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56 24
2011-08-09

试论价值的本质

古风堂[1]

[摘要]价值的衡量对于经济学而言就像牛顿定律对于物理学而言一样,是决定经济思想走向的重要指针。自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试图解读价值的本质以及价值的衡量,劳动价值论则成为众多理论的佼佼者。但各种价值论总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使得现代经济理论成为了一座基础并不扎实的摩天大楼,许多理论看上去很完美,却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存在一定距离。那么,价值究竟是什么,如何进行衡量,与价格、分工的关系又如何,是本文要解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时间价值  分工 价格 交换 市场

尽管“价值”两个字时常挂在人们嘴边,但价值在经济学领域的内涵却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价值”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释,但种类繁多的商品表现形式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类行为方式,迷惑了人们的思维。

对于价值的内涵,有从劳动的角度理解,有从交换的角度理解,还有从效用的角度理解等等。这些视角有其科学的一面,特别是劳动价值论,从威廉·配第开始,经过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发展,抓住了劳动蕴含价值的本质,但每种理论多少都有一些缺陷。

例如边际效用递减,我们耳熟能详的吃包子的例子告诉我们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是否有深入考虑过,个人边际效用递减在时间序列里是否代表整体边际效用递减?就像包子给了两个人吃,除非两个人同时吃完,否则第一个人吃完一个后效用开始递减而第二个人才刚开始吃,效用是最大的,两个加起来,效用也可能是增加的。所以,边际效用论并没有正视个体与群体的区别。劳动价值论紧紧抓住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并指出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就是价值,如果我们衡量性质一致的产品时,劳动价值论发挥巨大的魅力,但我们却难以衡量马克思穷其一生撰写的《资本论》所带来的价值与蒸汽机发明所带来的价值。

上面的问题的确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许多学者在“发现”价值的“本质”后由于无法比较,不得不停留于原地疲于应对各种质疑,于是主流西方经济学避而不谈价值的本质,转以“效用”替代“价值”,但“效用”终归是“效用”,仅是衡量价值的一种方式,与真实的“价值”相去甚远。

其实,如果我们将劳动价值论再向深处挖掘一下,似乎可以对价值有更深一步地理解,对边际效用论可以理解的更清晰,当然,也更明白因交换产生的各种“市场”的运行本质。

一、 价值的本质——时间价值

勿庸置疑,在已有的价值的定义中,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理论,但简单、复杂、综合、差异的各种劳动,让人们无法看清,更难以衡量,即使是“劳动力”,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环境都会对此产生影响,而我们又不能简单地以读了多少书来衡量。其实把思路稍微转换一下,不要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而是用时间来衡量劳动和价值,就可以更明确地了解什么才是价值的本质。

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那么这里用时间对价值下一个定义:一件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就是获取该物品(或劳务)可以节省需求者多少时间或耗费需求者多少时间。这里的时间不仅包括劳动的时间、思考的时间,也包括消费的时间。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及价格的关系,下面简要说明:从定义看,一件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对不同个体而言,其在生产一件物品或提供一样劳务时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使每个个体对该样物品(劳务)使用价值的判断也不一样,在使用价值有区别的情况下,交换过程就成为双方根据各自的时间价值进行讨价还价(即各自做出交换价值的判断),最后达成一致的以价格为代表的交换条件,在这里,价值的最终体现是由交换双方决定的,即使不交换,对生产商品(或劳务)的个体自身而言也是存在价值的。

下面先用一个例子简要说明“时间”含义的价值如何比较“复杂劳动”:珍妮纺织机的发明为整个纺织工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珍妮纺织机的价值就在于衡量究竟节省了多少劳动时间,如果我们仅以制造纺织机的时间来看的话,似乎纺织机的价值要小的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改造,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后,开创了新中国,让全体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种给亿万人民带来的价值如此巨大,以至于无法简单地用马克思撰写、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时间来衡量。

再举一个生产的例子,假设一个人可以种稻子,也可以生产铁(这里无法比较生产率,因为同一个人在一个时间里只能做一样)。那么,在他眼里,半年时间种出1000公斤稻子和半年时间生产出100公斤铁的“价值”是一样的,因为两件事情各花掉了他半年“时间”。

二、“时间”价值的内涵

之所以用时间定义价值可以进行横向比较而用劳动时间定义价值在横向比较上存在不足,主要是因为经济行为中的时间有以下特性:

1.对社会而言时间是永恒的,但对个人而言时间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永远活着。因此,作为一个人而言,时间是有限的。但社会是众多个体的综合,其时间就成为永恒。

2.同一个时段里,每个人的时间长短是一样的,但处理时间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同一时间的产出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智能、心情、所处环境都在动态的变化中)。正因为处理时间的能力不一样,才导致“必要”劳动时间难以计量,“复杂劳动”难以比较。

3.时间的长短是可以衡量的,而且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任何行动都需要消耗时间。

4.时间不可逆。

时间的四个含义即决定了一件物品价值的基础,也决定了价值的衡量方式。但是,正如劳动价值论所言,价值与价格,价值与交换价值是有区别的,那么,在以时间为基础的价值论上,价格是如何来衡定的呢?



[1] 古风堂,本名张晓昆,1979年出生,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证监会,曾就职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9 21:29:32

三、价值的时间衡量方式

根据时间价值的定义,其包括两个方面:节省多少时间和耗费多少时间。

1.时间的耗费——价值的通常衡量

经济学家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生产力”或“效率”,特别是在以物质生产与消费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现代,衡量一件物品价值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衡量“物化的劳动的量”。但是,“物化的劳动的量”仅仅是时间耗费的一种方式而已,蕴含知识的复杂劳动似乎较难以“物化的劳动的量”来衡量价值。

因此,时间的耗费生产出来的物品应包含两层含义:生产该物品所耗费的时间的量以及为获取(或消费)该物品所耗费的时间的量。前者一般用来衡量生产性物品,后者则用来衡量具有思想性的物品。正如前面提到的《资本论》,决定其价值的,不是马克思先生花了多少时间来写,而是全人类有多少人花时间从他的书中获取思想。毫无疑问,在现在的衡量方式下,《资本论》的价值要远远大于物化劳动量意义下的价值。

2.节省的时间——价值的逆向衡量

时间的耗费是从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看价值,但是,有许多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并非只体现在这两个层次上。例如蒸气机的发明究竟有多少价值、飞机的发明究竟有多少价值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无法用传统理论来衡量,能衡量的,仅仅是生产出该一件物品的成本。

然而从时间的角度看,衡量这些物品的价值要容易许多——节省了需求者多少时间。无论是汽车、火车还是飞机的出现,他们最大的用途就是节省了使用者的时间。无论是蒸汽、电力的使用,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提高了生产力(即节省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

因此,“经济”一词的含义就可以界定为:是人类在既定理性选择路径下对时间与空间的最优配置。对个人而言,经济就是对自己有限时间与空间的最优配置(包括如何利用他人的时间);对企业而言,经济就是对企业范围内所涉及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最优配置(包括如何利用企业外围的时间);对国家而言,经济就是对国家范围内所涉及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最优配置(包括如何利用国家外围的时间)。

但是,现实社会的经济运行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选择路径”会随着时间改变。所以,社会经济学原理所要研究的,就是在静态与动态环境下不同主体最优配置活动。

四、价值、价格与交换,兼论分工的出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但价格并不一定完全体现价值。每个个体、组织都清楚自己生产出来的物品所耗费的时间价值,但对于其他个体与组织的单位物品时间价值了解不多,因此,价格就成为基于时间价值之上的“寻找”及“讨价还价”,这其中经历的过程,在经济社会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供求关系”。而不同的供求关系,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下面就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价值、价格与交换之间的关系。

1、简单两人世界

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甲、乙,两个人都可以做同样的事:纺织和养羊。但甲乙二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养羊和生产布上能力不一样(利用时间的能力不一样),例如甲养羊的能力比较强,可以同时养30只羊(假设羊的生长期为3个月),乙则只能同时养20只;乙织布的能力比较强,一个月可以织20尺布,甲则只能织15尺布;同时假设甲与乙每天均花半天时间养羊、半天时间织布。那么三个月后,甲有羊30只,布45尺;乙有羊20只,布60尺。

如果甲只需要消耗25只羊,那么甲可以有5只羊与乙进行交换,在双方不知道对方的生产力时,甲愿意拿出5只羊与乙交换布7.5尺布,因为甲养5只羊与生产7.5尺布花的时间一样。如果低于7.5尺布,甲会认为这场交易不合算,还不如自己生产。乙则认为自己可以拿出15尺布换5只羊(因为乙生产15尺布所花的时间与养5只羊花的时间一样)。

上述是在甲乙均不知道对方生产不同东西时间耗费情况的前提下,均以自己生产同样物品的时间进行衡量,但在实际交换上,由于涉及到信息交换,讨价还价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例如第一种情况乙非常想要羊,于是他先对甲说:“你有没有5只羊?我愿意用15尺布来换。”甲一听很合算,因为用5只羊就换到了15尺布,节省了甲生产7.5尺布的时间,而乙则换取到了足够的羊,这就很快成交了。反过来,如果甲非常想要布,便对乙说:“你有没有7.5尺布?我愿意用5只羊来交换。”乙一听很合算,因为用7.5尺布就换到了5只羊,很快就成交了。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不仅完成了交换,还让双方欣然地对各自的羊和布确定了价格。

当然,还有第二种交换方式:甲和乙都不是很急切地想要布和羊,于是两个人碰到一起时会有这样一段交谈:甲说:“乙,我正好有5只羊多出来,你想不想要?”乙则说:“甲,我正好有15尺布多出来,要不咱们换吧。”于是甲获得了15尺布,乙获得了5只羊。在这次交换中,在乙的价值判断下自己没有损失,而甲则多获得了7.5尺布。

上面情况的交换,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财富分配上,但这种财富分配不同方式的发生,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这其中的必然因素对后期精细化分工社会中制度出现以及ZF的作用产生了很大推动力。

但无论上述哪一种初级交换情况的发生,都会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初步分工的出现。以最后一种情况为例,甲在交换后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发现自己多获得了7.5尺布,即节省了自己生产7.5尺布的时间或增加了养5只羊的时间,因此,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甲有减少布生产时间的动力。例如,甲只生产了37.5尺布,却养了35只羊(把生产7.5尺布的时间用来养5只羊),乙则保持了养20只羊,生产60尺布。通过交换,乙仍然用15尺布换得5只羊,甲也仍然用5只羊换得了15尺布。

在这次甲对时间的重新分配后,两个人按照各自的价值衡量体系的总物质量就增加了:甲30只羊,52.5尺布;乙25只羊,45尺布。从另一个角度看,甲在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空间(物质)。而且甲与乙之间已经出现了分工的初级形态——生产自己掌控时间能力更强的物品。这样就能简单地从“时间价值”的角度说明斯密的绝对分工理论。

如果把上面的例子说的更通俗些,可以用下面的内容来描述更普遍的现象:甲在单位时间里养羊的数量与单位时间里生产布的数量比为1:1.5,乙的比例为1:n,只要n>1.5,甲乙双方就有出现交换并产生初步分工的可能(李嘉图的相对分工理论)。例如甲的生产能力是30只羊、45尺布,乙的生产能力为20只羊、40尺布。交换后甲可以多得到2.5尺布,于是甲可以节省1.25尺布的时间去养羊。当然,最极端的是,甲乙分别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而不再生产自己不擅长的,那最终的结果是:甲60只羊,乙120尺布,那么,各自按照自己的一半的时间衡量的价值进行交换,分别都获得30只羊和60尺布,这几乎是专业化分工在没有技术提升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最好结果!当然,在逐渐转向60只羊和120尺布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方的效率未充分发挥,这种未充分发挥可以看做是时间财富的转移。

初级分工的出现还只是个开始,在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追求下,二人世界的经济发展远不止单一行为人的时间再分配上,其还有更深远的经济发展。

仍然以上面甲乙交换为例子,甲在交换后发现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多获得了纺织7.5尺布的时间,于是甲对这7.5尺布的时间有充分的支配权,即他可以用来养羊,也可以用来休闲,更可以用来思考如何提高织布或养羊的效率,以便在单位时间里生产更多的羊和布。更极端一些,假设甲乙都进入了完全的专业化分工,而各自都将需求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产量上,那么,甲只需要养50只羊,乙只需要织105尺布就可以了。换句话说,甲多出了养10只羊的时间,乙则省出了织15尺布的时间。于是,社会的进步就开始在这里出现转折了。

在以上完全的分工下且产品满足最低消费后,甲乙对多余的时间有多种选择:休闲、继续生产、思考……无论甲乙谁选择了思考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世界都有可能因此而改变。这里就有无限的可能发生了,例如甲把剩余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如何更好的养羊,但经过半年的探索后没有任何发现,最后就放弃了,最后养羊的效率没有提高;或者甲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发现了如何让更多的小羊成活的方法,并付诸实施,最终提高了养羊的量;或者甲没有发现提高养羊的效率但却发现了如何提高羊毛的产量等等。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世界的改变呢?这似乎就是人类自然禀赋和偶然因素的结合了吧,因为其中不可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情绪、智商、持久力等等等等,这一切太不可预知了。但是,不论影响甲发现提高养羊方法的因素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是可以衡量的!

如果甲养羊的产量提高了,甲和乙之间会发生什么呢:1.甲乙在完全分工后各自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单位时间生产能力的改变(即信息完全不对称);2.甲乙均按照绝对分工时的价值衡量体系进行交换;3.甲养羊的能力提高了50%。然后再逐渐放宽这些假设并加入一些其他社会元素,尝试分析一下世界的变化。之所以在这里限定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更好地贴近现实社会,其实哪怕是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出于各种原因,许多信息也是完全封闭的。

经过半年的思考和尝试后,甲能在三个月里生产90只羊了,但是,他仍然用30只羊就换得了乙的60尺布。如果我们把总产量看成是各自的GDP,那么,在把时间完全用于生产的情况下,全世界的GDP提高了,但提高了多少呢?这与选择时间价值计价的时点与标准有关,毕竟在单位时间生产能力(为什么笔者一直不用生产率替代单位时间生产能力,请读者自己思考)改变后,价值的计量出现了形式上的改变,因为甲乙二人的可用时间没有改变。

在这个假设里,清楚这一切改变的,只有甲。甲的生活似乎从此开始变得更加舒适起来,因为他在满足基本需求的60只羊后,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时间,他可以把这些时间用来旅游,用来学习,用来思考……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其单位时间生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说是其思考并实践的结果。如果我们用时间价值来衡量,那么他所提高的产能所节省的时间,就是对其技术进步的补偿

当然,如果把衡量坐标换做乙的时间来看,这种价值的补偿是巨大的,乙要想减少甲的这种补偿,就必须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或者提高谈判能力让甲让渡部分其获得的时间剩余。但是,无论乙以何种方式让甲让渡部分时间剩余,其都需要花费自己的时间去争取,而甲让渡的时间剩余就是衡量乙花费时间的争取结果和价值衡量。除非甲主动让渡自己的时间剩余,如果这样的话,对乙来说就算是意外之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9 21:30:11

2.简单多人世界与市场

多人世界要远比两人世界复杂的多,由参与交换双方的情况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市场,而在交换双方的行为上,主要是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多了一道程序:“询价”。询价是有成本的,即付出时间寻找询价对象,这种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使人们有了参考依据。

如果把上面的例子换成3个人,交换时,甲就会向乙和丙先询价,然后再确认和谁进行讨价还价。而乙和丙为了交换出自己的布,会尽量将自己可交换布的数量提高一些。这里不对结果进行说明,也不再例举数据,而是将几种可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在增加一个前提,即甲、乙、丙生产的布没有质上的区别:当乙和丙不在一起时(即信息不公开),甲要花时间先向乙和丙询价,出现了,分别在甲乙、甲丙之间出现两人世界的情形,随后甲和乙、丙之间可交换布最多的一方进行交换,分工也只在两个人之间产生。

如果乙和丙在一起(信息公开),就出现了动态博弈的情形。即甲和乙、丙一边询价一边讨价还价,最终在乙和丙之间有一方生产能力更强的和甲发生交换,交换布的数量大于另一方较弱的,但小于自己按比例可提供的全部。经过这次交换,分工便迅速展开,因为乙和丙都清楚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甲也明白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如果交换布的人数与交换羊的人数都非常多,且都集中在一起进行讨价还价,那么,这种市场就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市场”,当然,这里没有包括任何一方询价的成本。如果交换布的人较少,交换羊的人较多,那么,交换布的人可能会产生价格联盟,即卡特尔市场的情况。如果交换布的人只有一家,而交换羊的人有很多,那么,垄断市场就出现了。上面三种情形没有将产量限制考虑进去,如果再加入产量限制、产品差异性,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的“完全竞争市场”实在是太少见了,做多也只能称为“半完全竞争市场”。

上面的例子中,已经简单介绍了“价格”与“价值”、“价格”与“交换”、“交换”与“市场”以及不同市场之间最为简单的关系,如果深入下去,还可以继续解释“交易成本”的原理,博弈关系的成本属性等等。

但这一系列交换中,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分工。由于公开市场的信息,参与方都可以依据各自的情况对今后的行为模式进行判断,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参与者,将会在之后的行为中积极参与分工,从而获取更多的时间价值,而那些很难提升自己能力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就逐渐出于劣势地位。好在现代社会的产品大多数都难以说是完全同质的,差异化的品质弥补了简单以产量的衡量,毕竟好品质与一般品质其内涵的时间价值是不一样的。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时间价值与价格的确定要更符合实际:古董的定价。制造古董的人在过去年代可能蕴含在其中的时间价值并不高,但是,当这样古董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之后,蕴含了这数千年时间的价值,要想获得这样古董,购买人要么回到过去做一个,要么就要对这数千年进行补偿,因此,古董的价格与传统意义上价值的差异就在这里得到有效的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9 22:39:09
假设只有两个人甲、乙,两个人只能各做一件事(相当于完全分工)。三个月后,甲有羊30只,乙有布60尺,羊与布怎么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9 23:38:3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8-9 22:39
假设只有两个人甲、乙,两个人只能各做一件事(相当于完全分工)。三个月后,甲有羊30只,乙有布60尺,羊与 ...
我知道这个答案!不过我想看看楼主怎么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0 05:43:25
自以为是者 发表于 2011-8-9 23:38
我知道这个答案!不过我想看看楼主怎么算
呵呵,这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不要拘泥于一个例子,而是是否能看懂这几篇文章背后的含义。用经济周期中的理论,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在2006年底就判断出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并在2007年初与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的所长探讨过。
      现在把这些文章放上来,是因为希望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符合实际的经济学。经济学不能只成为黑板经济学!
      不仅如此,我这里还有用这套逻辑解释货币、经济发展、公共福利、制度、管理的实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11219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