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劳动价值论,有两种价值的表达式: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前者,社会总价值=生产资料价值+生活资料价值;后者,社会总价值=生活资料价值。前者,价值和目前的GDP的基本定义吻合,但是存在劳动时间的重复计算;后者,价值代表了最终产品,劳动时间就是劳动力价值,不存在劳动时间的重复计算。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假定,价值取决于凝聚在产品中的抽象劳动时间,后一种价值表达式是合理的价值表达式;前一种表达式仅适合一些特定场合,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本文采用第二种表达式。
劳动价值论,价值和价格,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但是这个世界,确实存在一个没有价值的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的价格,不是劳动价值决定的。比如说,古董、土地、资源的价格,都不是由劳动决定的,但是,拥有这些资源的群体,会用自己的资源,交换那些没有资源的群体的劳动。这样,由于资源可以交换劳动,所以资源也有了劳动的价值。只不过,这种价值是间接的劳动价值。由于资源能交换到的是劳动力没用到的生活资料,所以这个世界所有不属于劳动直接创造的价值,都是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不在原有的产品的价值中,所以它是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没有经过劳动环节,所以劳动力不可能获取,会导致生产过剩。要消灭生产过剩,就要创造一个新的消费群体。或者有人不劳而获,或者国家进行二次分配,或者ZF从事公共建设。显然,只有第三种方式,才能体现劳动对价值的创造。不劳而获就不说了,二次分配只是消费,不是财富的创造,不能作财富的积累,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西方的经济增长模型】
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机理有着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是早期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假定存在一个资本产出比率,在限定条件下,它的经济增长率,其实就是资本收益率。索洛模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进了技术这个外生变量,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又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后两者的基本表达式都是Y=A*K*L,也就是总产出等于技术、资本、劳动的连乘。也就是说,不管西方经济学最终演变出来的数学公式多么的复杂,它对经济增长的基本认识,就是增长是由三部分的贡献共同完成的,只不过有的部分做常量,有的部分做变量。
【索洛残差】
连乘关系是一种数学假设。增加的劳动力,投入到服务业,和技术能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假设和现实的差距很大。有人不服气,说这个索洛模型,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解释索洛残差,对经济有贡献。索洛残差,大意就是我们可以用公式估算经济的增长,也可以用公式估算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前者和后者的差,被称为索洛残差。假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率是100%,那么高出100%的产出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被归因于技术进步。
实际上,所谓的索洛残差用劳动价值论解释更合适。技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劳动价值,大部分来自于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大小,要看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人数,它是不可控的价值,所以它根本就不在那个资本收益率的范围内。索洛模型中,总量模型是根据现实数据建立的,所以肯定是准确的;这个分量模型,是根据实际的资本收益率建立的,因为它不能体现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肯定是不准确的。在建模阶段,它就没有考虑,也无法考虑超额剩余价值,当然存在索洛残差。
【用劳动理解增长】
复杂问题要简单化,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问题。劳动价值论就是复杂问题的简单化,任何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劳动现象。我们在地上画一个圈,这个圈能把劳动力全部圈进去。经济增长,就是圈大圈小的问题。圈大圈小,其实就是圈内的劳动力的多少问题。技术有多强,资本有多少,我们可以不去管,只要看圈子里有多少劳动力就好了。
经济总是在增长的,所以圈子只会越来越大。有两种方式,我们可以扩大这个圈:第一种是我们圈子外的人口很多,每年都有不少的人进入圈子,所以圈子长大了。第二种,圈子用不了这么多人了,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从圈子里跳出来。还在圈子里的人,干的还是原来那些人的活,东西并没有减少,所以圈子并没有减少;出了圈子的人,不能没工作,所以还要建一个新的圈子。一新一旧的两个小圈子,合成一个大圈子,所以圈子也长大了。
【用劳动力计算增长】
说到底,经济增长就是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这种数量是指原始状态下的劳动力数量,不是真实状态下的劳动力数量。每一期的劳动力的数量,都是和它的上一期的劳动数量,做效率的比较,所以经济增长,其实就是效率的增长。要么就是人口的效率,包括人口的红利,要么就是生产的效率。
根据2023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全国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全国新增就业人员1244万,城镇人口失业率5.2%。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23年底全国城镇常驻人口同比增加1196万,说明这个1244万主要来自农村为城镇输送的人口红利,1244÷47023=2.65%,说明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是2.65%。
我查到两篇地方ZF对失业的统计,一个平均失业时间是2.5月,一个平均失业时间是3.5月,这里取个平均值。这样,全国失业人口的平均失业时间就是3个月。47032×5.2%≈2445,全国有2445万短期失业人口,平均失业时间3个月,换算成失业期一年,全年失业人口就是611.25万。这种失业是结构性失业,也就是生产效率提高之后,从原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611.25÷47032≈1.3%,也就是说生产效率带来的经济增长为1.3%。
【结论】
未修正的增长,2.65%+1.3%=3.95%,实际全年经济增长为5.2%,有1.25%的误差。原因在于,有一部分效率提高之后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企业内部就消化了,不一定向社会释放。不过我们可以做个推算,资本收益率(剩余价值)是16.7%,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提升效率,获得的资本收益率(相对剩余价值)=16.7%×16.7%=2.8%,也就是说理论上最多可以释放2.8%的劳动力。
修正后的增长,2.65%+2.8%=5.45%,5.2%接近于5,45%,说明我们这个推算的思路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经济增长确实就是劳动力数量(效率)的增长。有人可能说,你这个对技术贡献的价值估计太小了。实际上,不管一款技术产品,它有多么的伟大,能创造出来多少的价值,我们也要看它能释放出来多少的劳动力或者吸收多少的劳动力。
超额剩余价值确实能吸引劳动力,但是你得保证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劳动力,而且要保证超额剩余价值能转移成劳动力价值。一个社会,永远不可能真正获得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