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人类社会开始有较详实的数据记载以来,经济周期就表现出来,并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根据NBER的数据记载,从19世纪初期可观测数据上看,美国已经历了33次经济周期,但经济总量却快速增长。两百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经济周期的探讨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但各种角度的分析与探讨似乎总是离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差了那么一点点,对经济周期运行的把握也总是棋差一招。
不能否认的是,经济学家们在对经济周期的探索中,提出了许多有建树的观点与方案,并将部分方案付诸实施。但每种方案在事后都发现总是难以切中要害,而且还衍生出了更多的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要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经济周期,有必要回答下面问题:早期人类社会是否有经济周期?受什么因素左右?表现形式与现代社会经济周期有何不同?如果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对更深地理解经济周期运行的本质和机制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周期理论简要回顾
人们总是会把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两个概念混淆,目前比较流行的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来自1946年Burns和Mitchell提出的定义:经济周期是一类某些国家总量经济活动中发现的波动,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商务企业的形式来组织一个周期,包括同时发生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的扩张,接下来是同样一般性的衰退紧缩和复苏,复苏后又融入下一个周期的扩张之中。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但不是定期。而经济危机在现代意义上则体现为经济周期中衰退紧缩的起始到复苏的这一段过程。
许多学者都试图找出影响周期进程的外生因素、内生因素以及运行机制,由于不同时期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形式不同,使各种理论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现代社会中,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危机的表现是生产过剩:
19世纪中期,穆勒从简单的货币—物品交换的现象中得出观点,认为买卖是一种交换行为,只要有买者就会有卖者,因此,从交换的过程中看,“买”、“卖”总是平衡的。萨伊与穆勒的观点相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中间媒介,个别部门生产过剩是因为另一个部门生产不足,只要扩大生产不足部门的生产,自然会解决前一个部门的生产过剩问题。李嘉图则认为经济市场存在局部危机,并从资本偿还的整体角度看,认为全局性的生产过剩不会发生。
西斯蒙地、马尔萨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哈伯勒深入探讨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形式,并从六个方面指出消费需求不足的决定性因素。
霍特里认为经济周期性危机是纯粹的货币性因素,是货币信用过度扩张所导致,并提出用单一的货币信用扩张措施解决经济危机。哈耶克、罗宾斯等人认为货币投资过大,从而生产资料过多是周期性危机的根本原因。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周期的起因,即创新决定了经济活动从“繁荣”到“衰退”。克拉克和库兹涅兹认为经济周期由上游消费品需求变动引起。
庇古等人将心理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认为人们对经济发展好坏的判断,决定了投资意愿,进而影响经济周期。
20世纪初期,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出发,认为边际消费递减、资本效率边际递减以及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存在,使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存在,进而提出了“逆周期”措施,平抑周期波动。卡尔多进一步深化了凯恩斯理论,区分了事前与事后的储蓄和投资。萨缪尔森用了一套精巧的数学模型:线性乘数——加速动态周期模型将收入或消费变动对投资的加速作用引入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希克斯则进一步分析了投资因素,并区分为引致投资和自发投资,通过加速模型解释经济周期。
奥肯一反萨缪尔森及希克斯的观点,从供给角度论证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揭示出产量变动与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也揭示了不同资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波动规律。
20世纪70年代后,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政治经济周期学派分别从货币的人为干预、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经济社会行为预期理性、随机实际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以及政治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角度,对经济周期做了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对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分析,论证了产生总量扰动的冲击源可能来自供给或需求方面,而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摩擦和缺陷放大这些冲击从而导致大的真实产量和就业波动,弥补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不足。此外,还有较数理化的突变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混沌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进行解释。
二、经济周期本源
(一)以往经济周期理论特点
从19世纪初期以来的经济周期理论演变看,存在一个现象: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供给不足以满足基本需求,穆勒与萨伊没有看到也难以想象生产会“过剩”,因此,视野还停留在“生产交换”环节上;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供给逐渐超越需求并体现为生产过剩时,学者们将眼光放宽到生产与消费两大部门;当西方工业社会不断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高速增长时,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创新的魅力;当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用不断下降,以及革命性技术因素出现的频率不断降低,学者们将目光聚焦到经济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例如货币、心理预期、投资行为、经济政策等。每一次对经济周期的解释,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恰好”能够解释某一个历史时段的周期,但可惜的是在分析未来的周期时,又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更多地关注于货币、投资行为、消费行为、心理预期、技术等可观察的因素,这与早期人类社会有较大不同,仅就货币而言,现代社会以信用货币为主,而早期人类社会以实物货币为主,因此,不能简单地由已有经济周期理论倒推历史是否存在经济周期。
由于技术问题,早期经济社会的各项数据缺失严重,因此,难以直观判断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周期,但不能由此否认经济周期在更早时间就已经存在。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在早期与现代多少都存在区别,那么,这些区别是什么?什么机制导致了这些区别?分析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够更容易地分析经济周期的本源。
(二)经济周期的基础——时间价值
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其著名的《商训》中,阐述了获取财富的理论,纵观由古到今的人类历史,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类,对财富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手段似乎也有惊人相似的地方。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将这种个人追求财富的动机并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时,用了“看不见的手”来概括,可惜的是,斯密并未深入解释“看不见的手”,李嘉图、凯恩斯等一大批经济学家也没有解释清楚这只手究竟是什么,最后归结为“市场”和“供求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对看不见的手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探讨还仅停留在对大工业初期至中期的经济运行上。
马克思通过抽取“劳动”这种实质性的左右价值的因素,阐述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但是,劳动价值论也有许多需要弥补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如何在微观层面进行衡量,如何横向比较不同智力差异化的劳动,如何与供求关系结合等等。但如果把问题从劳动的正向延伸到劳动的后向,问题似乎可以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决定价值的基础是“时间”,这种时间有其基本概念,即用于生产与劳动正常(偷懒、消极怠工除外)所付出的时间,或用于获取某种物品或劳动所花费的时间。马克思指出的无差异劳动,其背后指明的是无差异时间,既用产品的平均时间来衡量每个人的劳动时间。时间有四层含义:一是永恒,二是有限,三是一致,四是不可逆。永恒是对人类可见时间是永恒、不停止的;有限是对个体而言,时间总是有限的;一致是指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其长短的衡量没有区别;不可逆是指时间不可逆行(当然,未来社会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加深,可能能够穿行时间,但生物本身的时间序列似乎难以逆行)。
对于个体而言,“看不见的手”就是每个人都在尽量安排自己的时间使其“价值”最大化。这种安排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获取更多的时间或节省更多的时间,二是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物质。对于个体而言,他每天所得到或付出的价值体现在两类事件上,一是花费自己的时间生产或付出劳动,另一个是购买他人花费时间生产出来的物品或劳动。为此,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地思考着如何用更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物品,这一点从原始人类到现在甚至将来可能都不会改变。
事情多的人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用以处理更多的事情,事情少的人则更加珍惜已有的财富(这两个方面还不足以涵盖所有,例如企业家会用他人的时间),花较多的时间讨价还价。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组织也是如此。一个组织是一群人的结合,如何安排好这一群人的时间并产生“最”的效益,是几乎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的追求。一个社会是不同个体与不同组织的结合体,从整体而言,他所追求的也是如何让每个个体或组织能够更有效率的获取最大时间价值,并以此推动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由于个体与组织的种类繁多,社会难以深入直接调控每个人的行为,但也正因为群体的种类性,反而帮助了社会整体在经济运行时发现并使用不同群体的特色。在组织与社会中,为满足较有效的运行,各种改变个人时间与行为模式的制度也随之产生。在这些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周期就逐渐显现出来。
[1] 古风堂,本名张晓昆,1979年出生,浙江大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
三、经济周期的运行——基本原理
在前面假设的平稳社会里,如何让经济增长,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干预,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可以让原本平稳的社会增长。例如货币的出现,由于节省了物物交换双方大量的辨别时间,使交换活动更为频繁,买卖更为容易,即使产量没有增加,人们闲暇的时间也增加了。又例如耕牛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加的闲暇时间,是因为人们学会了使用耕牛的力量及时间,并节省了自己的力量与时间。
在这个简单社会中,如果耕牛的使用使粮食产量增加,且养育耕牛所花费的时间小于产量增加所需要多耗费的时间,那么,在最初使用耕牛的人,可以降低每一产量的时间,如果按照上期市场平均价格出售,便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如果社会处于供给不足阶段,那么,随着这个社会里不断有人使用耕牛,便逐渐满足了需求,此时不会有危机,但已经呈现出经济上升态势,这就是穆勒与萨伊所处时代的环境。耕牛的使用逐渐增多后,每一头耕牛所带来的时间缩短的整体比例开始下降,例如第一头耕牛可以缩短一个人10个小时,那么第二个人使用则仅比第一个人提高了1倍,第三个人使用则仅增长50%了,第四个人就只剩30%了,尽管如此,在整体看来,产量增加依然是快速的。
如果需求有个限度,既粮食生产到一定程度后已经满足了这个社会里所有人的需求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耕牛使用,产量再增加,需求也跟不上了,于是人们开始考虑减少耕牛。这就是凯恩斯所发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并试图通过各种刺激方式增加需求。当然,如果在耕牛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那么,满足需求所需要的牛会多一些,经济增长的时间也长一些。如果这个社会里有个ZF,他看到了耕牛减少所引发的“经济增长下降”,便出台了货币政策、ZF购买的刺激政策,短期看可以让人们继续使用耕牛,但长期看,耕牛还是会不断减少,因为需求没有变,相反,却会使社会产生滞胀现象。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中,任何一次影响时间价值的技术、发明、发现的出现,都使经济得以增长,增长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增到递减的过程,递增的过程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而递减时则体现为经济萎缩。只是,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经济周期背后的时间价值,而只将眼光放在如何防范经济增长下降上。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的重大发明,都是在提高时间价值的,但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时间价值提升的速度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快了。
人类社会最近一次大范围提高时间效率是计算机、网络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在计算机技术使用的初期,其强大而精确的运算能力快速缩短了人们复杂计算的时间,更快地完成了以前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运算。因此,当这项技术逐渐普及到高端制造业、大工业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呈现了高速的增长。但是,当计算机技术的运算能力得到大范围普及时,他对社会整体时间提升的能力就在减弱,使经济增长看上去“下降”了。
因此,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固有的社会整体时间价值因基本需求的消耗外,更重要的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时间价值增长。这是熊彼特技术创新论的基础,但他却没有点明时间价值是支持技术创新的基本。而且,提升社会整体时间价值的方式很多,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创新,只是技术创新是可以最直接观察的现象,例如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7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种革命性的制度变更也是提升社会整体时间价值的方式。因此,时间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补充,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劳动价值论的见解,或者可以称为社会价值论。
四、现代社会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为构成经济社会基础的人、组织都是复杂的,因此,除了时间价值提升这个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起到了加速或减缓时间价值提升的进程。这其中,货币、投资、需求行为首当其冲,这些因素影响或适应经济周期的进程,除了特殊的时段外,并不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等政策长期不可行的原因。
1.货币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价值的表现形式,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储藏时间价值的功能。简言之,存钱是对过去付出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的储藏,消费是购买他人劳动时间价值的支出,辛勤工作则是为获取符合自身劳动价值的等量货币作为计价。因此,货币的基准要求是币值稳定。
从时间价值角度看,货币的出现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在提高早期人类社会物物交换下的低效率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而言,信用货币在计量时间价值时,还受到信用本身的价值所决定。
如果比较实物货币(如黄金)与信用货币,其对时间价值计量的内涵上是有相当区别的。我们可以看一个场景,假设从蒸汽机发明到现在,世界上没有信用货币而都是金属货币,而且金属货币的总量不变也不会消耗,那会是什么样子?不难判断的是,金属会显得越来越值钱,因为单位时间里被生产出来的物品要比过去多得多,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说,是CPI不断下降。经济增长CPI却在下降,这与我们熟知的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有很大差异,但这是事实。
物价下降并不代表经济衰退,相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物价总是会有所下降,这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致: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时间下降,其蕴含的时间价值也下降;二是货币不变的情况下,获取货币的时间在增加(既货币本身的价值在增加),因此,体现为物价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由于获取货币的难度增加,使社会认为经济存在问题,在信用货币的环境下,表现为货币紧缺、利率提高,看上去阻碍了经济增长,发行货币以弥补看上去的不足就成为首选。
经济高速增长时,货币发行是对减少获取货币成本的促进,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加速减缓埋下不良的种子。由于货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时间价值计价,当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增加而认为增加货币时,人们并没有关注到时间价值的改变,因为此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太大,经济增长速度太快,相对少量的货币增加对价值计价产生的影响被掩盖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储蓄上,货币的人为增加,其实质是对原有储蓄的蚕食,但这并不是说是绝对的蚕食,如果处理得当,适当的货币增加可以让经济增长更稳健。
有鉴于此,在经济周期中,特别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如何平衡货币需求成本增加与货币适当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经济增长进程的重要因素。固定利率环境下,其表现信号为银行整体在当前市场利率下的借贷情况,以及市场实际需求的寻租行为的多少。如果能够适当缓解因经济增长导致的货币需求成本增加,似乎就已足够了,反之,在经济增速减缓时,逐步收回以前所发放的多余货币,市场就会回归自我运行的态势。
2.投资的作用
在投资领域,货币只是一种工具,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除了消费外,最重要的当属投资了。投资是供给的基础,投资的目的是希望获取更多的时间价值或者让更多的人获取更高的时间价值(捐赠、教育子女也属于投资,但将资本投向恐怖主义就不是了),经济个体在选择投资时常以自己对投资时间价值的判断进行决策,对于社会整体而言,这种综合的投资效用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不同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果并不一样,因此,投资的方向才是左右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表现形式。按照对时间价值促进作用分,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型投资、改进型投资和创新型投资。基础型投资主要是针对当前已有生产效率的投资或简单扩大化再生产,改进型投资则是对当前生产效率提升的投资或改进型在生产,创新型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是全面提升现有生产效率的研究或投资。创新型投资是一种高收益投资,同样,也是高风险投资。
三种类型的投资决定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模式,如果社会化大投资是以第一种投资为主,那么经济增长就进入较容易衡量的时期,体现出的模式有点“平庸”,这种模式下的经济增长表现为:扩大供给满足需求——供给过大超越需求——供给减小符合需求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就体现为经济周期的高点和拐点,表现形式就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危机。
在危机阶段,为了使经济“恢复”高速增长而采取货币政策,虽然面上刺激了“需求”、暂时缓解巨大的失业压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高社会价值,只是在人为积累泡沫,还容易影响财富分配模式。因此,在这种投资模式下不应简单地采用货币供给方式刺激经济,而是通过调节过剩行业的规模、增加ZF支出、降低杠杆等措施,使经济增速减慢得以缓解。
如果社会化大投资是以第二种投资为主,那么,经济增长就呈现出较为稳健的态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并日益体现出更高的时间价值,使生产扩大不断有序进行。当然,对相对落后的原有投资而言,其面临的压力将会很大,值得庆幸的是,社会经济整体增长情况良好。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深化与进步,每个部门都不断地涌现出更有竞争力的技术出现,因此,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这种投资。不过这种投资的效用也表现为先边际递增然后再递减,同时,技术增加领域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使得新出现的技术带来的时间价值边际效用的影响不断减弱,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整体社会价值的增速越来越趋于平稳的原因。
最让人振奋的,是第三类投资。这类投资对社会、对经济增长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因为这类投资所产生的效果,可以极大地改善效率或缩短时间。这类投资,不仅仅是指生产型的投资,还包括管理咨询、财务顾问、制度完善等服务型的投资,其带来的效果以缩短时间为主要表现。但是,除了生产型投资外,其他投资较难直接从经济数据上反应出来。
3.需求行为
现代意义的需求与早期人类社会的需求有较大区别,早期人类社会可以做到自产自销,即自己需求的东西自己生产。由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物质形式的不断增多,现代社会已很难做到“小农经济”,因此,需求在现代社会里就成为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需求的分类有很多种,这里,从时间价值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创造价值的需求和获取价值的需求。
创造价值的需求是指需求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例如生产商购买原材料、购买劳动,其目的是生产出具有价值的产品。获取价值的需求的目的是用于消费,即获取别人创造的时间价值后自己使用,不再创造新的价值。由于个体时间价值的不统一,因此,消费需求量与创造需求量受到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供给制约,另一个是货币制约。
创造价值需求受获取价值需求的影响较大,当获取价值需求增加时,对创造价值需求也会增加,进而使社会看上去很繁荣。反过来说,当创造价值需求创造出的产品符合时间价值规律时,其可以推动获取价值需求的增加,进而使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对于新产品的获取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从增速增加到增速减缓的阶段,如果这种新技术对市场的影响力足够大,当进入增速减缓阶段时,经济就显得增长变慢了。
消费需求本身受到货币制约,正常情况下,这种制约使经济发展状况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但由于人们害怕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周期性下降时,采取刺激获取价值需求或刺激创造价值需求的措施,这使原本平衡的周期性反而变得不平衡。正如大禹治水时提出的,洪流是要疏而不是要堵,其背后的含义是顺应规律,因此,经济周期呈现减缓时,似乎不应该一味强调增加需求,而是要从货币、投资、需求、制度等各种因素出发,按符合时间价值规的方式,疏导减缓压力。
除了这三个讨论最多的因素外,制度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当一项制度的出现或变革,使制度所管辖的组织或个体能够有更清晰的行为边界,或者使组织或个体能更用心的利用各自的时间。例如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同时也带了经济波动的潜在起因。
五、简易案例分析——兼论创新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有特殊的作用,熊彼特对此进行了专门阐述并用历史数据描述经济周期,但他只是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如果从时间价值角度看,熊彼特对创新的判断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因为他很难回答什么样的创新决定了快速的社会进步,什么创新在什么样的阶段可以成为左右经济周期的原因,而这两个问题,却是创新对经济周期最重要的元素。
为了更好地说明时间价值论对经济周期的判断作用,这里简单比较以科技进步特征的经济周期,并以手机、互联网为例,说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周期性作用。
1.时间价值部门
不同行业对社会经济运行整体的影响力不同,像银行、石油、煤炭、网络等行业对经济的影响较大,而诸如手套、纽扣等行业对经济的影响较小,从历史上看,只有农业这个行业自古以来都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但是,影响较大是指什么?如何衡量?影响多广?程度多深?我们似乎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用时间价值分类,就可以对现有行业重新做一个分级:一个行业的重要性与其所占有、消耗全社会使用者时间或让使用者重建该行业需要付时间的总量成正比。以银行为例,无论是现代社会的个人还是组织,都离不开银行,因此,银行占用社会的总体时间量较大,其可以处于时间价值部门的基础部门。
时间价值部门地位随着其占用使用者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磁记录行业为例,其所处的时间价值部门地位要低于光纪录和闪存纪录普遍使用之前。无线通讯行业的时间价值部门地位自其出现以来不断提高,并进入基础行业。
如果用金字塔形状来表示时间价值部门的话,处于底层的部门其对人们生产、生活总时间影响较多,处于顶层的部门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总时间影响较小,也可称之为分工金字塔。
2.创新及创新的时间价值
熊彼特阐述了不同创新对经济影响作用不同,但没有指明“影响不同”的本质,更没有深入分析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实际作用,只是对经济周期现象中的创新做了分析。例如无线电的发明,当时可能没有人会想到现在几乎人手一台的手机。
而从时间价值的角度出发,就比较容易地观察出哪些创新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作用,哪个阶段产生开始产生影响以及什么时候会被替代。
那些能够节省生产、交易、生活时间的创新与发明(前提是安全),在消耗物质空间可被社会群体中相当比例的使用者接受的时候,这项创新或发明就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较为重要的因素。由此所引发的投资,在于改善经济整体的时间价值,因此,在其初始的投资阶段,可被称为第三类投资。
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电动机以及发电机的出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增加了人们的休闲、学习、娱乐时间,在其大范围推广的过程,使得经济呈现高速增长。随后,发电站提供的电力,逐步从工业推进到民用,使普通大众休闲时间的效用得到了极大提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革命也是如此,其快速的信息交换功能,节省了无论是企业、学者还是普通百姓的信息交换时间,使社会经济快速得到发展。
3.创新对经济的周期性表现
只要在既定的空间下能提升时间价值,这种创新就会对经济产生“波动性冲击”,但是,冲击的大小、广度与深度,与这种创新所处的时间价值部门有关,以及与这种创新在不同部门之间变化的程度有关。
波动性冲击起源于创新在不同时间价值部门上的作用,以及这个过程中需求的变化。以时间节省为例,一种创新带来的时间总节省量总是呈现边际总量先递增后递减的模式,体现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一种新技术的采用总是由少数变为多数。更有趣的是,那些急于采用新技术的行业,往往是集合了众多需求方时间的行业。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急于采用这项新技术的民用行业,以银行为典型代表,因为现代银行本身就属于基础时间价值部门,它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缩短各项业务的时间以及存贷款者地时间。在逐步地应用到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生活中后,计算机行业也因此成为了经济社会的基础部门,其对社会整体时间价值消耗减少的作用呈现了先边际总量递增,后边际总量递减的现状,体现在现实社会中,就是计算机销量高速增长后,逐渐进入增速回落期,最后趋于平衡。如果世界上仅有这一个行业,其带来的效果就是经济高速上升后即开始回落。
随着现代社会时间价值部门内容的逐渐增多,这种边际总量递增效果要比工业化初期以及电力革命初期的速度减慢了。可能是因为新出现的产品种类过多,导致一项创新所能引起的时间价值部门改变效果的时间被拉长了。
4.手机及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实证分析
迄今为止最近的影响较大的技术创新型发展因素当属信息技术革命,这项革命对经济发展最大的促进作用就在于其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搜索、查询的时间,节省了以纸质为代表的物质空间。那些方便网民使用的网络公司价值得到了巨大提升(如百度等),方便人们互相联络的手机也得到了广泛使用,互联网行业与手机行业也因此成为时间价值的基础部门。
从这两个部门的用户数量上看,大致就可以对上面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实证。自1991年以来,中国手机用户从4.75万户迅速成长为2010年的8.59亿户(图一),而无线寻呼用户则从1991年的87.38万户成长到2000年的4884万户后,在6年左右的时间就下降到了0(图一)。尽管移动手机用户使用量逐年递增,但递增速度在不断下降(图二),如果单以手机数量来衡量GDP的话,就呈现出增速递减的现状,但是尽管增速递减,但数量增加较大,且为满足快速增长需要的投资带来的外围经济增长更是快速增加,就业也随之增加(图六)。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手机在时间价值部门的地位,不断由一般部门提升为基础部门。这种提升的过程,在投资上,就体现为从第三类投资转向第二类投资,最后转向第二类投资中以满足需求为主、更新为辅的情况。如果再深入考察手机的使用情况,会发现最初的民用使用者以企业家为主,因为他们需要及时地处理信息,他们所产生的时间影响力要远大于单一手机数量衡量,所以,从时间效用上看的话,增速递减的程度要比图形上看小一些。随着时间推移,手机的增速会越来越慢,意味着单以手机数量衡量的GDP由峰值转向向下,但毫无疑问的是,即使是底谷也要高于手机之前了,除非出现了新的技术,让人们放弃手机,就像无线寻呼的市场发展一样(图三)。在手机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基站建设(用户容量)也随之增长,即相关投资快速增长,但从增速上看,呈现出典型的增速增加后进入增速减缓(图六)。与手机相似的,还有宽带互联网用户与拨号用户之间的关系(图四、图五)。
由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部门不是同时出现、同时发展、同时衰退的,而是不断地适用更节省时间与空间、方便快捷的技术,且受制于基础建设,使得不同技术之间产生了叠加效应,与简单地以电力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相比,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平抑了经济周期的波动频率。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手机用户增速终有一天会停滞(在不考虑功能变换的情况下),厂商自然会选择减少投资,如果此时用各种手段刺激手机生产,结果可想而知。所以,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危机,也并不意味着经济不会增长,只是增速放缓而已,此时最重要的,是要寻找第三类投资和第二类投资,其根本目标是发现并推广可以提升时间价值、减少时间与空间的消耗的创新,目前,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材料技术似乎具有这种天然的属性。
从历史上看,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使用在西欧主要国家产生的波动性冲击呈现了惊人的一致(表一、表二、表三),进入谷底时间先后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技术引进的时间、人口分布等因素,但大体上而言,周期的一致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推测的是,全世界人类行为的模式有共同的地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一改以往制度化分配的模式,转由市场供应,出现了大量一类投资,对丰富市场产品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还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出现,几种因素的叠加,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供给逐渐超越需求,以及信息技术部门不断成为时间价值基础部门,经济增长也进入了减缓期,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以房地产为例,该类投资显然属于一类或二类投资(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下造出更多面积的房子),目前一线城市在以往巨大的杠杆效应下,使供给快速满足并超越需求,降温使之回归理性是明智的政策。
因此,要清晰地理解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未来发展情况,有必要区分清楚三类投资的规模,有必要构建时间价值部门体系,以及不同部门对时间价值的影响,这样,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和控制经济周期的节奏。
附件:
注:图一至图六数据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表一:1882-1890年世界经济周期情况 | |||
国家 | 周期时段 | 周期 | 谷底时间 |
美国 | 1882-1891 | 9 | 1887 |
英国 | 1883-1891 | 9 | 1889 |
加拿大 | 1882-1891 | 9 | 1886 |
法国 | 1883-1892 | 9 | 1887 |
比利时 | 1882-1890 | 8 | 1886 |
西班牙 | 1883-1892 | 9 | 1887 |
丹麦 | 1883-1891 | 8 | 1886 |
芬兰 | 1883-1890 | 7 | 1888 |
来源:《世界经济周期的生成和传导机制研究》 徐前春 2004 | |||
表二:1890-1900年世界经济周期情况 | |||
国家 | 周期时段 | 周期 | 谷底时间 |
美国 | 1891-1901 | 10 | 1896 |
英国 | 1891-1901 | 10 | 1897 |
加拿大 | 1891-1902 | 11 | 1896 |
意大利 | 1891-1901 | 10 | 1897 |
比利时 | 1890-1900 | 10 | 1894 |
西班牙 | 1892-1901 | 9 | 1896 |
丹麦 | 1891-1898 | 7 | 1894 |
芬兰 | 1890-1900 | 10 | 1893 |
来源:《世界经济周期的生成和传导机制研究》 徐前春 2004 |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