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活动/避税程度/税收规避
持续更新,后续关注我后免费获取更新版本
不管什么时候毕业或者发期刊用到,都能用到最新的数据
【原创整理,严禁转载,转载必究】
参考文献
[1]叶康涛,刘行.公司避税活动与内部代理成本[J].金融研究,2014(09):158-176.
[2]张玲,朱婷婷.税收征管、企业避税与企业投资效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02):83-92.
[3]曹越,孙丽,醋卫华.客户集中度、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税收规避[J].审计研究,2018(01):120-128.
[4]李昊洋,程小可,姚立杰.机构投资者调研抑制了公司避税行为吗?——基于信息披露水平中介效应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8(09):56-63.
计算说明
指标1: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 RATE_diff使用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RATB_dff)来反映企业避税程度。该差额越高,则企业避税程度越高。
指标2:RATE_diff 的5年滚动均值
Dyreng et al. (2003)认为,因为存在税收返还以及企业和税收征管部门的税务纠纷可能会持续好几年,所以仅仅使用当期的实际税率衡量企业避税并不怡当。为此,Dyreng et al. (2008)提出使用多期实际税率的平均值来刻画企业避税。借鉴这一思想,我们还采用了“名义所得税率与实际税率之差”的五年平均值(第t-4 年至第t年)(LRATE_diff)来衡量企业的避税程度。
指标3:会计——税收差异(BTD)
具体而言,BTD 等于(税前会计利润一应纳税所得额)/期末总资产。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所得税费用/名义所得税率。BTD越大,意味着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越大, 从而企业越有可能从事避税活动。
指标4:扣除应计利润影响之后的会计——税收差异(DDBTD )
TACC 为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一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总资产。DDBTD=μi+εi ,代表 BTD中不能被应计利润解释的那一部分。
数据说明
样本选择:全部A股1994-2022年数据
包含两个版本:一份未剔除、一份剔除金融和ST、*ST或PT
注:提供了剔除所需数据和剔除代码,若无需做该项剔除处理,自行删除相关代码重新运行即可
行业参照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制造业用二级行业分类,其他用一级分类来计算
并对连续型变量进行了1%和99%分位数的缩尾处理
每个压缩包都附有初始数据,计算代码,参考文献和最终数据
赠送超值上市基本信息:证券代码、统计截止日期、上市公司ID、证券简称、ABH股交叉码、行业名称、行业代码、中文全称、公司成立日期、首次上市日期、法人代表、注册资本、公司网址、经营范围、主营业务、上市状态、注册具体地址、注册地址所属省份、注册地址所属城市、注册地经度(E)、注册地纬度(N)、公司办公地址、办公地址经度、办公地址纬度、办公地址邮政编码等。
数据截图
分年份数据量统计
缩尾后的描述性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