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评论:
那天去理想国文化沙龙,见到了许知远本人,与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上许知远慵懒的卧在窗台上的照片封面一样,乱蓬蓬的头发下是一张永远年轻但又带点颓废气息的面庞。轮到他讲演时,他说自己没有准备,只好临场发挥。他讲的什么主题?我好像已经忘记了。总之那是零散的,破碎的,严重抒情化的,以至于我只记得他好像提了提伍迪艾伦的新片《午夜巴黎》,怀念了一番海明威“流动的圣洁”。
会场散去,去出版社临时设置的摊位前买了他的新作《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其实书中的部分篇章我已经在FT中文网上读到了。这是他近两年来旅居世界各地所写作的旅行随笔,当然你也可以叫做“文化苦旅”。不过我以为余秋雨大师的旅行随笔和许知远同志的随笔的区别在于,余先生只喜欢凭吊那几百年前的古迹,人物,并且夸张的用上什么“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和听了琼瑶奶奶的台词是一个感觉:冷。而许知远的随笔,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纪录片的感觉的。比如他的文中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当地人口中的一句话。仿佛是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一样。
我很喜欢本书的自序《拙劣的旅行者》中的一句话:“拙劣的旅行者的弱点也从未消失,我谈论了太多死去的人物与书籍,描述了太少的当前与未来”。我想这本书或许应该算作许知远的“反思之作”,反思他曾经的大掉书袋,反思他“中的理论的毒”。不过当我试着去翻阅的时候,总是感觉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即使丢掉了年轻时的炫耀和卖弄,他那股向往清澈的理想的冲动似乎不可避免的使他的文风充斥着散文家的淡淡愁绪,哀伤,即使在表达一件非常喜悦的事情时,字里行间也总能感觉到少了点什么,这绝对不是那种“淡定的喜悦”,而是总是充满了未知的迷茫和忧虑。也许许知远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公知,他不会像韩寒一样抛出一个强大的观点,然后让媒介和舆论的力量瞬间把他推到“意见领袖”的地位,他远没有这般强势,纵观这十几年的文章,他似乎也从没想过要这么做。他总是喜欢去不断的反思,却不愿意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他总能不断的探索与思考,可是在他的文章中呈现的却都是零散的思绪,杂感。
新书中有一组写俄罗斯的随笔,这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极权主义的时代虽然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埋葬了二十年,可是它的幽魂其实一直飘荡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很多人对于列宁,斯大林仍然是一股难以言表的崇拜,就像我国无脑愤青崇拜毛先生一样。俄罗斯人不配享有自由么?俄罗斯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来统治才不会乱么?在地铁站里,列宁的头像依然在俯视着摩肩接踵的人群。许采访了俄罗斯的姑娘,采访了俄罗斯的民运人士,采访了久居这里的华裔,以一名游客的身份观察了俄罗斯的灾难过后的世情与复兴的可能性。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当下的中国,难道早期意识形态的统治,没有使我们患上“后遗症”么,君不见,多少无脑极左人士高唱民族主义,妄图回到那个“红色中国”。个人的自由与价值观,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可以随意践踏侮辱。我们是在走两步然后被这群人往后拉一步,举步维艰。但是妄图想拉两步或者三步是不可能了。因为这个时代,信息开放,知识共享,它只会前进,即使速度有点慢。
成为一名游荡者的许知远也许视野越来越宽阔,信息量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他依旧还是为大家提供信息,情绪,杂感,至于分析,判断,结论,似乎永远不会出现在许知远的下一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