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化可能更适合中国
共识网:孔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共识网采访,我们这次访谈的重点是城镇化问题和三农问题。关于城镇化,一直有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您认为,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呢?
孔祥智:“十一五”规划的时候采用了“城镇化”这个词,以前正式的文件里面是用“城市化”,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城镇化”,因为作为中国来说,我们那么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城市化率已经过半了,原来说“十二五”末过半,现在已经过半了,而且是去年年底的事,去年11月1日的时候就过半了。所以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当然现在的城市化不是我们想象的中的城市化,就是说这个人在城里住,是按照居住地来分的,打工的农民工也都算在里面了,大概他们自己也没把自己当成城市人,也就是住在那个地方,和整个城市社区也不发生交流,不管怎么样,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这样的流动人口大约2个亿左右。如果去掉这2个亿,那城镇化率就降下来了,大概是40%左右,有人说真正的城市化率中国可能就40%多,现在是50%多,多了十几个百分点。
中国的事如果说完全靠三百多个大中城市肯定是不够的,北京两千多万人了,各种毛病都有了,不仅如此,可能很多比较大的地级市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城市病,所以不可能集中在大中城市。我们不能像很多国家那样,像韩国,首尔大区就集中了三分之一的人,像巴西等国家也都是这样的,大城市的集中度或者首位度很高。我们不可能像他们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所以可能要充分发挥县以下中心城镇的作用,把人口聚集在那个地方,这样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其实现在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一些农民工有钱以后住哪儿?他肯定住不起北京,也肯定住不起上海,曾经有一个调查,在河南洛阳调查,说在洛阳行不行?在洛阳也住不起,能住起哪儿?就是回到县里去,回到县城,或者是回到县里比较大的镇、比较好的镇,在那儿买个房子,很多人现在已经在那儿买房子了,像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很多人挣到钱了,会到县城买房子了,把父母和家人接到县城,离家也比较近,家里也可以照顾到,这样比较好。
共识网:那么,对于这些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口,他们最终是要融入城市,还是要返回乡里?回乡的话,是回到村里,还是回到镇里或者县城?
孔祥智:流动人口最终肯定是要定下来的嘛,流动流动了肯定要定下来的,总要有一个地方是他们落脚的地方,至于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他们有钱了,可能不一定在农村,可能是镇上比较合适,可能会是这样的。
他们可能会在乡镇或者县,在县城买房子的很多。即便他回乡,他肯定不会去务农了。
农村并不缺人
共识网:现在进城的这么多,有无法在城市里落户,而随着农村青壮劳力的流失,农村出现了空巢化的趋势。现实情况如何?农村无人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吗?
孔祥智:现在人还是很多的, 肯定会有人务农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不到一个亿,前一段说是六千多万,我看上亿吧,我的判断是上亿,就是一亿人左右吧,因为人口太多了嘛,农村的劳动力也是五亿五千万,这些才一个亿,还有很多人的,不愁没有人。现在确实有很多媒体说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可能他们去那个地方看了,发达地区可能确实没有人了。
蔡昉老师讲“刘易斯拐点”,就是说人流动得差不多了嘛,就是那个意思,他有很精确的一个解释发表在经济研究上,他说很多人对他误解他了。又有人提出来了“刘易斯悖论”,一方面城市的工资在提高,能够到城市打工的人越来越少,能够满足城市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他怎么也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可能在整个农村总体来看劳动力还是过剩。当然有人说不对,说我去哪儿哪儿看根本没人了,可能的确就是这样的,但总的人口数字在这儿呢,我们中国有十三亿人,在农村大概八亿多人,接近九亿人,他们的数字在这儿呢,你没看到不等于没有啊,他们都到北京来、都到城市来了?不可能啊,肯定大部分还在农村住。我的判断大概在农村怎么也得有接近两个亿的劳动力,不光是妇孺,我说的是劳动力,就是属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只是看到了老头、老太太、小孩在田里劳动,他们不算劳动力,那不是劳动力,最多是辅助劳动力,我们说的是劳动年龄那个阶段的人,得接近两个亿,怎么也不能少于一亿五千万。
农村劳动力还是有剩余的,他们都没看到,我在调研的时候怎么到处都看到人了呢?我就奇怪了。
共识网:就是说,农村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孔祥智:其实不太会,有这种倾向,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不太会,很简单,我这几年调查奶业,我院的张利庠老师调查畜牧业,什么人在养鸡、养牛、养猪?其实都是年轻人啊,都是有头脑的人,因为养牛不是像过去那样,养一头牛就完了,现在不是,现在你养三头、五头根本不赚钱,而且不让你养了,一般养几十头或者是四、五十头。我上周去石家庄调查,就是出“三聚氰氨事件”的那个地方,三十头以下你就别打算养了,不赚钱,你要往上养,那都是五、六十头,上百头,一、两百头那样子。这样老人就干不了了,都是年轻人在干,有文化的人在干。
我们在石家庄调查了两个奶牛养殖小区,小区谁来管?ZF又交给一个人,都是农民,你来建立小区,然后你来管。他很高兴啊,这个小区就是他的了,当然他自己用不完,一般这两户都是年轻人,大概四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有个人还会武术,上过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那是真打的,那个小伙子很厉害,他养了二百多头牛。现在有文化的人才能养的。
今年4月份我们带着学生到寿光去实习,就是今年的毕业班,两个班的同学,那边不仅仅是劳动力不流出,还吸引外地的农民工来打工。这个县基本上家家都中大棚蔬菜,一个棚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年净挣两万五到三万块钱,一家两个棚就可以了,就差不多了。如果你要种三个棚,那必须要找人给你帮工的,所以劳动力外流的很少,都是自己在家里面,那都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
所以总体来看,我的判断在农村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确实有些地方是这样子的,有些很穷的地方干脆就不在这儿,都去打工了,也有这种情况,整个太大,各种情况都有。但是我的看法是随着现在农业的发展,可能在农业领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应该是越来越多的。
共识网:那未来的趋势呢?
孔祥智:不好判断,但是这些年我有明显的感觉,农业吸收的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粮食产业,我们说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了,主要是粮食,现在粮食就是耕、播、收,这三个环节,总体来讲三大粮食作物,就是玉米、小麦和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大概是40%以上,就是综合现代化率。少数的像平原地带,在粮食主产区,基本上是90%以上,就是在这几个主要的环节,有些地方像福建等等一些山区,那一定是人工的,不可能是机械的,平均起来是40%以上,这个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应该不少了。现在收割机已经到河南的南部了,从南往北收,大概收一个来月,收到北方就收完了,一台拖拉机挣上几万块钱,挺好的。
农民富裕起来去哪儿了?得问问这个问题,农民富裕起来我想有两个去向,一个就是新农村建设还不错,在村住着,另外一个我感觉更多的是像美国那样子,都住在镇上,这些将来会建得很好,像美国加州那一带,一个农场大概一、两千亩地,你会看到有一栋房子,但是他们不在那儿住,他没法在那儿住,那很荒凉,什么都没有,劳动时在那儿休息,或者说偶尔在那儿住住,他们家还是在城里住,他那个城哪有什么象样的城呢?美国没有什么象样的城,就是在镇上。
所以我们将来可能会这样,即便是农村,像山东,也是把七八个村子集中在一个中心村,慢慢集中在这个地方了,有意识地引导。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ZF的行为多一点,将来慢慢的农民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就是镇了,我们现在是有人口的标准,在西方国家哪有人口的标准?有些地方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他们根本达不到,他们没多少人的,有些国家才几百万人,大部分都在首都了,农民就没几个人,你说要有几万个人,哪有呢?也就是有几百个人,就成立了一个小镇,很好。
他们的土地还在那儿,还是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