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市场经济而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注定了科技每前进一步,都要侵害劳动者的利益。富士康最近要用自动化设备排挤一百万体力工人——科技进步的后果居然是劳动者的失业加剧。这自然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逻辑使然。
对市场经济的每个企业主来说,科技进步对他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高利润水平,如果依靠科技进步能够压低付给工人的薪水的话,那么科技进步就能够被采用。
科技进步在市场经济之中,不是减轻劳动者劳动的手段,劳动强度不变,科技进步前,劳动者一天要干八个小时,科技进步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力量的话,劳动者依然要一天干八个小时。如果这种科技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一倍的提高,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就裁减一半的工人。显然这将侵犯工人的利益,引起工人的反抗。
有人会提出,单纯这样计算不对,科技进步还能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出来。但是新的就业机会与丧失的就业机会,那个更多一些?自然是丧失的更多。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难以说明科技进步让资本家赚更多的钱。退一步讲,科技进步带来的就业机会与失业者也没有关系,体力劳动者失业,不能弥补高科技人员的就业。这是严重的结构危机。
只有为科技进步投入的新劳力的总耗费小于被排挤的旧劳力的总耗费时,企业家才会认为这项科技进步能赚钱,否则就不会采用。科技进步助长了资产阶级于工人阶级的严重对立。市场经济下利润为最高目的的情况下,必然如此。
有人会指出,以上的所谓“新就业机会”,没有算上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的确如此,市场经济的逻辑之下,被农业和工业部门排挤的人口,自然只能涌入服务业部门。服务业部门有着异乎寻常的容纳就业的能力。
这种容纳就业的能力是由科技进步造成的吗?不是,这不如说是城市化的成果之一,算不上科技进步的功劳。概而言之,工业发展需要吸收新雇佣劳动者,这种吸纳成为城市化的动力所在,鉴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对市场需求来说是个飞跃。传统的农民自给自足,谈不上是市场需求,他们进入城市,自始至终都靠工资消费养活自己,这是市场需求的大扩张。即使农民在农村有一定的商业化基础,这也比工业体系相距甚远,总之,农民进入城市,是市场大扩张。市场需求,就包括服务的需求,让服务的门类细化,过去从未有过的服务,被不断地从原始的状态分化出来。这就要求劳动力,这种市场需求的要求,使服务业有了扩张的能力。
另外,市场经济下,贫富差距日渐增长,资本家及其仆从奢侈消费增多。他们的服务需求比普通人多得多,例如高级酒店,私人卫队保镖,私人飞机游艇等等。这要求大量的仆役人员。自然也成为服务业扩张,以吸纳被科技进步排挤的人员的重要方面。
必须弄清一个关系,即科技进步与市场深化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深化市场的是城市化,不是科技进步。所谓的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提高需求能力是一个幻象。服务业部门的工资发放实际上一部分是反映工农业的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一部分是反映第工农业的资本家的消费能力。就科技进步总体排挤第工农业的工人这一点来说,这并不造成市场深化,而是市场潜力的减少。唯一能够让市场深化进行的是资产阶级及其仆从日益增加的奢侈消费。
服务业的工资水平是最低的,它能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这得看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水平的边际关系。城市收入只要比农村高,农村劳动力就会想方设法地挤进来。
城市化运动完结,连同世界市场扩张完毕,也就代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面已经没有潜力,剩下的就只是苟延残喘,依靠国家干预政策作为腾挪手段,尽量延长自己的大限来临日期。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但科技进步的运用,自然不仅仅是这么一种方式。在计划经济中,情况却根本不同。
同样的劳动者,在计划经济中,科技进步带来的不是将劳动者排挤到服务业部门。不再是市场经济下让一部分人失业,另一部分人承担过高的劳动强度。而是普遍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计划经济下非但不会产生新的社会分工,还会消亡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社会分工。科技进步不仅不再于劳动者为敌,而且还更加满足劳动者的利益。由于科技进步造成的资本家与劳动者的严重对立——像富士康这样排挤一百万体力工人的现象,根本就不再可能出现。劳动者将衷心地支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使其闲暇,令其更加自由——不是失业状态下的自由,而是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自由,这将带来科技分工的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