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既可以作为不同的决策目标,也可以作为不同的决策方式。楼主正是通过混淆这两个问题来使许多读者头脑糊涂起来的(在应用逻辑学中,混淆问题是让对方头脑糊涂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正是通过混淆问题混淆概念来达到幽默与喜剧的效果,请读者参见金庸《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21&from^^uid=6259
十六、
我觉得追求最大利润比的假设有点奇怪。我尝试用一下消费者的观点考虑了一下:市价为P,以传统追求最大Consumer surplus的角度,我应该购买至P=MUV(边际的consumer surplus=0);如果我是追求最大利润比的话,那么当我只买一个货物的时候利润比最高,因为需求曲线向下(边际的consumer surplus一直在减少),这很明显被现实社会推翻。
那么把这个逻辑套进厂商里,也是只生产一个的情况下利润比最高。(假设FC=0)
而且楼主忘记了微观经济学里的成本应该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最优的其他选择。在我看来,利润最大化的含义是一直生产直到出现了一个可以提供更好回报的投资。
利润比最大化,我在operation management也听说过,不过那也在有其他好项目,而手里资金不足才会用到。本质上来说,最终目标还是利润最大化。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23&from^^uid=6259
十七、
经济学里通常提到的“利润最大化”,不是针对给定的成本而言的,而是针对给定的技术与市场结构而言的。
具体到某一利润最大化问题(规划问题),若限定了成本规模,这也无非在原规划问题中多加入了一个约束条件。有(该)约束规划解与无(该)约束规划解,不必相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29&from^^uid=6259
十八、
考虑最简单的“单投入-单产出”技术;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即设产品价格p与要素价格w都是外生给定的;设生产函数是f(x),平均产出函数是a(x)=f/x。设厂商可以选择任意的要素量。
利润=pf(x)-wx,利润最大化时有f'=w/p,即边际产出等于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比。
利润率=pf(x)/(wx)-1,显然利润率最大化时f/x最大,即平均产出a最大。
可以看到:
(1)(若最大化解存在)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与各种价格有关,也与技术(生产函数)有关。
(2)(若最大化有存在)利润率最大化的结果,与各种价格无关,只与技术(生产函数)有关。
考虑生产函数f(x)=4x-x^2,0<=x。
可知a(x)=4-x,a'<0。显然当x=0+时,a(x)最大,利润率最大(更确切地,由于当x=0时,a(x)无定义,a(x)的定义域是x>0,a(x)事实上不存在最大值)。如此,追求利润率最大的厂商应该生产怎样的产量呢?
而只要给出合适的p与w,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就可以生产,并获得正的最大利润。
(补充:许多网友在以前的相关主题中已经提出了重要的评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29&from^^uid=6259
十九、
我理解的楼主的意思是,我们按最小平均成本去生产,总可以生产出任何需要的产量,这样的产量的成本就是最小的,从而利润率是最大的,比教科书中的最大化利润更大。
我想这样的结论源于对完全竞争理解的偏差。首先,我们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的竞争,这里所说的厂商就是有一定规模的厂商,它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者说资产是固定的,现实中存在无数多或者说足够多数量的这种厂商;没有一个中央计划者要求该厂商去按照平均成本最小化去生产,如果所有厂商联合起来按照最小平均成本去生产,那就违反完全竞争的假设。其次,对于单个固定厂商来说,他只会考虑自己的生产,这是完全竞争假设暗含的厂商的行为模式,这就意味着他将去实现该规模下一个小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候就不是平均成本最小化了,这是教科书中的结论,毋庸赘言。第三,按照楼主的意思,每个厂商都存在产能过剩,这是违反厂商追求利润更大的假设的。完全竞争好也好在它要求单个厂商不存在产能过剩,这对社会是有利的。第四,确实存在整体上比完全竞争市场更大的利润,还有更大的利润率,把所有厂商联合起来,构成垄断,这样利润上升,成本减少,利润率升高,但这跟完全竞争是两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楼主的思想是错误的,是在误解了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下得出的结论;楼主甚至误解了竞争的意思;楼主没有从厂商个人角度去考虑,而错误地假想有一个中央计划者。完全竞争市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个人自由决策。
以上是个人看法,望批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31&from^^uid=6259
二十、
楼主的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他这个第三句话却是错误的,前面两句推不出第三句,这一点前面有些网友已经指出来了。
楼主利用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来证明第三句话时,还混淆了两个概念,第一句话成本一定,利润率高时的利润大于利润率低时的利润,当然绝对正确。但是在第三句话中的问题中,楼主犯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在于,第一句话中的成本一定,是以厂商2的成本TC2=TC(Q2)作为所谓相同的成本,但是第三句话中,厂商1生产Q1这个所谓利润率最大化产量,并非以TC2成本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利润率最大化,而是完全竞争厂商非约束决策时的利润率最大化产量。在完全竞争厂商非约束利润率最大化决策时,其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点即平均成本最低点。如果楼主要比较在成本一定,为TC2=TC(Q2)时,利润率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大化产量,那么他应该比较下面两个决策:(其决策变量都是产量Q)
Max Pai1=(P*Q-TC(Q2))/TC(Q2)=(P*Q-TC2)/TC2=P*Q/TC2-1 s.t. 0<=Q<=Q2
Max Pai1=P*Q-TC2=P*Q-TC(Q2) s.t. 0<=Q<=Q2
显然,两个决策的结果完全相同,即最优产量Q=Q2。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楼主的结论。
楼主之所以轻松地就犯了上述看起来较为简单的错误,原因之一在于楼主在研究问题时,没有写出成本函数TC(Q),而是用TC1、TC2这样的很容易混淆的符号来说明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31&from^^uid=6259
二十一、
确实可以结束了。我想在这里再给读者们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并按照楼主设定的TC1和TC2,希望大家能仔细看出问题的所在。
我们比较的两个企业,一个利润最大化,一个利润率最大化。两者所处的技术环境相同,不是一个高科技生产,一个用烂包设备。
假定最初的平均成本曲线是U型的,最低点处,ACmin=5,此时Q=3。
2011-6-18 17:40:36 上传下载附件 (3.6 KB)
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选择P=MC=10来生产,此时有AC=5.5,由此决定的产量是5,即花掉成本TC2=5.5x5=27.5。
然后有一个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选择在AC=5的地方生产,此时Q=3,用掉成本TC1=15。
于是可以发现TC2>TC1(阴影部分是多出来的)。
接下来楼主的想法是,这部分多出来的成本再给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去用。
现在的问题是,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不管怎么决策,怎么重新组织生产,只要这个成本曲线不动,都得是AC=5那个点,都得是Q=3,只能花掉15。它只要把产量增加一点,就能多花掉些成本,但已经不是利润率最大化了。
有高手提出,我们让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背弃它的最优化原则,把那部分多出来的成本用了吧。但结果仍然是,即使用了这部分成本,也不一定能拿出更大的利润(306楼)。
为了让问题讨论继续下去,我们必须做一件楼主百般抵赖不肯承认的事情,那就是必须把成本曲线移动一下(假定右移2.5个单位)。这种移动的实质是技术的变化。原来生产3个单位就要进入规模不经济了,现在生产到5个才开始不经济,这就是技术使然。
2011-6-18 17:40:36 上传下载附件 (5.95 KB)
换句话说,技术变了,必然成本曲线要移动。初级微观里面最强调的基本概念!这一移动,就变成了泛函问题(302楼)。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终于可以花掉27.5的成本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AC曲线移动了,MC曲线也要移动。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做的决策也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利润最大化企业也享受技术变化的好处。否则,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是因为技术进步增加了利润,那显然没啥好说,也不与理论相冲突。
此时,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无约束最优结果应该是比5.5更大的产量,但它的成本也要比27.5更大,还是没法分析。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转变为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利润最大化企业也得花27.5的成本。此时的优化结果也是Q=5.5,这就是约束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结果相同的直观含义。
有高手还提出整数倍的问题(313楼)。增加产量不是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嘛,我们分拆企业,两个企业生产6个,一个企业生产3个,还是规模经济的。但如果是7个,一个企业得生产4个,就是规模不经济了。但这并不说明楼主的结论就正确了,原因同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也可以拆分嘛,此时的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波浪型的了,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变化。
用投票来结束这场讨论,有些悲哀。我也觉得楼主不可能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只是希望讲授、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人引以为戒,弄清楚基本理论,不要把自己错误之理解下的错误推断所得出的错误结论看作是理论本身的错误。理论本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在批驳之前,请先弄清楚它在讲什么。
最后,关于数学,除了本帖以外,我本人发帖很少用数学,但少量地借助数学,可以使逻辑更加严密。数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表达更加简洁、清楚,背后的逻辑还是那个逻辑。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2345&page=33&from^^uid=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