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747 20
2011-10-10
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发言全部删除,很快就要进行论战了,我不想这里成为论战的最大漏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10 15:43:57
我是经济学

序言——过马路的老太太
什么是经济学?学过西方经济学后,我们会不自觉的把一些具有表象特征的概念与经济学划伤等号,比如稀缺,比如效用最大化原则,比如最优化问题与成本收益分析等。在掌握了这些方便的工具之后,我们会把西方经济学的一切与我们所希望的经济学概念划伤等号。但事实上,经济学也许并不与我们熟知的这些概念发生对等联系。
考虑下面这个比较熟悉的“过马路的老太太”的案例:
故事说在一个宁静的小镇里,有一条并不繁华的十字路口,这个路口有一个红绿灯如往常一样每隔一分钟变换一下红绿灯。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老太太,只要十秒钟就可以走过并不宽阔的街道,但是那一天笔者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停在刚刚变色的红灯前。环顾十字路口,垂直路上没有一辆汽车出现的迹象。出于好奇,笔者询问那个老太太为什么没过马路。这个身体健康腿脚麻利的老太太笑着对记者说:“如果在街道的远处我看不到的地方有一个孩子看到我闯红灯,并且以此为榜样也学着闯红灯,那么一旦有一天他在闯红灯时被汽车撞到,我的内心会遭受谴责的。”
针对老太太不过马路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存在着如下三种解释:
第一、老太太是一个胆小而自利的个体,她害怕突然出现的汽车,同时害怕有人会耻笑她的胆小,所以她编造出了这个故事。
第二、老太太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她惧怕自己的行为会令一个孩子走向歧途,并影响自己升入天堂的坦途。
第三、这里不涉及信仰问题,但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社区非常有感情,所以她真的不愿意给社区内的任何孩子带来负面的榜样。
很显然,在没有汽车出现的马路上,面对红绿灯,一个理性的老太太完全可以无视红灯的存在,直接走过马路。除制度经济学外的西方经济学家常常会对制度的内生问题表示出疑惑,因此对于这个案例,一个理性经济人最优的选择就是无视红灯的存在,从马路上走过去。很显然,无论是三种理由中的哪一个,其结果都是当前个体产生了不理性的社会选择结果。
针对个人产生不理性选择的结果,一个典型的经济学工作者会把原因归结为理性不完全。事实上,第一种解释完全符合理性不完全的经济个体的一切社会选择特质。从行为结果上看,尽管有三种不同的理由,但是只要理由的结果相同,过程中的差异完全可以被经济学所忽视。但是经济学可以忽视这个问题么?
不自然的,我们可以对上面三种解释作出一种符合道德观念的排序,这种排序之后,我们发现三种原因中,道德因素的作用力是由弱及强的。第一种原因完全是由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结果造成的选择结果,第二种则是一种源自宗教信仰的他律性的经济结果,而第三种当我们的老太太考虑到社区中可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这便是一种可以被表彰的自律性的社会选择结果。
从理性不完全到他律再到自律。看起来老太太作出的这种选择在结果上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我们也不会在后续的社会生活中看到这种选择带来的巨大的社会产出的差异,但是从我们内心的排序中,三种选择的优劣却是有目共睹的。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初看起来这是个并不严肃的理论小品,但是当我们把今天的经济学与我们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话,便会发现一个并不和谐的倾向:在我们的社会,对于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早有定论,但是理论界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却往往与主流经济理论所谈及的事实背道而驰。比如我们知道主流经济理论家描述的最优化的市场是一个充斥着有效市场竞争以及无数经济主体自由进入与退出的系统,但是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市场体系也与理论学家笔下最美好的状态想去甚远;又比如我们对市场的垄断嗤之以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需要严格维系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垄断行业的存在。在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ZF是一个守夜人的形象,但是随着理论体系的拓展,如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却发现把ZF这个独立于市场的主体加入到经济学的思考中却会使经济理论更趋合理。
更远一些的例子源自我们对于理性和理性经济人定义的思考。我们经常遇到那些导致经济人理性不完全的市场因素,但却甚少有人将这种因素与一种常态联系在一起。在谈及不完全理性时,理论经济学家们似乎在刻意回避一种人类本能的善意性的思考。
马克思提到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斯密时代,一个社会并不需要考虑生产效率之外的其他问题,因为那个时代的生产效率实在是稀缺得很,而在二十世纪中叶,经济学家才考虑到理性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问题。这显然是典型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滞后问题,但是却并不影响经济学对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解释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使用古典时代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哲学框架来解释几乎全部现实经济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了指导生产关系的经济理论和上层建筑。在这个过程中,过马路的老太太所思考的问题才有机会被重新解读。也许在理性与理性不完全角度,去信仰一种自律以及他律本来就是一种不够理性的结果。
从功利主义角度,如果我们读书并不思考过程只看开头和结尾,那么三种选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们都可以用理性不完全的第一路径将这个问题轻易掩盖,但是细心的读者还是能从后两条路径中看到不同于理性不完全的社会选择,因为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着超越信息不对称的他律以及比他律更高尚的自律结果——正如在古典时代被摒弃于经济学思考之外的的经院哲学家们曾经深刻思考过的伦理学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0 15:44:22
保留过马路的老太太的案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三条路径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0 15:44:45
每删除一贴,都是一种心理负担,因为这代表了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0 15:45:43
效用的海岸线很快就要成为一篇发表文章,所以还是在期刊上跟大家讨论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0 15:46:11
我承认自己对于分形理论的理解比较偏颇,在这里给大家道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