统解决这一难题,但我们现在的探索与改革不能偏离目标,应该紧紧围绕形成公平竞争环境这一目标进行,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经济效率。加大针对垄断行业的税制改革,是可能的路径之一。
市场经济的内核是经济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逻辑是激励相容,通过使别人幸福来实现自己的幸福。垄断的最大问题是妨碍了经济自由,垄断企业通过强大的市场力量限制了其他企业的自由选择权,获得了垄断利润。垄断的逻辑是通过别人的不幸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针对垄断行业的税制改革,就是要通过限制垄断企业的幸福来实现别人的幸福。这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从何处入手?怎样征收?税收收入怎样花?
征收暴利税(或垄断利润税)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垄断企业一般鲜有主动转型的,没有激励去自我限制幸福。限制垄断企业的幸福,必然要从其幸福的市场表现——— 垄断利润入手,直接影响垄断企业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征收暴利税(或垄断利润税)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税收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其背后依托的是国家权威。针对垄断企业征收暴利税,是用国家权威的手段解决国家权威派生的问题。通过税收手段,使垄断企业的利润率尽量趋近社会平均利润率,尽量实现市场竞争的结果公平。通过结果公平,倒逼、削弱起点不公平与过程不公平。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垄断?怎样核算垄断利润?暴利税如何设计与实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不详述技术细节,但基本思路需要清晰。垄断的界定,要依据《反垄断法》,还要依据市场表现,如运行成本、市场份额、利润等与行业平均水平或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税率设计可以参照所得税,采取累进制。
用暴利税收入建立广覆盖的社保体系,用暴利税收入支持研发
暴利税收入用在何处?税收的正义性在于ZF利用税收收入提供公共物品。暴利税收入的支出,要体现用“公益”遏制“私利”,表明暴利税的正义性。
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器。一是可考虑用暴利税收入建立广覆盖的社保体系,削平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实现底线均等与底线保障。二是可考虑用暴利税收入充实个人社保帐户,防止“账户空账”运行。这样,不但解放了当代人,更解放了未来人。更为重要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福利成本,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利用暴利税收入支持研发,形成行业的技术公共物品。垄断企业的创新激励多有不足。因模仿等“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技术创新不足将会制约行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暴利税收入形成创新发展基金,取之于垄断,受益于全行业、全社会,有利于公平竞争。
ZF与市场的关系,不应是替代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更是如此。针对垄断行业征收暴利税,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体现了ZF增进市场的职能。这一政策逻辑,不仅适用于垄断行业的改革,更适用于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