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发给两位工作已经早已被写入教科书的宏观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西姆斯(C.Sims)和纽约大学的萨金特 (T.Sargent),实在不能算冷门。但是去年的诺奖就发给三位研究“搜寻理论”的宏观经济学家,2006年给了研究菲利普斯曲线的菲尔普斯,2004年给了两位研究“真实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学家,2003年给了研究“时间序列”的宏观计量经济学家……不到十年时间,宏观经济学家竟然拿走了大半的诺贝尔奖,让人很难相信有人说的“过去三十年是宏观经济学的黑暗时代”。
在国家和市场之间
宏观经济学诞生于1936年。那一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提出了宏观看待经济问题的方法。凯恩斯的观点是,总需求往往不足,所以需要国家干预,刺激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罗斯福采纳了凯恩斯的观点,帮助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恢复。从此,宏观经济学也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可以看到,任何宏观理论一定要接受实验(或者经验)的检验,从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便是如此。后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挑战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才有效,总的来说,国家应该尽可能地自由放任市场。再后来,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批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会被预期到,因此也是无用的,应该更彻底地放任经济自由竞争。这两派也先后经历了政策检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自“理性预期学派”之后,宏观经济学领域似乎就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思想被提出。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在凯恩斯这边,主张国家干预,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则主张市场调节,称为新古典主义;更多的宏观经济学家则试图调和这两派观点。在外行看来,似乎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全部了。而且,迄今为止,宏观经济学仍不能对我们的日常宏观经济作出有效指导和预测,对于意料之外的全球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学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且看来也不打算承担任何责任。
但我们顺着诺贝尔经济学奖所揭示的线索,看看宏观经济学的内部就会发现:过去三十年里,整个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理论基础到检验手段到模型工具,都与过去截然不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正在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