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经济学人对新宏观主义的解释大体能接受,也就是市场失灵不仅仅体现在外部性、公共品、垄断上,而更为核心的是市场本身受货币债务的约束导致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
但对新宏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储备需求:央行通过市场竞标购买准公共品,免费送给社会使用持有疑虑,因为这里免费打破了他们的信条,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
实际上,这里的免费只是字面上的,真正的含义完全符合等价交换,其中的缘由如下。
在自然经济时代,分工与交换少,货币需求量小,黄金即可满足要求,这样的货币是双方交换所得,不会产生债务。
但后来,随着分工与交换的扩大,货币需求大增,黄金不足。于是有人开出借据,也就是先欠着,持有人嗣后可以用它来兑现自己的产品。
对于借据发行人而言,约束并不大,如果能兑付,当然好,也就是保持了自己的所谓信用。如果兑付不了,就赖账。并且,持有人还希望借据贬损,这样兑付的就少。
人们发现,这样不是办法,需要调查每个出票人的信用状况,交易成本太高,于是大伙商定,统一有一家出票,大家都向它借,这就是纸币。
但问题也来了,这张通用借据需要还本付息,于是逼迫大家想法设法让借据增值,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他人不能创造新的这种借据了。
这就是用自己的借据和别人借据的不同。
现在的央行存在的缺陷是,它的思想与一般商行并没有重大区别,持有债务,并且放贷。它制造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困难,也就是债务危机和经济周期。央行应是社会价值的管理者,私人过剩劳动转化为社会有效劳动的枢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如此,这个代理人就存在代理滥用了。
既然借据是商品与劳务交换的手段,为什么央行非要借贷,要还本付息?
因为央行只是社会的代理人,它要对所发借据负责,也就是它发行的货币是对社会的负债。回归到借据的原意,社会对个人产品先借用,开具借据,也就是纸币,既然借用,那么也就是可以使用了,这就是免费使用的缘由。而社会付出的代价是这张借据可以通用,也即是在现有市场上可以买到商品和劳务,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现有货币存量受到了贬损,但因为它收到了公共品,得到了补偿。因为有公共品和消费市场的实物利润以及货币利润的存在,对于陷于通缩的市场有拉抬作用,是解决了通缩,也防止了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