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741 0
2011-10-21
来源:新闻晚报

农民工占比40%以上,“洋打工”三年增一倍多,新二元矛盾凸显;职工收入涨了,但增速不快差距加大;职工高学历、高职称多了,而自主创新还是软肋……今天上午,市总工会发布了“十一五”期间上海职工队伍发展状况,一系列的数据和结果,喜忧参半。人才储备不足、创新意识和能力低,同时,仅有不足两成的职工对收入状况“比较满意”。面对转型发展的“十二五”,上海职工队伍准备好了吗?市总工会的调查认为,职工的文化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造能力等将遭遇考验和挑战。   


高端人才严重紧缺

当前,职工队伍的现实状况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匹配性矛盾。其中,高端人才严重紧缺。随着上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能级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上海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但目前高端人才的储备引进不足、培育培养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新的“阵痛期”。   


知识能力水平尚不适应当前“创新转型”需要。从知识层面看,目前上海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于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国际大都市,也低于北京。上海要顺利实现“创新转型”,职工的文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当前,增强职工队伍自主创新能力还面临诸多制约。   


创新能力不足。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上海的职工队伍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但相当部分表现为学历式、职称式人才,职工队伍的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工会抽样调查显示,在职工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中,对开拓创新能力的评价最低。   


创新作用难以发挥。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因体制机制问题,内部创新活力不足,很多职工的创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多数企业或从事简单的组装加工,或直接引进使用外国技术,对管理层的能力要求高,对职工的创新要求比较低,抑制了职工创新作用的发挥。   


创新文化缺失。上海尚需强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团队合作、社会评价、政策配套、文化设施、机构集聚、人员流动等一系列推动创新的载体机制缺乏有效衔接。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职工收入逐年增加但增速不快。从2006年到2009年,尽管上海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以每年10.9%的速度增长,但仍慢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    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主要表现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拉大,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拉大,不同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拉大。如从2006年到2009年,农林牧副渔从业人员收入一直处于最低水平,金融业从业人员收入一直处于最高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   


工会抽样调查显示,当前,职工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尚可,但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50.4%的职工对目前收入满意程度 “一般”,只有 19.1%的职工对收入表示 “比较满意”;51.2%的职工表示承受的压力 “很大”或 “非常大”。压力的主要来源, 64%的职工选择 “经济压力”。   


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一些非公企业,职代会、集体协商、工资协商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建制率较低、覆盖面不广、推进难度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不健全、不规范,当劳动争议发生时,难以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化解新二元结构的挑战


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成为上海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身份、户籍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已经构成一个特定群体,也使上海形成了新二元结构。   


2006年起,上海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培训特别计划,各级工会也分别开展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和EBA学历培训,对提高农民工知识技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单靠ZF部门以及工会组织的培训,远不能满足整个农民工群体知识技能提升的需要,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现状在短期内尚难以改变。   


在收入方面,受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的限制以及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的不公正待遇等,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比上海本地职工生活压力更大。由于户口问题,农民工在医疗、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难以享受与上海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融入上海难度较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