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电流光 发表于 2011-9-26 16:12 
大部分观点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根据经济学常识,在粮食价格下降后,社会上对粮食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增加 ...
一、需求
1、现在中国老百姓吃饭的条件还比不上美国。
中西部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还有吃肉、蛋、奶很少的。这些贫困农民他们自己就是种粮食的,粮食产量提高后他们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来养殖家畜、家禽,那肉、蛋、奶之类的就多了,那他们的伙食条件就会改善。
此外肉、蛋、奶价格下降后,农民工外出打工,赚来的钱可以买更多的肉、蛋、奶食品。
2、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以后,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从事工业用途,比方说酒类、比方说高端食品(高端食品的加工很多需要浪费食材的)加工。
3、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以后,可以出口国外(包括出口粮食和出口用粮食喂养出来的家畜、家禽及其产品),赚取外汇,换来矿石。
4、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以后,可以拿出一部分耕地来种植经济作物。
比方说种植水果、高端蔬菜等等。
这也是一种农业方面的需求,虽然不是粮食本身的需求。
5、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以后,可以拿出一部分耕地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这是一种生态方面的需求,虽然不是粮食本身的需求。
二、替代
粮食单产提高以后,如果社会上对粮食的需求实在是不足,那还有另外一个解决办法。
粮食产出,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除了良种外,还有化肥、农药、劳动力等等。当良种改善时,我们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劳动力的投入来控制产量。
这种良种的改善带来的产量的提高是可以从较长尺度上预期的(不是无法预期的突发性的大丰收),因此我们可以预先控制化肥、农药、劳动力的投入。很明显这种减少,可以为农民带来投资的节约,同样是为农民谋取了效益。
甚至减少的劳动力投入,可以转入工业生产中,在不影响农业的情况下增加工业劳动力的供给。
三、旧社会的“谷贱伤农”
此外,旧社会“谷贱伤农”是因为社会总体需求不足,当时社会发展程度不足,工业化不发达,粮食仓储条件不行,导致:
1、无法把粮食转为工业用途
2、无法大量出口粮食及肉、蛋奶
3、工业人口太少,无法通过提高工业人口伙食条件的办法把粮食消化掉、
4、社会发展程度不足,对经济作物的需求不足
结果导致粮食这种商品的刚性太强。
另外,“谷贱伤农”大多发生在突发性的大丰年,社会反应时间不足,无法预期这样大的产量。而袁隆平的成果,产生的是持续性的增长,市场可以预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