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学的教科书越来越多的使用发达国家的权威教材或者国外正统主流权威教材的中文整理版可能并不是好的做法,例如西方经济学就是这样,老高的教材基本就是主流经济学的骨感综合,但是,这些教材基本就不讲国际国内现在过去之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的成因、严重状况、如何改进等问题,脱离了历史也脱离现实,这些内容的教学会使人失去批判精神,在理论的抽象逻辑中失去对真正问题的觉知与反思的感受、情绪和激情,最后也会使历史失去进步的源动力。我们应该组织力量编写自己的真正反映民族需要、反映历史事实以及能指导我们民族正确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教科书,没有民族的教科书,就没有民族的好学生。
第二,大学的科研选题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定量化、数量化、现象化、抽象化,越来越失去系统思考、历史分析、宏观巨制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升华。我觉得,现今的学者应该多研究主义等具有宏观历史视野的大学问,而不是鸡毛蒜皮的短平快的数理考证---这类似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朝八股考证学、虽然容易三大检索、利于拿奖和拿国家级课题;否则,我们将失去民族精神、失去大师的引导、失去真理、失去幸福,最终将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