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477 3
2011-06-18
小城镇化可能更适合中国
  共识网:孔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共识网采访,我们这次访谈的重点是城镇化问题和三农问题。关于城镇化,一直有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您认为,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呢?

  孔祥智:“十一五”规划的时候采用了“城镇化”这个词,以前正式的文件里面是用“城市化”,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城镇化”,因为作为中国来说,我们那么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城市化率已经过半了,原来说“十二五”末过半,现在已经过半了,而且是去年年底的事,去年11月1日的时候就过半了。所以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当然现在的城市化不是我们想象的中的城市化,就是说这个人在城里住,是按照居住地来分的,打工的农民工也都算在里面了,大概他们自己也没把自己当成城市人,也就是住在那个地方,和整个城市社区也不发生交流,不管怎么样,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这样的流动人口大约2个亿左右。如果去掉这2个亿,那城镇化率就降下来了,大概是40%左右,有人说真正的城市化率中国可能就40%多,现在是50%多,多了十几个百分点。

  中国的事如果说完全靠三百多个大中城市肯定是不够的,北京两千多万人了,各种毛病都有了,不仅如此,可能很多比较大的地级市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城市病,所以不可能集中在大中城市。我们不能像很多国家那样,像韩国,首尔大区就集中了三分之一的人,像巴西等国家也都是这样的,大城市的集中度或者首位度很高。我们不可能像他们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所以可能要充分发挥县以下中心城镇的作用,把人口聚集在那个地方,这样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其实现在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一些农民工有钱以后住哪儿?他肯定住不起北京,也肯定住不起上海,曾经有一个调查,在河南洛阳调查,说在洛阳行不行?在洛阳也住不起,能住起哪儿?就是回到县里去,回到县城,或者是回到县里比较大的镇、比较好的镇,在那儿买个房子,很多人现在已经在那儿买房子了,像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很多人挣到钱了,会到县城买房子了,把父母和家人接到县城,离家也比较近,家里也可以照顾到,这样比较好。

  共识网:那么,对于这些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口,他们最终是要融入城市,还是要返回乡里?回乡的话,是回到村里,还是回到镇里或者县城?

  孔祥智:流动人口最终肯定是要定下来的嘛,流动流动了肯定要定下来的,总要有一个地方是他们落脚的地方,至于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他们有钱了,可能不一定在农村,可能是镇上比较合适,可能会是这样的。

  他们可能会在乡镇或者县,在县城买房子的很多。即便他回乡,他肯定不会去务农了。

  农村并不缺人

  共识网:现在进城的这么多,有无法在城市里落户,而随着农村青壮劳力的流失,农村出现了空巢化的趋势。现实情况如何?农村无人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吗?

  孔祥智:现在人还是很多的, 肯定会有人务农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不到一个亿,前一段说是六千多万,我看上亿吧,我的判断是上亿,就是一亿人左右吧,因为人口太多了嘛,农村的劳动力也是五亿五千万,这些才一个亿,还有很多人的,不愁没有人。现在确实有很多媒体说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可能他们去那个地方看了,发达地区可能确实没有人了。

  蔡昉老师讲“刘易斯拐点”,就是说人流动得差不多了嘛,就是那个意思,他有很精确的一个解释发表在经济研究上,他说很多人对他误解他了。又有人提出来了“刘易斯悖论”,一方面城市的工资在提高,能够到城市打工的人越来越少,能够满足城市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他怎么也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可能在整个农村总体来看劳动力还是过剩。当然有人说不对,说我去哪儿哪儿看根本没人了,可能的确就是这样的,但总的人口数字在这儿呢,我们中国有十三亿人,在农村大概八亿多人,接近九亿人,他们的数字在这儿呢,你没看到不等于没有啊,他们都到北京来、都到城市来了?不可能啊,肯定大部分还在农村住。我的判断大概在农村怎么也得有接近两个亿的劳动力,不光是妇孺,我说的是劳动力,就是属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只是看到了老头、老太太、小孩在田里劳动,他们不算劳动力,那不是劳动力,最多是辅助劳动力,我们说的是劳动年龄那个阶段的人,得接近两个亿,怎么也不能少于一亿五千万。

  农村劳动力还是有剩余的,他们都没看到,我在调研的时候怎么到处都看到人了呢?我就奇怪了。

  共识网:就是说,农村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孔祥智:其实不太会,有这种倾向,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不太会,很简单,我这几年调查奶业,我院的张利庠老师调查畜牧业,什么人在养鸡、养牛、养猪?其实都是年轻人啊,都是有头脑的人,因为养牛不是像过去那样,养一头牛就完了,现在不是,现在你养三头、五头根本不赚钱,而且不让你养了,一般养几十头或者是四、五十头。我上周去石家庄调查,就是出“三聚氰氨事件”的那个地方,三十头以下你就别打算养了,不赚钱,你要往上养,那都是五、六十头,上百头,一、两百头那样子。这样老人就干不了了,都是年轻人在干,有文化的人在干。

  我们在石家庄调查了两个奶牛养殖小区,小区谁来管?ZF又交给一个人,都是农民,你来建立小区,然后你来管。他很高兴啊,这个小区就是他的了,当然他自己用不完,一般这两户都是年轻人,大概四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有个人还会武术,上过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那是真打的,那个小伙子很厉害,他养了二百多头牛。现在有文化的人才能养的。

  今年4月份我们带着学生到寿光去实习,就是今年的毕业班,两个班的同学,那边不仅仅是劳动力不流出,还吸引外地的农民工来打工。这个县基本上家家都中大棚蔬菜,一个棚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年净挣两万五到三万块钱,一家两个棚就可以了,就差不多了。如果你要种三个棚,那必须要找人给你帮工的,所以劳动力外流的很少,都是自己在家里面,那都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

  所以总体来看,我的判断在农村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确实有些地方是这样子的,有些很穷的地方干脆就不在这儿,都去打工了,也有这种情况,整个太大,各种情况都有。但是我的看法是随着现在农业的发展,可能在农业领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应该是越来越多的。

  共识网:那未来的趋势呢?

  孔祥智:不好判断,但是这些年我有明显的感觉,农业吸收的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粮食产业,我们说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了,主要是粮食,现在粮食就是耕、播、收,这三个环节,总体来讲三大粮食作物,就是玉米、小麦和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大概是40%以上,就是综合现代化率。少数的像平原地带,在粮食主产区,基本上是90%以上,就是在这几个主要的环节,有些地方像福建等等一些山区,那一定是人工的,不可能是机械的,平均起来是40%以上,这个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应该不少了。现在收割机已经到河南的南部了,从南往北收,大概收一个来月,收到北方就收完了,一台拖拉机挣上几万块钱,挺好的。

  农民富裕起来去哪儿了?得问问这个问题,农民富裕起来我想有两个去向,一个就是新农村建设还不错,在村住着,另外一个我感觉更多的是像美国那样子,都住在镇上,这些将来会建得很好,像美国加州那一带,一个农场大概一、两千亩地,你会看到有一栋房子,但是他们不在那儿住,他没法在那儿住,那很荒凉,什么都没有,劳动时在那儿休息,或者说偶尔在那儿住住,他们家还是在城里住,他那个城哪有什么象样的城呢?美国没有什么象样的城,就是在镇上。

  所以我们将来可能会这样,即便是农村,像山东,也是把七八个村子集中在一个中心村,慢慢集中在这个地方了,有意识地引导。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ZF的行为多一点,将来慢慢的农民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就是镇了,我们现在是有人口的标准,在西方国家哪有人口的标准?有些地方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他们根本达不到,他们没多少人的,有些国家才几百万人,大部分都在首都了,农民就没几个人,你说要有几万个人,哪有呢?也就是有几百个人,就成立了一个小镇,很好。

  他们的土地还在那儿,还是种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8 23:23:41
未来的农村能容纳更多劳动力

  共识网:可是如果把农村劳动力都留在家乡,就业怎么办呢?会不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情况?

  孔祥智:不是这样的,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转折的阶段,农业发展的转折阶段,这个转折阶段表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个就是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现在一直喊什么涨价,但是今年又降价了,蔬菜降价了,这是周期性的,但是即便是降价,它也不会降到上一个阶段的水平的,它还是在涨的,它肯定是这样的曲线,每一个阶段的曲线都是在上涨的。为什么呢?理由非常简单,所有的东西都在涨,它不涨吗?汽油在涨,全世界的汽油都在涨,我们是用拖拉机种地的,也是用汽油的,能不涨吗?劳动力也在涨,不到十年前,农村劳动力在农村打一天工,比如说给别人干一天,大概五十块钱够了,现在没有一百块钱肯定是不行的,男劳动力,比较能干的一百五十块钱了,涨得很快。所有的都在涨,所以它的价格肯定要涨的,不可能不涨的,涨到什么程度?我们和韩国、日本的条件差不多,土地资源的条件差不多,不赶上,它也差不多,我判断应该是这样子的,将来农产品价格肯定会涨,不停地涨,它涨也是很缓慢地涨,不能一下子就涨到日本的情况,日本大概比我们高五倍左右,韩国也差不多,不是一下子涨到那样子的,ZF管的是有时候突然涨、突然大涨,发改委可能主要管的是那个,把那个管住就够了,这是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整个农业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这个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种植业,我们还能看到一户一户的,但是也能看到很多地方土地流转的速度很快,目前全国土地接近五分之一都已经流转了,而且就两、三年的情况,它不是说时间很长,就是2008年以来,就两、三年的情况,接近五分之一的土地都已经流转给别人了,流转了以后基本上就是现在这种情况。

  不光是发达地区,我们去四川调研了,安徽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我们去调查了几个在外面打工的人,打工一年也就是几万块钱,也觉得不爽,还是给别人打工,就回来承包地,流转土地,一年还可以挣一、二十万,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去年调查的时候就看了几个,大概是三百亩地左右,一个人就这么多,别人也没人给他干活,管理的时候可能就找几个短工,三百亩地,一年二十万差不多,他说可以赚一季嘛,因为安徽是两季,他说可以赚一季。他已经回乡了,他以前在外面打工,租地已经租了三年还是四年了,他给我讲他2008年的时候租了五百亩,2009年的时候是四百亩地,去年的时候是三百亩地,还有零头,我只是说整数,我是说接近五百亩。我就问他为什么每年少一百亩,他说租不到地了,因为回来租地的人多了,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租地,他租了五百亩,不想多租,多租干不了,结果第二年就发现别人跟他竞争了,他就租不了那么多地了,再租价格就高了,因为价格有一个上限的嘛,按照目前农产品价格来说。说去年只有三百亩,今年可能会更少,我说少到什么程度你就不能干了?他说如果少到一百亩,可能就不能干了,大概不会这样吧,就是说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趋势非常明显。这个是种植业。即便不像他这样子一下子租几百亩,在农村很多人出去打工,总是有两亿人出去打工的,这两亿人是不种地的,那让谁种?那就让别人种了,亲戚呀什么的,也在流转,所以这是一个趋势。

  养殖业就不用说了,养殖业完全规模化了。像养猪,一家一户养猪现在没有了,都是规模化养猪,几百头,都是养殖场。所以在河南、山东这一带单个农户养猪都是几百头,在四川有条件限制,它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养几百头,他们也是一户一户养,他们一户也是几十头、上百头,所以四川养猪业的合作社比较发达,因为养猪了以后,一个村有几十户养猪,一定要联合起来,不联合起来不行的。在山东、河南就不用联合,为什么呢?我一个人就可以养几百头、上千头,跟谁联合?那个人在很远的地方,怎么联合呢?他们一个县能够成立一个养殖业协会,就已经不错了。有人问为什么山东没有?山东是养殖大省,怎么没有呢?我们养猪都是养几千头,成立什么合作社?又不是小农户,人家四川都是小农户嘛,因为有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山沟里面,条件不一样嘛。

  其他产业都是一样的,像水果,你到陕西看,连绵几十公里都是种苹果的,尽管一家一户种,也有人流转别人的土地种的,尽管是一家一户,可能也是十亩、八亩地,但是人家联合起来了,这就形成现代农业的格局了。

  河北也是,我有一年在河北,正好是在梨花快败的时候,几十里路都是梨花,两边都是梨花,就是那种情况,这就形成了大农业。

  你看现代农业,我们没有办法像美国那样子,中国特色只能这样子。我们现在正在发生一个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会提高整个农业的竞争力,它需要的人是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呢?我想可能会更多。

  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中国社科院有几个经济学家,他们就说按照中国目前可能是一个亿就够了,别人也没法说他对,也没法说不对,这个东西都是估计嘛,我们假设这个数字是准确的,现在我认为一个亿不一定够,也许会更多一点。他们那时候说的主要是种植业,种植业需要的人少了,但是其他产业需要的多了,而且我们将来发展的方向肯定是各种各样的产业,养殖呀或者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肯定不同意,说很多地方都没有人,因为他没去有人的地方,怎么会有人呢?你去有人的地方看看。

  共识网:也就是说,农村和小城镇的容纳能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孔祥智:城镇需要吸收一部分人,可能农业也需要吸收一部分人,农业现在吸收的人和九十年代完全不一样了,和上个世纪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养殖业现在大发展起来了,像养奶牛,我到东北的时候,我让我的学生去调查奶牛合作社,养奶牛绝对需要很多劳动力的,像内蒙以前每家每户都养,现在都到小区里养,现在也慢慢集中起来了,也养多了,养多就得需要人,没有人哪行呢?

  土地制度不用变

  共识网:那么,您说的这些变化,是不是也需要土地制度相应的调整?比如,土地是否需要私有化?

  孔祥智:不需要改变,土地无非就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不太适应,如果他不种也可以流转,流转给别人可以拿到钱,今年估计又提高了,每年都在提高,去年流转费用大体上都是六百块钱一亩,好的地方一千多块钱,那是另外一回事,一般的农村像河南我也去过,四川我也去过,还有山东、安徽,农区大概都是六百块钱一亩,一般地方ZF会补贴流转,你要流转出去,我会给你一百块钱,有的是二百,一般是一百,你要是转进来我也给你一百块钱,有一亩地流转,地方ZF会拿两百块钱,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当然很多地方都有,会有补贴的,有各种各样的补贴,都是给他们的,大概一百多块钱。这个地不种,就可以有八百多块钱的收入了,没什么不好啊,反正你也种不好,有些人家里只有老太太,现在老龄化、妇女化,有的人说加上老妇女化,只有老奶奶在那儿,你不种嘛,老太太种地一亩地才能种多少钱?流转出去一亩地给你八、九百块钱,我觉得可以了,如果你有十亩地,那就是上万块钱了,可以了,能够养活一个老太太了,而且在农村可以活得不错,老两口都可以养活了,而且活得不错。

  这种制度应该是不错了,制度肯定不需要变化,现在不会,以后大概也不会,现在有些人认为说“十八大”土地制度肯定会改变,我敢说,肯定不会变化,说变化的人就是要打土地的主意,而且以企业界为主。

  所有都不会变化,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调子已经定下来了,而且应该说这个政策目前是非常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变,再变了就会出问题的。

  农民上楼,步子迈大了

  共识网:孔教授怎么看待各地推行的农民上楼、以土地换户口等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孔祥智:农民上楼,不光是重庆、成都,山东也闹得挺红火的,我三个星期之前正好在聊城,聊城在山东不算发达的地方,我到一个村里去,盖了几栋楼,这几栋楼建起来,四十多户搬进去了,村长讲,他们节约了二百多亩土地,就是为了土地,要是没有二百多亩地,他肯定不干这个事。

  现在的情况就是我想农民最终肯定会“上楼”,但是未必都“上楼”,未必农民一定要选择“上楼”,在农村一定要选择“上楼”吗?现在支持“上楼”的观点,一个是城镇人“上楼”了,农民也要“上楼”,好像你要反对“上楼”,你就反对农民过好日子,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去年有一个学生调查组专门去成都调查“上楼”的情况,原来在平房的时候什么都不用钱,烧点柴火,你愿意买煤气就买,那当然是要花钱的,水也是自己打的井,自己抽的,“上楼”以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钱。所以他们发现生活成本提高了这么高,提高了很多,“上楼”以后他们发现城市人真不容易,干什么都要拿钱,他感觉到穷了,感觉到给他的钱不够了。

  所以“上楼”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如果再过二十年、三十年,那可能很正常了,现在有点早了,现在一定早了,可能适合少数的地方。不管是重庆还是成都,还是其他的地方,让农民“上楼”的终极目标,当然他们说我们是为了农民好,不过从地方ZF来看,他们为的就是土地。我们前年去成都调查就发现了这个情况,土地置换,然后换成地票,没有这个地票他们肯定不干的,重庆把地票收入给农民一半还多,当然ZF要从中获取收入的,如果没有这个收入ZF还干不干?

  共识网:这种补偿是一次性的吗?

  孔祥智:这个钱是一次性的。

  共识网:您的意思是,农民上楼不能搞一刀切,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是这样吧?

  孔祥智:现在是这样的,我三个星期之前在山东聊城看的“上楼”,那是个农业村,农业村上什么楼呢?这个事情没有意义,我们在重庆郊区、成都郊区看的“上楼”也是这样的,他给我介绍说挺好,“上楼”以后也要养猪、养鸡,不能不养呀?那怎么办呢?每家盖个猪圈,每家的楼房下面还有猪圈和鸡圈,这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我说集中起来,你想他们能不能真正集中起来?这些“上楼”的人,你说完全强迫他们“上楼”,这也冤枉他们了,都是自愿的,就是给他补贴嘛,这个补贴的钱是哪儿来的呢?就是地票嘛,这个村子肯定不是说住在这儿的人都是富裕的人,然后我们一块儿“上楼”,肯定不是,这个村子这儿有一家,那儿有一家,怎么可能把土地都复垦呢?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目前这种“上楼”,在江苏那一带,基本上都不种地了,而且已经没地了,那肯定“上楼”啊,有地的人,将来种地的农民,如果要“上楼”的话,我自己盖一个两、三层的小楼,不是城市那种楼房。目前这种方式一定是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23:25:29
共识网:那各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是不是还在大力推进?
  孔祥智:各地现在还在推进。关于农民上楼的,到了中央出台政策限制的时候了,起码要规定条件,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大型企业到农村长时间租赁土地的,前段时间日本一个企业到山东莱阳租了一千多亩地,地倒是不多,终极目标是三千多亩地,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了,其实我们也不是歧视国外企业,所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不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是跟农业没有关系的企业,到农村长时间、大面积地租赁土地都是有问题的,它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2001年中央有一个十八号文件说得非常清楚,但是在我看来2001年的十八号文件基本没有得到贯彻,包括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开的时候就是挺有意思的,开之前要讨论农业问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嘛,农村改革三十年,要讨论农业问题了,而且这个《决定》起草也不错,但是谁知道开会的时候有金融危机了呢?这个不可能预想到啊?各个省来的大员们哪有精力讨论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呢?金融危机那边着急着呢,主要还是讨论这个的,议题主要还是农业农村问题,但是实际上那天脑子里想的都是金融危机的问题,最后讨论农业问题,也是看农业怎么破解金融危机,在破解金融危机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之后更没有心思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主要是破解金融危机。两年过去了,现在中央又回过头来又想贯彻这个问题了,基本上时过境迁了。

  共识网:农村、农业、农民本来是个客观存在,什么时候成为一个问题了?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孔祥智:“三农”问题,“三农”政策提出来,是温铁军老师提出来的,温老师是在大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提出来的,那时候提出来有两个背景,一个就是农民的负担很重,《中国农民调查》说农民怎么怎么样、农村怎么怎么样,确实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农村确实是有很多问题的,所以说他提出了三农的问题。第二个背景是农业部只管生产,管不了生产以外的东西,人家美国农业部部长到中国来谈判,不找我们的农业部长,我们的农业部长跟他谈什么判?人家谈的是贸易,我们怎么能谈贸易呢?只能找外贸部长,所以根本不对等。当时是出于两个背景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就是说农民的负担太重,但是不同的时期“三农”的表现不一样,现在“三农”表现就不是负担了。

  三农,目前还处于转折点,大趋势当然是城市化了,要是说城市化带来的也没错,既是城市化带来的,又得靠城市化来解决。现在比那时候强多了,你要是了解农村,当然你说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说农民的负担很重,那时候甚至有人因为负担太重,跳楼的、喝药的很多的,八十年代的农民问题主要是计划生育,受不了,九十年代计划生育大家慢慢也习惯了,不让生算了,也不生了,九十年代主要是负担太重,各种各样的税,农业税就不用说了,农业税其实比例很小,主要是地方各种各样的收费,一个乡镇起码要养活一百多号人,还有学校什么的,所有修路都让农民来拿,负担太重了。进入了新世纪就改革了嘛,税慢慢就没了,2001年开始农业税改革,2006年取消农业税,其实到2005年底到2006年,那时候的税已经很低了,2%多,而且已经有二十多个省先后取消农业税了,只有少数几个省没有取消,其中没取消农业税的还包括山东,我觉得很奇怪,山东那么一个大省,那时候还有农业税。

  共识网:三农问题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孔祥智:目前可能是收入差距太大,就是城乡差距太大。

  食品安全,很多是国家标准混乱惹的祸

  共识网:农村污染、食品安全的情况也很严重

  孔祥智:农村的污染问题和村民的治理问题确实是个问题,怎么治理。就农业本身来讲就是竞争力的问题了,竞争力包括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不解决,农业根本没有竞争力,有什么竞争力?能出口吗?出口全部打回来,一个批次检查出来一个问题,全部给你打回来,根本谈不上什么竞争力的问题。

  安全问题就太严重了,我们整个安全体系从政策上并没有理顺,究竟我们要什么样的东西?比如说两个例子,一个是牛奶,目前的标准是蛋白含量达到多少以上的是不合格的牛奶,干物质达到某一个标准就不合格,这个不对的。牛奶我们要看细菌超标不超标,抗生素超标多少,这是影响人体安全的,如果说干物质的含量,你喝二斤牛奶折合一斤还不行?肯定不至于吧,无非就是多一个点、少一个点的问题,这就不合格?肯定是不对的,目前这个标准有问题,制定标准的人根本就没见过奶牛,他能制定标准?他不知道怎么养奶牛,奶牛喝水多了奶肯定就稀了,吃鲜饲料多的奶就稀,干物质就低了,这有什么关系呢?它是合格牛奶。我都呼吁了多少年了,农业部讲说这个标准根本就不是农业部制定的,这个主要是卫生、标准部门制定的,这些专家只知道喝牛奶,连奶牛都没见过,能制定标准?

  像瘦肉精,美国是法律明文规定可以添加的,所以美国的猪是添加瘦肉精的,但是他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一个是添加多少,第二是什么时候添加。瘦肉精不是说从小买来猪就给它喂瘦肉精,不是这样的,就是育肥的后期才允许添加。比如说还有两个月就要卖了,这时候就喂了,因为太肥了,肥肉很多嘛,宰了以后都是肥肉,肥肉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用的嘛,只能做工业用,工业用又很便宜,其实有肥肉的猪的瘦肉是好吃的,但是瘦肉率低,所以说就喂瘦肉精,大概喂一个月。这样猪肥的部分都变成瘦的了,毛很亮,很漂亮,这就不能再喂了,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就降解掉了,这个肉就是安全的,然后就卖掉了。如果说不宰掉,再过一个月怎么样呢?因为瘦肉精对于肾脏和肝脏的损害极大,如果不卖的话,这个猪肾脏和肝脏受损它就生病了,就死了,它就瘦了,真的瘦了。所以说它是有一个标准,我们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是谁制定的标准,美国人都可以吃瘦肉精,我们不能,你说不能是真不能吗?农民都用,不可能不用,所以现在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退回来又不行。

  包括很多添加剂,国际上都是允许用的,发达国家都是允许用的,我们现在不进口美国的猪肉,包括牛肉,因为牛也是育肥的嘛,育肥也是要吃瘦肉精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猪有瘦肉精,牛也吃瘦肉精,牛更吃瘦肉精,牛不吃瘦肉精不行,尤其是淘汰掉的奶牛,都是要育肥的,一定要吃瘦肉精,因为你给他大概一年的时间,可能不到一年吧,可能是九到十个月,那它吃了以后能不长油?这头牛光肚子里的肥油就大概三、四百斤,那个是很难承受的,所以一定要喂瘦肉精的。美国也是这样的,奶牛最后也是要育肥的,那我们就以这个为借口,他们是法律规定可以加瘦肉精的,我们以这个为借口,就不进口他的牛肉和猪肉,这也算是一个保护措施。但是我们自己说不加,但是美国人知道,你们说你们不允许加,你们也没少加,既然我们不允许加,就没有一个规程,农民就不知道怎么用,就比较乱,实际上在屠宰一个月之前或者是二十多天不喂瘦肉精,它会自然降解掉,残留的一些成分对人体无害的,因为咱们人不是刚出生的小孩,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包括添加剂也是这样的,这些年宣传的,带防腐剂肯定是不行的,是有害的,其实不是的,如果真的没有防腐剂的话,大概我们城市的生活不会这样的。那就完全是鲜猪肉了,煮好以后你想夏天能够放多长时间?我们怎么能够吃上那么多东西?肯定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各种添加剂,包括防腐剂这些东西,只要在合格的范围内问题都是不大的。但是我们的宣传不是这样的,都是有问题的,像香蕉都是用乙烯催熟的,香蕉不催熟很难把南方的香蕉运到北方,成熟的香蕉半天就不行了,怎么可能运到北京来?我们吃什么?他们是先摘下来,然后喷一个东西,要延缓它的成长,到北京来再喷一个东西让它加快成熟,是这样的,没有办法的,只能这样,商品化时代嘛,能通过什么办法,但是这些都是在一个严格的标准范围内的。但是一般消费者不知道,很多媒体也不知道,然后就宣传,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目前的情况比较混乱,确实跟我们的标准本身混乱是有关系的。

  共识网:就是说,很多时候都是标准惹的祸?

  孔祥智:有些是确实本身有问题的,像猕猴桃的膨大剂,我们小时候猕猴桃就是这么大,哪有大的?很小,后来都是这么大,猕猴桃大了,但是口感非常非常差,那几年就没人吃了,猕猴桃的产业就不行了,没法吃了,所以说后来膨大剂就不让用了,现在当然也大,但是它是新品种了,现在的品种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看西瓜有不甜的吗?西瓜不熟也甜。

  转基因食品安全并不是很大问题

  共识网:说到食品安全,不得不提到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问题,现在反对的声音也很多,孔教授对转基因的看法是什么?转基因的安全性能有保障吗?

  孔祥智:转基因我自己的看法,安全性没有什么问题,美国已经吃了几十年了,在美国想吃不是转基因的很难,它有三十多个品种,你怎么可能吃到不是转基因的?尤其是我们吃的小西红柿,都是转基因的,那不是挺好的吗?

  共识网:关键是产品标注上要改进,要在产品包装上,把转基因的提示标注大一些。

  孔祥智:现在的情况是,非转基因是大字,转基因是很小的字,一般的老百姓也不注意这个。

  共识网:您认为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不大?

  孔祥智:这个转基因问题不是特别大。我感觉转基因这个东西,我们的评价系统是比较完整的,世界各国都是这样的,比如说转基因某一个品种的研究,对它的评价投入大概占整个投入的70%左右,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不确定,所以要评价,评价很严格,中国尤其严格,你要看到那个课题的分布情况你就知道了,评价非常非常严格。

  另外我们吃的东西,在2009年10月份公布的两个水稻、一个玉米品种,当然它离大面积推广种植还有一个长时间的距离,估计还有七、八年的时间,五、六年的时间,一般不知道,它叫生产许可证,这个叫法不好,好像一看生产许可证是许可生产了,其实不是的,它还有一个过程的。我的观点是农产品品种那么多,干嘛非要选择水稻和玉米呢?水稻是我们的主食嘛,等等以后再说,玉米当然主要是饲料,但是水稻是主食嘛,大家都吃的这个东西,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这么做?没有必要这么做的,你先弄点小的,西红柿大家都吃不多。像洛阳牡丹花,过去要培养一个全黑的牡丹很难,现在太简单了,还有像小食品,美国的小食品像豆、瓜子,都是转基因的,我们现在就没有人做那个小东西,向日葵转基因行不行?没有人做?因为太小了,都去做水稻了,这样公众不容易接受嘛,你做它干嘛?确实它有不确定性。

  共识网:农村发展还需要制度跟进,我们还想请教孔教授对乡村治理尤其是村民自治的看法,在您看来,现有的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

  孔祥智:我曾经问过一个市的组织部长,我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他讲你看到宣传讲很好的,大概是10%,你看到差的,什么雇凶杀人,把人打残的那些事情,也没多少,也是10%,中间的80%都是正常的。

  现在出去打工的也越来越多了,选谁影响不大。我们中国几千年都是乡村治理,可能有文化的人做这个事情比较好,将来恐怕还是要吸引一些有文化的人,比如说在外面打工,做得不错,回来投资的人,回乡创业的人,复员军人,这样的人参与治理比较好,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有文化的人回来得越来越多,培养一下他们应该是有好处的。

  我在山西还努力扶持了一个合作社,最近这个合作社的主任给我讲他做了这个村的书记,挺好的,小伙子还不到三十岁,流转了几百亩果园,办了一个果园合作社,把周边好几个村子的果农都联合在一块儿,他做这个村的书记,多好,我们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

  要带领农民致富,还得靠年轻人,老人有老人的优势,但更要培养年轻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23:33:50
小城镇化需要完善功能,小城镇网络化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