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9552 18
2011-07-28
在马克思那里,长期而言,价值在数值上就是价格。因为他论证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但是他没论证使用价值与价值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被边际效用理论所论证。

对于专业学习经济学的坛友而言,我的帖子完全是多余的,因为边际效用理论早就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了(不论这个理论是否正确)。但是鉴于马克思主义者们虽然对马克思的论著夸夸其谈,却未必真正了解西方经济学基础,所以我这个非经济学出身的外行,就做点普及工作。如果你们认为我不过是重述教科书的ABC基础,属于外行在内行面前班门弄斧,那就当我献丑了

边际效用理论中所谈的效用,其实就是使用价值。对每个人而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对一个性成瘾者而言,异性是最有使用价值,而对一个同性恋而言,异性在性方面毫无使用价值。就此而言,使用价值是心理层面东西。边际效用理论就是试图用消费心理来阐述使用价值。
所以,这里我们就有了定义:使用价值即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消费量递减的。

边际效用理论中,有一个等边际原则就是最后1美元的所有商品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简化点说,就全社会所有商品而言,每种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最后1美元的,就全社会平均而言)。
或者应该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比例关系,即:A商品价格/A商品边际效用=B商品价格/B商品边际效用=C商品价格/C商品边际效用=。。。=每种商品价格/该商品边际效用

如果把上面的公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修辞,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格)=该商品的边际使用价值(边际效用

不论这套理论是否准确,相比马克思主义而言,它建立了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注:经济学里谈到等价原则时,总是提最后1美元,这是一方面考虑到很多商品如汽车房子等等非常大宗,一般人只能买一件。我上面的解释是为简化,假设商品的价格非常低,而每个人的消费量却很大。如大米或水电之类。其实准确说法应该是最后1美元,但是为不费过多口舌解释这最后1美元,我就没多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28 20:08:07
版主给我评分有学术价值,我自嘲一下,其实狗屁学术价值都没有。都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标准最基础的内容。

只是马克思主义者们多数都没学明白经济学基础理论,所有拿那些“高深”的马克思论著吓唬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8 22:03:00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1-7-28 21:31
余光中的《朋友的四种类型》里说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高级而无趣”和“低级而有趣”,说这两种朋友“第二型的朋友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学问,独缺常识,那么这一型的朋友则恰恰相反,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学问”,也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
我没大理解你意思。我希望你不是在讽刺我,那样的话,我会反击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8 23:23:09
马克思认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在货币出现前为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在交换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因此价值必须存在于交换中。不用于交换的物品没有价值!
这个算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吧,LZ说的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思想,实际上是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第一卷,我们会注意到很少看到一些供给、需求的词汇,实际上是在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已经假设了市场的供求均等的,到了第二卷 关于资本流通的介绍才开始引入 供求,但是也不是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线性表示,可以说是二者有互补吧。毕竟老马就40年,西经至亚当斯密到老萨也也好几个世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02:11:36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苹果与红苹果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0:22:12
wufei2134 发表于 2011-7-28 23:23
马克思认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在货币出现前为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在交换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因此价值必须存在于交换中。不用于交换的物品没有价值!
这个算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吧,LZ说的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思想,实际上是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第一卷,我们会注意到很少看到一些供给、需求的词汇,实际上是在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已经假设了市场的供求均等的,到了第二卷 关于资本流通的介绍才开始引入 供求,但是也不是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线性表示,可以说是二者有互补吧。毕竟老马就40年,西经至亚当斯密到老萨也也好几个世纪了~~
---------------------------------------------------------------------------
你好像没看懂我的帖子。

在马克思那里,使用价值不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所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根本没提到与价格有什么数量关系。

而在效用理论中,使用价值与价格有明确的等价关系(边际效用等价原则)。

用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太牵强附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2011-7-29 12:54:3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7-29 12:21
2# 周百五
不过这里还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不同的效用之间是不能做量的比较的!
而要想在不同的效用之间做量的比较,就必须在不同的效用中寻找到共同的东西,而这个共同的东西,只能是人的——劳动。
……但由于劳动论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它目前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无论如何,各个学派在价值原理方面的努力,都是有学术价值的!
------------------------------------------------------
你没看懂我的帖子,我说过等价原则:所有商品最后1没有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的效用比较。你翻翻萨缪尔森的书看看就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4:09: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4:23:57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1-7-29 14:09
15# 周百五
你没看懂我的帖子,我说过等价原则:所有商品最后1美元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的效用比较。你翻翻萨缪尔森的书看看就明白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42859&page=2&from^^uid=2691591

“最后1美元的边际效用相等”,只能证明1美元=1美元,不能证明甲效用=乙效用;……即便是萨翁也不能耶!
-------------------------------------------
你仔细看看我的帖子, 我什么地方写过甲效用=乙效用?

应该是:1美元甲的边际效用=1美元乙的边际效用(这里的边际效用指对全社会而言的最后1美元)。

就是说,1美元的水的边际效用=1美元大米的边际效用(每次强调最后1美元好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7:29:48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8:10: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29 19:05:01
总结与几位网友讨论效用和使用价值的异同
笔者认为:使用价值(功用)是价值参照系(或价值主体)被价值对象(客体)使用的价值,价值参照系一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任何能被价值对象使用的事物;效用则是价值参照系(或价值主体)在使用任何能被价值主体使用的事物时获得的满足程度(或优化效应)。

价值参照系(或价值主体)的使用价值(功用)是相对于价值对象(客体)向外的,当然,价值对象也可以是价值参照系(或价值主体)自己,这时,主体与客体同一,使用价值(功用)=效用;

效用是环境相对于价值参照系(或价值主体)的有用性引起、获得的满足程度(或优化效应),是向内的。

再补充一点,马克思经济学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对象一般是指国家的所有成员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包括作为人类的我们自己),因而使用价值是个相对客观的概念;而效用则不同,以价值主体(价值参照系)为价值对象,引起价值主体(价值参照系)效用的事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环境的作用,因而效用价值是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但两者又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价值参照系同时又是与之参照的事物,如果局限在人类社会而言,上面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价值参照系同时又是与之参照的事物”可以改为“任何人都可以是价值主体同时又是与之参照的客体”,这正是自然科学企图以纯客观入手,最后不得不引入参照系;社会科学企图以纯主观入手,最后不得不引入客体(我)的原因;呵呵!其实这是个哲学问题。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吧!假如,你(主体)是个给人做按摩的师傅,你(主体)给张三(泛指的客体)做按摩,你对张三做按摩的有用劳动(按得张三舒服的那一部分劳动)就是你对张三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当张三(客体)是你自己(主体)时,也就是说你给自己(主体)做按摩,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对象是你自己,这时,你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不是自己的效用?这就是说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自己的劳动力引起自己的效用。

不过,自己的效用并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引起,外物与非劳动目的的正的环境外部效应也可能引起自己的效用:㈠外物也可能引起自己的效用:比如,还是以你给自己(主体)做按摩为例,当你在做按摩的过程加入一点有保健作用的油肓之类时,你发现比不加入时能引起自己更大的效用;㈡非劳动目的的正的环境外部效应也可能引起自己的效用:比如,你满头大汗热不可奈,拿扇子扇都不解热,突然,一阵凉风吹过,受用之极(引起自己的效用比无风单靠自己拿扇子扇时更大),甚至你自己不拿扇子扇都解热,这就不是自己有目的的劳动所为。

再补充一点,如果上面例子中的张三不是你自己而是另有其人。那么,换个角度:
你给张三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张三感受到你的劳动力引起的效用。前者你是价值主体张三是客体;后者张三是价值主体你是客体,角度不同而己!呵呵!道可道,非常道!吾言暂尽。一切靠大家去悟了!

Cluo网友说:说的贼复杂,主体---客体《===》使用价值---效用,不就行了吗?

不同意你的这种强行界定,主体---客体之外存在第三方----普遍知识,普遍知识把心理的、个体的体验减少了极限,最后成为一个思维的符号,即使用价值,这绝对是大部分人的理解。你的解释很少见,我要追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看不出来。

笔者:你还是没有悟透我说的话,“客体”本来就是泛指主体之外存在的任何主体之外之物,使用价值是有目标方向的,是个矢量,从来就没有脱离事物之间联系孤立存在的使用价值,它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使用价值!我的解释之所以很少见,也许正是因为你常见的解释之人没有达到我的认识境界吧!这样做的意义是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关健!有兴趣你可以参看:《需要和价值与边际效用以及功用(能)的关系
    》、《与黄焕金及各位学者讨论“效用率”的概念》、《 广义新价值论》、《(物品)功用价值控制论与健康的经济学原理》《[原创]我的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等等!

iamequal网友说:好了,发现我和你理解不同的地方了。
你给张三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张三感受到你的劳动力引起的效用。前者你是价值主体张三是客体;后者张三是价值主体你是客体
我认为前者你是价值主体张三是客体,这句话是错的。我认为应该颠倒。
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价值的理论。因此,我的意见是使用价值是效用的定性,效用是使用价值的量化。

笔者:使用价值是指向外的有用性,非向内的有用性,我称之为功用,一个人的使用价值是指此人对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的有用性;效用不同,一个人的效用是指环境对此人的有用性。

在“你给张三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中你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对象张三是客体,客体对你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大小的评价是不受你的主观愿望影响的,因此说你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相对客观的,与客体相对的你当然就是我要陈述的价值主体,价值主体并非一定要是效用的主体,也可以是使用价值(功用)的主体。注意:使用价值(功用)的主体与使用价值(功用)的对象是不同的,许多哲学大师都未分清而致使其理论陷入形而上的谬论。马克思关于的物品(价值参照系)使用价值(功用)的陈述,主要以整个人类社会或其社会成员作为价值对象,但由于社会科学总是以人本主义的方式陈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来以整个人类社会或其社会成员作为价值对象的陈述方式在人本主义的方式陈述下价值对象成为了价值主体,这正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本想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式陈述的,但却因为这样而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陷阱,能渗透其中真谛者很少!

再补充一点,一个人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是指此人对环境劳动付出时的有用价值,一个人的效用是指此人从环境获得的有用价值,动态的角度而言,而这个人与环境的价值差异便是价值成本,这个人对环境的付出为耗费价值成本,这个人对环境可能获得的最大效用为效用价值成本。

fujo11网友说:换一个词,就能够改变经济学,这是啥鬼科学啊。

笔者:呵呵!的确如此,在下的所有理论正是从使用价值与效用的一分为二的辩证中推演出来的,有空可以参看我上面介绍的几个贴子!这是融合经济学的关键,其实,也符合控制论的原理。

前段时间与讨论价值的主观客观问题。张建平网友之所以得出价值(实际上他那是借用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是主观的结论,正是因为他没有了解物品的使用价值对象是客体而不是主体,使用价值施加实体的物品是参照系(相当于社会科学的价值主体),“物品的使用价值(功用)对象是因人而异的”这本没有错,但他又把“因人而异”中的“人”称主体,从而使从客观角度出发的物品的使用价值(功用),理解成了主观角度的效用,这正是他的理论产生逻辑不通之处。

自然科学在以物作为参照系陈述时,总是看作死的,但社会科学在以人作为参照系陈述时,总是看作活的(主体),这样,自然而然就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致性,使我们人类的认识论陷入了难以自拨的泥潭中不能跳出来。如今,要想跳出这个难以自拨的泥潭,要么:用我在《我的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中跳出三界来,不在五行中的“泛化的第三者(客体)” 或“泛化的自我(主体)”的角色观察,正如古人所说:跳出三界来,不在五行中也!只有这样或许我们能做到主观与客观消除、矛盾得以统
一、和谐!
要么:用我在上面的使用价值(功用)与效用的相对性解决!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 ... ge=1&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30 06:53:47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1-7-29 18:10
1小时(个体)劳动的甲产品=1小时(个体)劳动的乙产品——只表明两者的生产时间相等,不表明两者的内容相等。
与此同理:
1美元的甲边际效用=1美元的乙边际效用——也只表明两者的价格相等,不表明两者的边际效用相等

……哈哈,仅供参考而已!
------------------------------------------------------------
你把我从头到尾的帖子翻出来,看完我哪里说过两者边际效用相等过?我摘录百度的搜索你看看,注意我标红线的地方,看看我原帖中有没有这个比例: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依照这个理论,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不变,则某一商品的价格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30 10:4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 09:49:06
是价格比决定边际效用之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