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们必须说,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挣到远见红利。
我记得几年前《经济日报》办了一次国际钢铁并购论坛,在会上有人提出,看着吧,过几年三大矿再要来给我们鞠躬哈腰,到时候我们又回到了当年他们来拜托我们的时间了,当时这位先生说完以后轮到我立即上去演讲,我指出这是痴人说梦,三大矿现在形成了卡特尔,就是国际上所谓的垄断的初级形式,也叫原材料供应商价格联盟,这个价格联盟是打不破的,因为他可以调节供需,他不要放大生产,因为卡特尔的每个成员都只为他的董事会负责,他只要利润最大化就可以了,所以他以这样一个一致思维的联盟来对付你散兵游勇的下游,他的手段比你更大,尤其是他高度集中化了以后。
不信你们试想一下,如果欧佩克的成员国进一步被合并,合并成三四个,那就太恐怖了,石油早就冲破400美元、500美元了,目前为止之所以还没有冲破,就是因为欧佩克成员国太多了。
我们就讲一点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我们以力拓为例,力拓在全球有200多名独立的探矿员,在各地找地质专家,找ZF成员,把地质资料拿到以后,买到相关佐证数据,把初步矿源资料分析,获得矿源资料以后,直接给力拓总部发报,发报的时候都有一套独立的密码,有这么一个庞大的探矿员队伍在那里,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资源长考。
在中国钢铁行业被铁矿石卡特尔们剥削得最为旺盛的时间,他们已经把他们卓越的眼光盯在两个东西,一个是获取全球的钾肥资源,因为中国有氮肥和磷肥,但是钾资源严重匮乏,我们稍微有点土壤学知识的都知道,氮磷钾三个复合,才能让粮食长出来,氮磷越多,越缺钾肥,你们看着吧,未来中国农业会多么悲哀。
另外他们在德比尔斯等这类公司里面持股,为什么在德比尔斯里面持股,事实上看好的是发展中国家富有起来以后,要消费奢侈品,高端产品,德比尔斯就是全球钻石产业链的链,这种长考能力令到我们汗颜,令到我们满脊背都是冷汗。
中国曾经出过几个具有长考能力的企业,比如说首钢当时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现在看来真的是远见卓识。但当时不仅政策制约,国际化环境也不完善,结果就被左脸打完了打右脸,其结果是这种真正具有长考能力的企业,逐步被被边缘化了,整个社会对他的挤压效应,使得这类企业没有追随者。
中铝拿出170亿美金,控了力拓的12%的股份以后,长期帐面不好看,所以在央企绩效评估里面,老是占据不那么优越的地位,搞得中铝发展上,包括在资源获取上,在中央的支持上不那么开朗和光明,但事实上你们再算算中铝,你们正常人按战略眼光,稍微算五年以后,你们看着,中铝在央企里面会占怎么样狂放的位置,会有怎么样光明的前景,我们现在,因为我们的任期责任制,使得我们很少有企业能够跨越五年和十年的长考,所以为什么宁高宁这样的央企领导,我们觉得非常了不起呢,就他完全不考虑自己的任期界限,帮助企业进行十年、二十年的长考,这样的企业家太少太少。
在思考往后我们的远见红利将如何去挣,如何形成中国式产业战略之路的时候。很多中国钢铁企业普遍地没有认识到,钢铁行业的产业组织战略远远比企业战略重要的多。
我们的很多企业,还没上升到产业组织的高度,还是在独立地,独善其身地做着自己的战略,这实在是太封闭了。
领导们的操盘能力决定了发展水准就这么低。
十三,钢铁央企下一步央企怎么走
钢铁央企我们建议做好九件大事情
1.央企支撑产业发展空间,自己作脊梁、省属国企做肋骨、民企作支撑
2.推动混合式发展
3.人造经济+计划+市场三个维度发展
4.获取产品,资产,集团整体运作三层次的综合利润
5.解决世界级国家的问题,找到机会带
6.形成四种国际化的图:国际并购地图、资源地图、生态链地图、联盟地图
7.主业+关联+潜在可进入产业研究,时序性产业管理
8.省级发展规划、进入战略
9.人脉+布局+轮动式国际化
就其中几个议题,我们略作展开。
首先我们主张央企要做好产业的脊梁。
其次央企要做好混合体制式发展,要带领省属企业,要带领民营企业打一个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战争。
要发展人造经济加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三条腿走路。
要解决世界级的国家问题,总理最关心的国家问题,总理不会细到替这个产业思考,央企的领导要跳出来。
央企必须拥有四张地图才能做好国际化发展。
1,首先是国际并购地图,你要并哪些去,从现在开始关注这些企业,到哪一天把他拿下,像沃尔沃被吉利盯上有八年,八年你们想想看,八年前吉利何许人也,就敢于以吃天鹅肉的勇敢的心态盯住沃尔沃,而我们的央企谁有这么强的勇气和决心。
2,全球资源地图你有没有。
3,全球生态链地图你有没有,
4,全球所有可联盟的企业地图你有没有。
中钢集团在非洲有一个非常大的矿,就是因为路没修通,拉不出来,引起很多问题。事实上这个事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中交也好,五矿也好,中远也好,如何形成一个合资合作,共同把这个路修通,大家分享这块利润,又何如呢?
今天的央企算大帐,打群架的能力的缺失,完全不像是央企风范。
央企再往后发展,他必须建立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的省域发展规划,关键在于你怎么对接省,你不要对接中国,你怎么对接中国,在北京再修一个楼?
你必须来深入地研究,31个省、自治区,研究他们的首长关注什么,研究十二五期间他们准备去何处,从而热烈地拥抱他们。
央企还要围绕人脉发展。五矿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五矿的周中枢老总本身就是一个成绩卓著的外交官。
你们知道中国的国际化认识有多愚蠢吗?日韩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国际化首先是企业家人脉的国际化,索尼的出井伸之在比尔?盖茨他们家里就有一个榻榻米,每次去美国出差,就住比尔?盖茨他们家里,这个档次多高,晚上出来看月亮,随便说我们搞个联盟或并购吧,老板之间达成共识了以后,再让我们的手下西装革履地假装谈判,事实上大的框架性协议我们都形成了。
而中国企业还傻乎乎的让我们的手下西装革履地谈判,最后我老总出来来见个面,这个生意是这么做的吗?中国移动就靠手下谈判能拿下苹果?就靠简单并购银行,能搞定移动支付?
比如说我们的几大汽车集团的老总,跟合资的国际公司高层之间统统没有什么深入的关系,没有私人之交,这还得了吗?
对方到底在怎么想都不知道,我们高层如何人脉式国际化,卫留成书记之前执掌中海油集团时一度聘请基辛格做公司顾问其实就是想打通人脉国际化的顽症。
央企领导们如何表达自己的人格力量,自己的理论高度,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完整精神世界,乃至能以自己的思考影响国际的商业领袖还没有,我们有的顶多只是张瑞敏,忙着用复杂去对付复杂的一个闯荡蹊径的跋涉者。或者华为,连个完整的商业逻辑都不往外传递的神秘公司。
还有如何进行国际化的布局,进行轮动式国际化,按照国际产业的高峰低谷,对冲式杀出去搞国际化,轮动式国际化,有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