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 作者:肖立强 转贴自: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03-12-28 文章录入:肖立强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生产劳动理研究</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理论混乱的原因在于不理解</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写作计划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1 生产劳动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2 劳动价值论与边际边际效用论批判</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3 资源配置论(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时间经济)</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导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章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二生产与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生产与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区别</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到底是什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四马克思的补充定义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二章对马克思的误解</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导轮</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写一部前苏联人(当然不包括列宁在内)怎样
全面扭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书,但这是一个即艰难又庞大的计划,虽然整个文章的框架已经准备好了,有的章节也正在写作中,但许多细节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时
间,因当前的改革的需要,也是邓小平关于"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指示,促使我首先将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一章公布于众,即将我研究的全部
问题里的一个问题先求教于理论界,其目的在于:一是生产劳动问题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二是请理论界评断一下我研究的问题的深度、意义
及正确与否;三是除非理论界对我的研究冷淡,一旦引起争论,使理论界的专家们和我一起来探讨我所确立的课题,会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章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一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争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反对亚?斯密提出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
分的论战,主要是由二流人物(其中施拖尔希还算是最出名的人物)进行的;我们在任何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那里,在任何一个可以说是在政治经济学上有所发现的
人那里,都没有看到这种论战;然而这种论战对于第二流人物,特别是对于充满学究气的编书家和纲要编写者,以及对于在着方面舞文弄墨的业余爱好者和庸俗者来
说,确实一种嗜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六卷Ⅰ 第167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这里我们何以看出两点来:一是马克思认为反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争论是他那个时代里的二流经济学家的事情;二是马克思对反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争论是很藐视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这个被马克思藐视为二流经济学家争论的,至今在当代一流经济学家那里,还是一本十分混乱、弄不明白的糊涂帐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反思!再反思!</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马克思时代属二流经济学家争论的问题,在今天的时代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的经济学界,这个问题的争论都是在当代的一流经济学家之间展开的,当代那些二流的经济学家甚至没有能力和资格参与这一争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的经济学是前进了,还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大家知道马克思对反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虽然很藐
视,但他对此问题的分析却很重视。在《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用了整一册的篇幅,即分析了重农学派的生产劳动的观点;也分析了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二重性质
既庸俗成分和科学因素;同时还对萨伊、西尼耳、施拖尔希等庸俗经济学家,反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各种谬论进行了分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用了这么多的篇幅分析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给人
一种印象,似乎马克思也卷入了这种二流经济学家的论战,也在探讨那种劳动是生产的,那种劳动是非生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马克思认为无论那种劳动都
可以既是生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的,物质的劳动(如请到家里来得裁缝的劳动)可以是非生产的,而非物质的劳动(如资本家雇佣的教师)却可以是生产的,因为劳
动的种类问题,是劳动的具体形式问题,一种具体劳动生产一种使用价值,从劳动的具体形式或使用价值上说是无法分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马克思所理解的
使用价值"不管是幻觉还是胃胀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了那么多的庸俗经济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费了那么多的笔墨,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却都是谬论,非
但没能解决问题,甚至连表达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原因就在于这些庸俗经济学家根本就不懂得:</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要研究精神生产和和物质生产的之间的联系(既精神劳动种类和物质劳动种类——引者加的),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六卷I 第296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庸俗经济学家们由于不懂得劳动的生产性问题,实际就是劳动的社会性问题,仅从劳动的种类(具体劳动),抛开劳动的社会性(抽象劳动)研究劳动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也"就丧失了理解问题的基础"。[同上]</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经济学家们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上纠缠不清,实际
上是因为他们与马克思时代的庸俗经济学家们犯的是同一错误。如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仅仅将物质生产视为生产劳动,将非物质生产视为非生产劳动,就表现出了上述
的庸俗性。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们还把物质生产=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非生产劳动的庸俗观点强加给了马克思,而且还赋予了实践。所以我认为前苏联计划经济的
失败,实际是庸俗经济学的庸俗性得到了实践的检验。</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分析了那么多的庸俗经济学家的庸俗观点,丝毫不能证明马
克思也参与了哪种劳动是生产的,哪种劳动是非生产的庸俗论战,实际上马克思高高地跳出了这一庸俗圈子。因为马克思与庸俗经济学家们探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
动的问题采用了根本不同的分析方法:庸俗经济学家们是从劳动的自然属性的各种不同形式研究问题,如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劳动;是农业的还是工业的劳动;官吏的
还是贫民的劳动;等等。而马克思则是从劳动的社会属性的各种不同形式研究问题,如资本主义的劳动;封建社会的劳动;奴隶制的劳动;等等。也可以说,同一劳
动(自然属性或具体劳动)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会有极为不同的结果,在一般的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铁匠打了一把镰刀换回了农民的10斤粮食,铁匠和农民
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可是农民的劳动或铁匠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既不是生产劳动也不是非生产劳动,他们仅仅是两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劳动,只有在一般
的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铁匠或农民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农民和手工业者岁虽然也是商品生产者,却即不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也不属于非生产劳动者的范
畴。"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第439页 人民出版社
972年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与资本交换的劳动才能是生产劳动,与工资和利润收入中属资本家等消费的利润部分交换的劳动才是非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据我观察当代的经济学家们很不熟悉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虽把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作教条来背诵,实际不会应用,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受庸俗经济学家谬论的误导,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往往误把庸
俗经济学家的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来接受、宣传,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上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等同于物质生产和非物
质生产的划分,这本来是最明显的庸俗经济学的观点,可数十年来,在前苏联模式的国度里长期作为马克思的观点来宣传,还作为社会主义的固有模式进行实践。</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于光远的一个观点也能反映当代的经济学家是多么的不理解马克思
的生产劳动学说。于光远说: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既《资本论》第四卷中十分重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但到了正式出版《资本论》的前三卷时,却很少提
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实际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把《资本论》译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论》,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就是具有资本性质的劳动,资本是物化了的劳动,但物化劳动并不等于资本,只有能够增值的物化劳动才是资本,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研究资本实际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可以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当作同一语使用。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
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正式出版的三卷《资本论》里很少提到生产劳动问题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二 生产与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按照汉语的习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都属偏正词组,生产和非生产都是修饰劳动的,劳动是两词组的共性,生产和非生产是两词组的个性,生产和非生产与劳动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实际体现了下述几个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生产与非生产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与非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非劳动与非生产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及劳动与生产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上述诸关系中,劳动与生产关系是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关系,而生产和非生产关系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说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首先要在上述诸关系中搞清生产与劳动的关系。分清劳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表面上看,劳动、生产这样的概念是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
越是简单的问题也就越抽象,他与我们的实际感觉的差异就越大,问题越抽象也就越不容易理解,因为它需要高度的辨证思维能力,而一般人、自然具有的却是形象
思维能力,变形象思维为辨证的抽象思维,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这需要熟练的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和长期艰苦的辨证思维训练。由于不懂唯物辩证法往往是越简
单的问题也就越容易出错。</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于搞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这一具体问题,没有生产和劳
动这些抽象问题的清晰的认识,是完全无法做到。因为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的抽象问题没搞清,绝对无法理解统一的具体,而且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必须仔细,
稍不留神,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认识的规律可能就是这样的不近人意,要想认识具体问题,必须先理解抽象问题,而要理解抽象问题,那些无论天生智商多么
高的聪明人,仅靠经验主义却是根本不行的。换句话说,没有理性,是把握不了真理的,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首先认识真理,才能谈的到检验真理,毛泽
东深刻地理解认识的规律,他说认识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真理是两次实践的中间环节。如果片面地强调实践的检验作用,轻视真理的认识过程,
实际上检验真理就变成了成了实践——再实践的过程,用新的感性认识检验旧的感性认识,决不是什么实践检验真理,而是实践检验实践。我非常赞成这种意见,一
个轻视理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经济学家是在连生产和劳动这样的简单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大谈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样的复杂问题,其荒谬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最抽象的、也是最简单的概念:劳动与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劳动的理解,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的解释是很具代表性的,在该辞典中是这样解释劳动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1,劳动的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2,首先是把劳动和生产混淆了,二者成了同一语。</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3,劳动与劳动力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4,劳动与劳动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5,劳动与非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6,生产与非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7,什么叫有益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资本论》第一卷 第201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马克思还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同上第190页]</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显然理解劳动的概念并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其困难在于什么是非
劳动。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中,实际许多分歧不是什么非生产劳动的问题,而是非劳动的问题,如剥削、小偷和妓女的行为等。从劳动和劳动力的定义里
我们可知: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而劳动力则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合。由此可知,劳动力固然是由人的脑力和体力构
成,但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总合并不等于全部都是劳动力,除了构成劳动力之外的那部分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形不成劳动,他仅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能力大于人的劳
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仅是人的活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劳动力占人的活动能力的比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例的变化,劳动力占活动能力的比例越小的
社会,说明该社会的进步程度越高。人的活动能力包括劳动能力、鉴赏能力、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厚黑能力和破坏能力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讲以上这些是想说明,人的活动能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运用也要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它们虽属于活动的范围,但却属于非劳动,并不是一切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都是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与非劳动的划分的标准在于活动的结果。</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出一种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且不管这种需要
是:"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47页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即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那种把使用价值仅仅的理解成可见的物质的使用价
值的观点,既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非劳动活动的结果是消费社会财富或满足活动者自己的某种需要,他不向社会提供任何使用价值,有些活动甚至是有害于社会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生产与劳动不同,生产的一般定义是:生产是劳动过程和其社会形式的统一,生产是劳动创造产品的过程,亦称生产过程。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则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此读者应注意区分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区别,而且这一区别对我们后边的分析又是极为重要的。劳动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则是创造产品的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正象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同一样的,使用价值与产品也是不一样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使用价值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使用价值体
现了劳动的目的性、具体性和个性等等,使用价值与劳动的社会性无关。产品则是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社会性的统一的产物。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社会性*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注:"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第15页
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只有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使用价值才具有社会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产品与商品一样,也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质的东西,,一是产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二是产品的社会属性,至于产品的社会属性与商品的社会属性的区别,后面我们要做详细的分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过程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在生
产过程中体现为两大要素即: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这个生产劳动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从表面现象看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与生产的二要素是同一个东西,实际却
不然,生产的二要素已具有社会的属性,而劳动的三要素却都不具有社会属性,仅是劳动的自然属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任何一种生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产过程,这种历史上不同的生产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的二因素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的不同的结合方式。</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社会的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为什么会发展运动,其原因就在于生产
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合方式,是因为生产资料的性能和生产劳动的不断的进步,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的这种因素进步水平
就是生产力,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之间的关系既生产的自然关系。生产一方面要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还要联系为一种社会
关系,生产水平的底下决定人要结成一定的团体,才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形成,人们采用了一种用物的交换来保
持人的社会联系的方式,但这不是人类生产的永恒方式,而是人类还没有最终的脱离动物界的原因,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动物的生存原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
争还还没有被最终的消灭,总归:"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人们这种社会结合方式,被马克思称之
为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保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会起阻碍作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生产与劳动区别</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既然生产劳动是用生产限定劳动概念,从定义本身可以说明,劳动的概念大于生产的概念,也可以说有些劳动是不属于生产范畴的。劳动可以分为一般劳动和生产劳
动,生产劳动是一般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以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是存在的。生产与劳动的关系大体上可以用下面几点表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1 ,劳动既然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共性,生产必然包括劳动,但劳动未必也是生产,否则劳动也就不能成其为共性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2 ,劳动虽然不是生产的全部内容,(生产还包括生产资料),但毕竟是"生产的灵魂",是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3
,从生产过程看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也是不一致,生产时间比劳动时间长。这点林业最为明显,种树的时间仅是树木生长的一小段儿时间,而整个树木生长的时间就
是树木的生产时间,而种树的时间则属于劳动时间。马克思说:"劳动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资本处于全部生产过程的
时间,并不是也必然是劳动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第266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4
,生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劳动则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劳动与人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概念:"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
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资本
论》第一卷 第204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7页人民出版社 单行本
1974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5
,劳动不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只有与物质资源结合,才能构成财富的源泉。但生产是财富的源泉,因为生产本身既表示生产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又表现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统一:"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社会里和通过社会
,'‘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7、9页人民出版社 单行本 1974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因为生产中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它具有社会的性质,所以生产是财富的源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以上对生产和劳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特别是着重的分析了生产与劳动的区别。讲以上这些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澄清生产劳动问题上的混乱观点,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清楚什么是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区别</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前苏联的经济学很不重视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划分,往往将二者视为
等同的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时这个问题最为突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劳动过程时曾给生产劳动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马克思本是
从产品的角度下的生产劳动的定义,但是,目前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把这个定义理解成马克思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如果马克思真的从使用价值的
角度为生产劳动下过定义的话,那么,马克思就明显的违背了,生产劳动问题与使用价值无关的说法,马克思也就反了明显的逻辑错误,我想马克思作为创立唯物辩
证法的思想大师决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如果存在这种错误的话,也只能是人们误解上的错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曾多次地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原则。在此我们就引用其中一条,以说明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生产劳动是劳动的这样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本身同劳动的劳动的
一定内容,同劳动的特殊有用性或劳动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绝对没有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 第105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在这里马克思为了强调生产劳动与使用价值无关,使用了绝对一词,什么叫绝对无关?</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说马克思曾经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过定义,这纯粹是误解,是强加给马克思的,是后人为马克思制造了一个逻辑矛盾。</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前面的论述里,我们知道产品与使用价值的区别反映了劳动过程
与生产过程的区别,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使用价值,而生产过程的结果则是产品。劳动过程或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的一个方面,既劳动的自然属性。生产过程则
全面体现了人类的劳动,因为生产过程即是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的统一,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过程即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人类劳动
的社会属性,生产过程的结果:产品,也必然会体现人类劳动的这两个方面。理解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区别并不困难,困难在于理解使用价值和产品所包含的内容,使
用价值进包含劳动的自然属性,而产品即包含劳动的自然属性,也包含劳动的社会属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说商品包含劳动的二重属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马克思
对商品的二重性进行过详细的分析。但说产品的二重性,人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商品的二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产品的自然属性也是使用价值,可社会属性又是什么呢?全部的困难可能就在这里。</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实际上产品的二重属性也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人们比较熟悉
马克思说的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一劳动二重性的说法。可人们忽视了马克思抛开生产的商品属性时,关于具体劳动仅是劳动
在质上起作用,抽象劳动仅是劳动在量上起作用,这一劳动二重性的说法。实际上质量互变的分析,也是辩证法即《资本论》的基本分析方法。</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59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的二重性也可以概括为:劳动的质和劳动的量这样的两重属性。劳动的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即使用价值,劳动的量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几价值。</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为什么劳动量能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因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决定劳动量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却不能用劳动的自然时间来确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规定,所以劳动量的规定性本身就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如果我们有了劳动质和劳动量,这样的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再理解产品的二重性就比较容易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产品的二重性就是产品
的使用价值和劳动量。商品生产只不过是产品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形式,无论从资格还是从时间上说,产品生产都要超过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决不是人类生产的永恒形
式。人们不能从小麦的味道中尝出小麦是那种社会形态生产的,但人们可以从劳动量的确定的不同方法中,区别出不同的社会形态来。</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
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23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现在我们还可以加上一条:作为劳动过程和劳动量形成的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产品生产的过程。为了更加容易看清,我们将上述三个生产过程例
表如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三种生产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劳动质 劳动量</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商品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产品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劳动量形成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劳动过程或使用价值都
是一样的(劳动过程的概念本身并不反映劳动的效率或水平,而反映效率或水平的是生产力,或劳动过程发展的程度,劳动过程实质的概念即不同的劳动过程生产不
同的使用价值,至于生产的效率应归入生产力的分析。),都不反映该生产的社会性质,而劳动量的规定却充分的反映了该种生产的社会性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读者稍微仔细一点儿的话就会发现,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为生产劳动下定义,不是直接从劳动过程本身,而是拐了个弯,转而从结果,从从产品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定义?为什么要费事转这个弯?人们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一想。</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下面我们就看一看马克思所说的结果、产品是什么意思。</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首先说从产品下定义与从劳动过程下定义的不同之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表现在有用产品中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这一点,就已
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这个产品同时等于一定量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I 第166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为他在分析劳动过程时为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的脚注。从产品下定义与从使用价值下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使用价值仅包含
劳动的自然属性;而产品既包含了劳动的自然属性,也包含了劳动的社会属性,"产品同时等于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的说法就是在强调劳动量规定的社会属性,也就
是强调生产劳动的规定与使用价值无关这一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原则。</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直接从劳动过程为生产劳动下定义的话,确实也就意味着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了定义,因为劳动过程的结果就是使用价值,这样马克思必然要犯逻辑错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产品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正如经济学家所言是马克思为生产劳动下的一般定义。任何事情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理论分析更不能例外,其次从结果下定义与从劳动过程下定义的不同之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结果为生产劳动下定义与从产品的角度为为生产劳动下定义是一
样的。生产过程的结果可以是一般的产品;也可以是商品;还可以是商品资本。其差别是由该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如果说;"产品不过是劳动、生产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第93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是就一般的劳动、一般的生产而言。商品则是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的总结。商品资本就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的总结。劳动过程的结果既使用价值,
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使用价值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劳动过程是不会有独立的结果的,能够产生具有总结意义的结果只能是生产过程。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的说过"
结果"就是产品这样的话,可马克思在说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时,间接表明了这种意思。</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不是单纯的产品(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而是具有一定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 第430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从结果为生产劳动下定义,决不会是从使用价值为生产劳动下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上面,我们从产品、从结果这样两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在劳动过程的分析中为生产劳动下定义的真实含义。对于那些坚持马克思是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一般定义的人来说,是不是应该认真的考虑一下上述的意见。</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三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到底是什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实际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划分劳动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虽然对这一划分劳动的方法的科学因素和庸俗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仅是因为古典经济学破产以后的庸俗经济学家们,极力
攻击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马克思的大量分析都是针对这些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一划分劳动的方法,总的来说是一种资产阶
级的方法。可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误认为马克思也继承了斯密这种划分劳动的方法,这是非常错误的。马克思实际上是扬弃了亚当斯密的这种划分劳动的
方法。马克思即跳出了这种划分劳动的方法,同时还建立了另外一种划分劳动的标准,而且这种方法即有它独特划分劳动的标准,也有了严格的科学的范围。</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亚当.斯密是最早从理论上详细的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
斯密以前的重商主义者,仅是划分了商业与制造业的区别,而且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国际贸易才是财富的源泉。重农主义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想划分生产劳动于非生产劳
动,因为只有重农主义者才从生产领域来考查财富的生产问题,但重农学派又错误地把农业当成了唯一的生产部门,甚至把资本主义的标志工业都当成了非生产劳动
来处理。斯密是第一个试图从理论上来划分什么是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的?但斯密的理论是矛盾的,在他的理论里即有科学的因素,也有庸俗的成分,斯密
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一样,存有双重的标准。其科学的划分标准是他把与资本交换还是与还是与收入交换作为划分标准;其庸
俗的地方在于他把加入、不加入物质产品作为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而且无论斯密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标准,都遭到了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家的攻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斯密把是否存在价值增殖作为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
这就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当然它本能地要受到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庸俗经济学家们的反对;斯密把劳动是否加入物质产品作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的错
误漏洞是明显的,也给了那些不学无术的庸俗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反斯密的借口。马克思对斯密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和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问题扯到一起的
错误,也是反对的。马克思曾借阿?布郎基之口讽刺斯密说:"斯密把财富的范围仅仅限于固定在物质实体中的那些价值,这样就把无限多的非物质价值,文明国家
的精神资本之女,全部从生产的帐本中勾销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 第 107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近几十年来,由于核算国民经济的需要,在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国家里,又展开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就争论的问题看决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庸俗经济学家的争论范围,如果就争论的水平看反到退步了,因为今天的
争论除了受庸俗经济学的影响外,经济学家们还受到了斯大林专制主义的束缚,争论起来除了庸俗经济学家们的意见,还要加上了斯大林主义的教条。使争论显得更
乏味。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把近几十年来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论点全都收集起来,决不会超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第一分册批驳的那些庸俗经
济学家的陈词滥调的范围。</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为什么会是这样呢?</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其原因在于,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抛开马克思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和
正确的结论,延续庸俗经济学家的思路,继承了庸俗经济学家的衣钵,从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生产的还是服务的;经济领域的还是政治领域的等等;划分什么是生
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围绕老的、庸俗经济学家们说不清老路,展开了新的一轮争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扬弃了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正确地指出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争论的实质是劳动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就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非生产劳动就是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是:劳动具有还是不具有资本主义劳动的性质,或能不能带来价值增殖。不能带来价值增殖的物质的劳动可以是非生产的,如请到家里来得裁缝的劳动虽是物质的可也是非生产的;请到资本家办的学堂里的教师的劳动虽是精神却是生产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经济学家们企图按生产的部门和行业,按产品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句话按劳动的具体形式和产品的使用价值来划分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只能是非生产的浪费笔墨,是什么理论也生产不出来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在评价琼斯的理论时曾明确地说出了什么是生产劳动和非生
产劳动:"琼斯正确地把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还原为他们的本质,还原为资本主义劳动和非资本主义劳动(下划线是引者加的),因为他正确地运用了斯密
关于有资本支付的劳动者和由收入支付劳动者的区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III 第476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经济学家们由于受庸俗经济学的误导和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又重新把资本主义劳动与非资本主义劳动的问题,变成了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问题。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真理,为什么要开倒车呢!</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四 马克思的补充定义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第二章 对马克思的误解</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的理论存有大量的误解,根本
原因就在于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马克思主义都是经斯大林改造过的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存有很大的差别。令人遗憾的
是,许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至今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经过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伟人的点拨,理论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毛泽东说真懂马克思主义的不多。邓小平说前苏联人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生产劳动理论上产生的对马克思的误解最为典型,。当然在生产
劳动问题上的误解是很多的,在这里我们仅是分析三种明显的误解,在分析中我主要是引用了孙冶方、于光远和刘国光三为经济学大师在生产劳动理论问题上的误
解。我认为一个民族的理论大师的水平是该民族理论发展水平的的标志,如果我对三为大师观点的分析能够成立的话,其它的认识也就会迎刃而解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个误解:马克思在三卷《资本论》里很少分析生产劳动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是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划分劳动方法扬弃了,并将其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劳动和非资本主义劳动的提法。实际上斯密说的生产劳动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劳动;斯密说的非生产劳动也就是马克思说的非资本主义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资本主义劳动 = 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非资本主义劳动 = 非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有了上述的明确表述以后,如果再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提法,明
显的是同义反复。资本主义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资本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论:资本的实质"不在于劳动一般地代表着这种一般劳动的一定
量,而在于劳动代表着一个比劳动价格即劳动能力的价值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量大的抽象劳动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
第431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这也就是在正式出版的三卷《资本论》里,马克思"不再强调"生产劳动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论证资本主义的劳动就是论证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此于光远存有一个明显的误解。于光远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劳
动理论是他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的的大量论述,就他的主旨来看可以说都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后来在马克思逝世前发表
的著作中,包括《资本论》第一卷没有突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问题,可以理解为在《资本论》中既然已经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系统地讲清楚了,关于生产劳
动理论就不用占很大的篇幅(重点是引者加的)。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仍然概括地介绍了他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观点。"《经济研究》1983年第7
期第28页《资本论》中"不用占很大的篇幅"来论述生产劳动问题,这可以说是对《资本论》整体上的误解。我们可以把资本还原于价值,又可将价值还原于劳
动,资本是能够增殖的物化劳动,资本是一定社会形式的劳动,《资本论》就是论资本主义劳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就是资本主义劳动,《资本论》整部著
作都是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劳动。怎么能说《资本论》占了很少的篇幅论述资本主义劳动呢?显然于光远没有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就资本主义劳
动的理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后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于光远在我们们国内是比较早地从理
论上认识到了马克思划分生产劳动的标准,不在于劳动的具体形式而在于劳动的社会性质,为中国在改革中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作出了贡献,但在实际问的分析
中,作为生产劳动宽派论的代表人物,仍然没能最终地摆脱从劳动的具体形态上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庸俗观念。于光远批评窄派的孙冶方将生产劳动与物质
劳动等同起来的意见是十分正确的,但于光远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都作为生产劳动的意见,仍然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于光远与孙
冶方相比,只不过是扩大了具体劳动的范围,分析的立脚点仍然是具体劳动或劳动的自然属性,只不过是打破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全部具体劳动就是宽派
扩大具体劳动范围的极限。在这里无论具体劳动的百分比是多少,甚至百分之百都是错误的,正所谓五十步笑百步。而且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里持有于光远这种
生产劳动观点的人,可能比持有孙冶方窄派观点人更多。</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关于生产劳动中派的观点本文不做分析。因为宽、窄两派的意见都是错的,折中势必是错上加错,即在两个负数之间取任何值都是负的,根本不用分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二个误解:关于生产劳动定义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生产劳动定义问题上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误解,一是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和特殊定义的误解;二是关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补充定义的误解。首先看一看什么是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是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劳动过程时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事则表现为生产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05页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马克思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是指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既: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与资本交换的劳动或能带来价值增殖的劳动。马克思在许多不
同的地方谈到过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理论界也不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和误解。分歧和误解都是发生在对一般定义和将一般定义与特殊定义联系起来时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一般定义的误解我仅举两个明显的例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刘国光同志在《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里说:
"一般定义的生产劳动概念着眼于人同自然的关系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生产劳动;而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劳动,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查的生产劳动,因此两
种定义的生产劳动概念范畴又不尽相同。"[《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1年
第184期经济科学出版社]另一是蔡继明在《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一文里说:"作为生产劳动的一般它是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
值的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特殊,它是指生产商品或生产价值的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个别,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人民日报
1995年7月5日]</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刘国光和蔡继明对生产劳动一般定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马克思生产劳动一般的定义是从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的角度下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马克思如果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定义的话,明显的违背了马克思自己的生产劳动与劳动的自然属性绝对没有任何关系的原则,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但这一逻辑错误是后人犯的并且强加给马克思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二,刘国光和蔡继明都没能分清使用价值与产品的不同。都把马克思从产品下的生产劳动一般定义误解为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三,都没有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哲学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
般是事物的共性,特殊是事物的个性,共性要通过个性而存在并且存在于个性之中。请问,生产劳动一般这个劳动的自然属性或共性,怎么能够存在于生产劳动特殊
这个劳动的社会属性或个性之中呢?一般是自然属性,特殊是社会属性,并将二者拼凑在一起,这就明显的违背了矛盾的同一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实际上马克思生产劳动一般的定义也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下的,只
不过人们没有理解出来罢了。马克思说:"产品不过是劳动、生产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第93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劳动、生产、产品、生产方式等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都属于矛盾共性、同一性、统一性的概念;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生产力等都属于矛盾一个方面
的概念</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18:03: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