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96 1
2012-02-24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4 08:20
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他来讲,每天大 ...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他来讲,每天大米的供应量=需求量。请问,对他来讲,任意两天之间的1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是否会有大小的差异?
--------------------------------------------------------------------------------------------------------------------------------------------------------------------------------------------------------------------------------------------
这个问题之中的“使用价值”的对象是个人,因此,它不是上面所说的社会使用价值,而是个别使用价值,当然,按照我的价值相似性原理,个人与社会都是经济系统的一种,因此,虽然内容有些差异,但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那么,我就借助你这个问题谈谈个别使用价值吧!也会让你明白社会使用价值与个别使用价值之间的区别。
因为,如果1个人(假设他叫做张三)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张三来讲,每天大米的供应量=需求量。
在供应量=需求量时,把上面数量内容导入公式:个人生产率f°=产量q/时间t= 1公斤的大米/1天,那么,在其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f°与外部社会其他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对他来讲,任意两天之间的1公斤大米的个别使用价值是没有大小差异的,即今天1公斤大米的个别使用价值对于他而言的相同的。
我这里为什么要说在其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F°与外部社会其他同样与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呢?
首先,我这里先分析其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F°变化而外部社会其他同样与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下的情况。如果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变化了,其个别使用价值与个别价值也会跟着变化,比如,他原来1个人每天(正常工作日)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大米是1公斤,现在他只需要0.5天(正常工作日)就能够完成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1公斤大米,这就意味着他可以把其它剩余的时间转化为生产其它个人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从完全信息的角度来说,按照使用价值最大化原理,耗费自己每一个劳动时间单位的付出,其得到的使用价值量都是相同的,即等边际的。因此,其个别生产力或者个人的平均必要生产率比原来的提高一倍,也就是生产同样刚刚好满足自身每天需求量的1公斤大米比原来的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其另一半劳动时间的耗费,也可以生产出与刚刚好满足自身每天需求量的1公斤大米一样的使用价值量。如果,还是不明白,我再换个角度,比如,张三原来平均每天用同样强度的的劳动耗费,只能够获得3个可以吃饱维持自己生存的面包,其它东西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获得,也就是说,这平均每天3个面包就是张三每天使得的全部财富,但现在张三由于获得面包的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提高了一倍,那么,你现在只需要半天就可以获得原来需要一天才能获得的3个面包,也或者可以说现在1天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可以吃饱维持自己生存2天需要的6个面包(前提:面包的保质期大于2天),因此,张三现在可以工作1天另外1天去做别的以前不能做的事情了,或者有可能会把它用在生产其它物品,比如,衣服方面也是人所必需的物品,我们假设张三生产一套衣服是一个礼拜7天,那么,在14天之后,张三就会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获得一套属于自己的衣服,那么,这套衣服的使用价值如何度量呢?这里最为方便的就是以面包的使用价值来进行比较,因此,对于这个人来说,由于生产获得21个面包的时间与生产这套衣服的劳动时间刚好一样,因此,外部社会其他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这个人生产的这套衣服的使用价值就是在消费耗费21个面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个别价值(个人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所以,这套衣服的使用价值代价或者机会成本就是21个面包的个人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外部社会其他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其个别使用价值与个别价值也会跟着变化,比如,张三他原来1个人每天(正常工作日)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大米是1公斤,现在他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大米的个别平均必要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变成2公斤大米/每天或者1公斤大米/0.5天,可是,现在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之中有人发明了一种工具可以让像他这样本来现在的个别平均劳动生产率再提高10倍,那么,发明了这种工具的人,由于只是拥有这种先进的生产资料工具却没有人使用显然是不不能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因此,他通过考察了解社会的平均生产率之后发现发现人们每天平均生产大米的生产率只有2公斤大米/每天或者1公斤大米/0.5天,而用自己发明的生产工具却可以达到平均20公斤大米/每天或者10公斤大米/0.5天,这样,我们在假设发明先进生产工具的人(我们暂且称之为李四)在另外聘请生产、维护和保养这些先进生产工具方面的雇佣工人的使用价值耗费,是平均每天3公斤大米的预付资本,而雇佣专门生产大米的雇佣工人的预付资本也是每天4公斤大米,张三本来一无所有,请问你,他看到用同样劳动强度同样时间的劳动耗费却能够提高一倍的使用价值,那么,他应不应该去成为雇佣工人之中的一员呢?这是不言而明的,除非他是傻瓜(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分析社会使用价值与价值分配)!提高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张三在给李四打工之后其个人生产率又提高了一倍(变成4公斤大米/每天),也就是说其一天的劳动时间生产的个别使用价值扣除自己满足的必要之外剩余又多出了两倍(大米剩余率=生产率—需求率=3公斤大米/每天),如果我们把整体的使用价值看作为1,那么,现在成为雇佣工人使用生产工具提高个人生产力之后大米1公斤大米占张三自己整体的使用价值分量就只有四分之一了,可见,外部社会其他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单位公斤大米对于个人的使用价值,其它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就更加不用说了。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1公斤大米,对于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其使用价值分量不相同,当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在只有1个面包一瓶水可以维持其生存时,那么,同样的1个面包和一瓶水在自己正在大口大口的吃着美味佳肴、山珍海味时的本人来说,同样的一瓶水和一个面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上述的道理也可以解释同样价值的一块美元对于不同时空的自我与不同人的个人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尽管其自然属性和功能是一样的,所以,我的使用价值概念已经不再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概念,而是更加完善的使用价值概念。

追求社会使用价值生产率最大化的人的行为法则,即超我价值最大化追求行为法则!我们可以把商品交换获得的比自身生产更大更多的社会使用价值,看作为是自身生产社会使用价值的延伸的生产行为!但这种把商品交换等同于生产的行为产生的更大更多的使用价值或者生产率,并不能等同于劳动者的本我价值追求最大化的终极,因为,商品交换得到的更大更多的使用价值覆盖了个人的本我使用价值,它是个人获得的茶叶的社会使用价值,更大更多的茶叶数量的获得不仅仅是作为满足自身的个体消费的,而是作为物质财富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追求的行为,因此,这并不是一个终极追求,所以说,它还只是一个中间阶段,是达到本我价值与超我价值一起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过度。
比如,以上面生产茶叶与购买茶叶的例子为例:就是说,由生产茶叶改为购买茶叶还是由购买茶叶改为生产茶叶的行为的决定,不仅仅要考虑是生产茶叶更加能够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使用价值,还是改为购买茶叶更加能够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使用价值,而且还有考虑到这些产生的更多更大的社会使用价值如何去转化为本我与超我整体的个别使用价值,个别使用价值不是货币能够度量的,而是以自身的需求价值层次整体的满足程度来衡量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6511&page=5&from^^uid=717906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33868&page=10&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12 21:36:19
OK
OK
O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