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571 7
2005-02-18
<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 作者:肖立强    转贴自: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03-12-28    文章录入:肖立强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生产劳动理研究</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理论混乱的原因在于不理解</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写作计划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1 生产劳动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2 劳动价值论与边际边际效用论批判</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3 资源配置论(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时间经济)</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导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章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二生产与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生产与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区别</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到底是什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四马克思的补充定义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二章对马克思的误解</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导轮</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写一部前苏联人(当然不包括列宁在内)怎样
全面扭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书,但这是一个即艰难又庞大的计划,虽然整个文章的框架已经准备好了,有的章节也正在写作中,但许多细节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时
间,因当前的改革的需要,也是邓小平关于"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指示,促使我首先将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一章公布于众,即将我研究的全部
问题里的一个问题先求教于理论界,其目的在于:一是生产劳动问题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二是请理论界评断一下我研究的问题的深度、意义
及正确与否;三是除非理论界对我的研究冷淡,一旦引起争论,使理论界的专家们和我一起来探讨我所确立的课题,会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章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一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争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反对亚?斯密提出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
分的论战,主要是由二流人物(其中施拖尔希还算是最出名的人物)进行的;我们在任何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那里,在任何一个可以说是在政治经济学上有所发现的
人那里,都没有看到这种论战;然而这种论战对于第二流人物,特别是对于充满学究气的编书家和纲要编写者,以及对于在着方面舞文弄墨的业余爱好者和庸俗者来
说,确实一种嗜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六卷Ⅰ 第167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这里我们何以看出两点来:一是马克思认为反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争论是他那个时代里的二流经济学家的事情;二是马克思对反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争论是很藐视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这个被马克思藐视为二流经济学家争论的,至今在当代一流经济学家那里,还是一本十分混乱、弄不明白的糊涂帐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反思!再反思!</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马克思时代属二流经济学家争论的问题,在今天的时代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的经济学界,这个问题的争论都是在当代的一流经济学家之间展开的,当代那些二流的经济学家甚至没有能力和资格参与这一争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的经济学是前进了,还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大家知道马克思对反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虽然很藐
视,但他对此问题的分析却很重视。在《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用了整一册的篇幅,即分析了重农学派的生产劳动的观点;也分析了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二重性质
既庸俗成分和科学因素;同时还对萨伊、西尼耳、施拖尔希等庸俗经济学家,反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各种谬论进行了分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用了这么多的篇幅分析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给人
一种印象,似乎马克思也卷入了这种二流经济学家的论战,也在探讨那种劳动是生产的,那种劳动是非生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马克思认为无论那种劳动都
可以既是生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的,物质的劳动(如请到家里来得裁缝的劳动)可以是非生产的,而非物质的劳动(如资本家雇佣的教师)却可以是生产的,因为劳
动的种类问题,是劳动的具体形式问题,一种具体劳动生产一种使用价值,从劳动的具体形式或使用价值上说是无法分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马克思所理解的
使用价值"不管是幻觉还是胃胀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了那么多的庸俗经济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费了那么多的笔墨,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却都是谬论,非
但没能解决问题,甚至连表达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原因就在于这些庸俗经济学家根本就不懂得:</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要研究精神生产和和物质生产的之间的联系(既精神劳动种类和物质劳动种类——引者加的),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六卷I  第296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庸俗经济学家们由于不懂得劳动的生产性问题,实际就是劳动的社会性问题,仅从劳动的种类(具体劳动),抛开劳动的社会性(抽象劳动)研究劳动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也"就丧失了理解问题的基础"。[同上]</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经济学家们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上纠缠不清,实际
上是因为他们与马克思时代的庸俗经济学家们犯的是同一错误。如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仅仅将物质生产视为生产劳动,将非物质生产视为非生产劳动,就表现出了上述
的庸俗性。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们还把物质生产=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非生产劳动的庸俗观点强加给了马克思,而且还赋予了实践。所以我认为前苏联计划经济的
失败,实际是庸俗经济学的庸俗性得到了实践的检验。</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分析了那么多的庸俗经济学家的庸俗观点,丝毫不能证明马
克思也参与了哪种劳动是生产的,哪种劳动是非生产的庸俗论战,实际上马克思高高地跳出了这一庸俗圈子。因为马克思与庸俗经济学家们探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
动的问题采用了根本不同的分析方法:庸俗经济学家们是从劳动的自然属性的各种不同形式研究问题,如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劳动;是农业的还是工业的劳动;官吏的
还是贫民的劳动;等等。而马克思则是从劳动的社会属性的各种不同形式研究问题,如资本主义的劳动;封建社会的劳动;奴隶制的劳动;等等。也可以说,同一劳
动(自然属性或具体劳动)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会有极为不同的结果,在一般的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铁匠打了一把镰刀换回了农民的10斤粮食,铁匠和农民
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可是农民的劳动或铁匠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既不是生产劳动也不是非生产劳动,他们仅仅是两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劳动,只有在一般
的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铁匠或农民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农民和手工业者岁虽然也是商品生产者,却即不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也不属于非生产劳动者的范
畴。"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第439页 人民出版社
972年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与资本交换的劳动才能是生产劳动,与工资和利润收入中属资本家等消费的利润部分交换的劳动才是非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据我观察当代的经济学家们很不熟悉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虽把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作教条来背诵,实际不会应用,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受庸俗经济学家谬论的误导,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往往误把庸
俗经济学家的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来接受、宣传,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上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等同于物质生产和非物
质生产的划分,这本来是最明显的庸俗经济学的观点,可数十年来,在前苏联模式的国度里长期作为马克思的观点来宣传,还作为社会主义的固有模式进行实践。</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于光远的一个观点也能反映当代的经济学家是多么的不理解马克思
的生产劳动学说。于光远说: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既《资本论》第四卷中十分重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但到了正式出版《资本论》的前三卷时,却很少提
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实际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把《资本论》译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论》,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就是具有资本性质的劳动,资本是物化了的劳动,但物化劳动并不等于资本,只有能够增值的物化劳动才是资本,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研究资本实际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可以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当作同一语使用。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
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正式出版的三卷《资本论》里很少提到生产劳动问题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二  生产与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按照汉语的习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都属偏正词组,生产和非生产都是修饰劳动的,劳动是两词组的共性,生产和非生产是两词组的个性,生产和非生产与劳动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实际体现了下述几个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生产与非生产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与非劳动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非劳动与非生产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及劳动与生产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上述诸关系中,劳动与生产关系是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关系,而生产和非生产关系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说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首先要在上述诸关系中搞清生产与劳动的关系。分清劳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表面上看,劳动、生产这样的概念是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
越是简单的问题也就越抽象,他与我们的实际感觉的差异就越大,问题越抽象也就越不容易理解,因为它需要高度的辨证思维能力,而一般人、自然具有的却是形象
思维能力,变形象思维为辨证的抽象思维,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这需要熟练的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和长期艰苦的辨证思维训练。由于不懂唯物辩证法往往是越简
单的问题也就越容易出错。</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于搞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这一具体问题,没有生产和劳
动这些抽象问题的清晰的认识,是完全无法做到。因为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的抽象问题没搞清,绝对无法理解统一的具体,而且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必须仔细,
稍不留神,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认识的规律可能就是这样的不近人意,要想认识具体问题,必须先理解抽象问题,而要理解抽象问题,那些无论天生智商多么
高的聪明人,仅靠经验主义却是根本不行的。换句话说,没有理性,是把握不了真理的,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首先认识真理,才能谈的到检验真理,毛泽
东深刻地理解认识的规律,他说认识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真理是两次实践的中间环节。如果片面地强调实践的检验作用,轻视真理的认识过程,
实际上检验真理就变成了成了实践——再实践的过程,用新的感性认识检验旧的感性认识,决不是什么实践检验真理,而是实践检验实践。我非常赞成这种意见,一
个轻视理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经济学家是在连生产和劳动这样的简单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大谈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样的复杂问题,其荒谬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最抽象的、也是最简单的概念:劳动与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劳动的理解,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的解释是很具代表性的,在该辞典中是这样解释劳动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1,劳动的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2,首先是把劳动和生产混淆了,二者成了同一语。</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3,劳动与劳动力的关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4,劳动与劳动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5,劳动与非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6,生产与非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7,什么叫有益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资本论》第一卷 第201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马克思还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同上第190页]</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显然理解劳动的概念并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其困难在于什么是非
劳动。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中,实际许多分歧不是什么非生产劳动的问题,而是非劳动的问题,如剥削、小偷和妓女的行为等。从劳动和劳动力的定义里
我们可知: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而劳动力则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合。由此可知,劳动力固然是由人的脑力和体力构
成,但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总合并不等于全部都是劳动力,除了构成劳动力之外的那部分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形不成劳动,他仅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能力大于人的劳
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仅是人的活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劳动力占人的活动能力的比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例的变化,劳动力占活动能力的比例越小的
社会,说明该社会的进步程度越高。人的活动能力包括劳动能力、鉴赏能力、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厚黑能力和破坏能力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讲以上这些是想说明,人的活动能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运用也要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它们虽属于活动的范围,但却属于非劳动,并不是一切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都是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与非劳动的划分的标准在于活动的结果。</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出一种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且不管这种需要
是:"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47页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即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那种把使用价值仅仅的理解成可见的物质的使用价
值的观点,既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非劳动活动的结果是消费社会财富或满足活动者自己的某种需要,他不向社会提供任何使用价值,有些活动甚至是有害于社会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什么是生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生产与劳动不同,生产的一般定义是:生产是劳动过程和其社会形式的统一,生产是劳动创造产品的过程,亦称生产过程。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则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此读者应注意区分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区别,而且这一区别对我们后边的分析又是极为重要的。劳动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则是创造产品的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正象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同一样的,使用价值与产品也是不一样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使用价值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使用价值体
现了劳动的目的性、具体性和个性等等,使用价值与劳动的社会性无关。产品则是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社会性的统一的产物。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社会性*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注:"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第15页
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只有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使用价值才具有社会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产品与商品一样,也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质的东西,,一是产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二是产品的社会属性,至于产品的社会属性与商品的社会属性的区别,后面我们要做详细的分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过程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在生
产过程中体现为两大要素即: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这个生产劳动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从表面现象看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与生产的二要素是同一个东西,实际却
不然,生产的二要素已具有社会的属性,而劳动的三要素却都不具有社会属性,仅是劳动的自然属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任何一种生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产过程,这种历史上不同的生产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的二因素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的不同的结合方式。</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社会的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为什么会发展运动,其原因就在于生产
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合方式,是因为生产资料的性能和生产劳动的不断的进步,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的这种因素进步水平
就是生产力,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之间的关系既生产的自然关系。生产一方面要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还要联系为一种社会
关系,生产水平的底下决定人要结成一定的团体,才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形成,人们采用了一种用物的交换来保
持人的社会联系的方式,但这不是人类生产的永恒方式,而是人类还没有最终的脱离动物界的原因,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动物的生存原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
争还还没有被最终的消灭,总归:"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人们这种社会结合方式,被马克思称之
为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保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会起阻碍作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生产与劳动区别</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既然生产劳动是用生产限定劳动概念,从定义本身可以说明,劳动的概念大于生产的概念,也可以说有些劳动是不属于生产范畴的。劳动可以分为一般劳动和生产劳
动,生产劳动是一般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以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是存在的。生产与劳动的关系大体上可以用下面几点表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1 ,劳动既然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共性,生产必然包括劳动,但劳动未必也是生产,否则劳动也就不能成其为共性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2 ,劳动虽然不是生产的全部内容,(生产还包括生产资料),但毕竟是"生产的灵魂",是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3
,从生产过程看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也是不一致,生产时间比劳动时间长。这点林业最为明显,种树的时间仅是树木生长的一小段儿时间,而整个树木生长的时间就
是树木的生产时间,而种树的时间则属于劳动时间。马克思说:"劳动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资本处于全部生产过程的
时间,并不是也必然是劳动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第266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4
,生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劳动则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劳动与人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概念:"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
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资本
论》第一卷 第204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7页人民出版社 单行本
1974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5
,劳动不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只有与物质资源结合,才能构成财富的源泉。但生产是财富的源泉,因为生产本身既表示生产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又表现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统一:"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社会里和通过社会
,'‘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7、9页人民出版社 单行本 1974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因为生产中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它具有社会的性质,所以生产是财富的源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以上对生产和劳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特别是着重的分析了生产与劳动的区别。讲以上这些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澄清生产劳动问题上的混乱观点,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清楚什么是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区别</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前苏联的经济学很不重视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划分,往往将二者视为
等同的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时这个问题最为突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劳动过程时曾给生产劳动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马克思本是
从产品的角度下的生产劳动的定义,但是,目前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把这个定义理解成马克思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如果马克思真的从使用价值的
角度为生产劳动下过定义的话,那么,马克思就明显的违背了,生产劳动问题与使用价值无关的说法,马克思也就反了明显的逻辑错误,我想马克思作为创立唯物辩
证法的思想大师决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如果存在这种错误的话,也只能是人们误解上的错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曾多次地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原则。在此我们就引用其中一条,以说明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生产劳动是劳动的这样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本身同劳动的劳动的
一定内容,同劳动的特殊有用性或劳动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绝对没有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 第105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在这里马克思为了强调生产劳动与使用价值无关,使用了绝对一词,什么叫绝对无关?</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说马克思曾经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过定义,这纯粹是误解,是强加给马克思的,是后人为马克思制造了一个逻辑矛盾。</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前面的论述里,我们知道产品与使用价值的区别反映了劳动过程
与生产过程的区别,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使用价值,而生产过程的结果则是产品。劳动过程或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的一个方面,既劳动的自然属性。生产过程则
全面体现了人类的劳动,因为生产过程即是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的统一,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过程即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人类劳动
的社会属性,生产过程的结果:产品,也必然会体现人类劳动的这两个方面。理解使用价值与产品的区别并不困难,困难在于理解使用价值和产品所包含的内容,使
用价值进包含劳动的自然属性,而产品即包含劳动的自然属性,也包含劳动的社会属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说商品包含劳动的二重属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马克思
对商品的二重性进行过详细的分析。但说产品的二重性,人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商品的二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产品的自然属性也是使用价值,可社会属性又是什么呢?全部的困难可能就在这里。</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实际上产品的二重属性也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人们比较熟悉
马克思说的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一劳动二重性的说法。可人们忽视了马克思抛开生产的商品属性时,关于具体劳动仅是劳动
在质上起作用,抽象劳动仅是劳动在量上起作用,这一劳动二重性的说法。实际上质量互变的分析,也是辩证法即《资本论》的基本分析方法。</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59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劳动的二重性也可以概括为:劳动的质和劳动的量这样的两重属性。劳动的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即使用价值,劳动的量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几价值。</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为什么劳动量能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因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决定劳动量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却不能用劳动的自然时间来确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规定,所以劳动量的规定性本身就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如果我们有了劳动质和劳动量,这样的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再理解产品的二重性就比较容易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产品的二重性就是产品
的使用价值和劳动量。商品生产只不过是产品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形式,无论从资格还是从时间上说,产品生产都要超过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决不是人类生产的永恒形
式。人们不能从小麦的味道中尝出小麦是那种社会形态生产的,但人们可以从劳动量的确定的不同方法中,区别出不同的社会形态来。</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
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23页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现在我们还可以加上一条:作为劳动过程和劳动量形成的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产品生产的过程。为了更加容易看清,我们将上述三个生产过程例
表如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三种生产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劳动质     劳动量</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商品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产品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劳动量形成过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劳动过程或使用价值都
是一样的(劳动过程的概念本身并不反映劳动的效率或水平,而反映效率或水平的是生产力,或劳动过程发展的程度,劳动过程实质的概念即不同的劳动过程生产不
同的使用价值,至于生产的效率应归入生产力的分析。),都不反映该生产的社会性质,而劳动量的规定却充分的反映了该种生产的社会性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读者稍微仔细一点儿的话就会发现,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为生产劳动下定义,不是直接从劳动过程本身,而是拐了个弯,转而从结果,从从产品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定义?为什么要费事转这个弯?人们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一想。</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下面我们就看一看马克思所说的结果、产品是什么意思。</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首先说从产品下定义与从劳动过程下定义的不同之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表现在有用产品中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这一点,就已
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这个产品同时等于一定量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I 第166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为他在分析劳动过程时为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的脚注。从产品下定义与从使用价值下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使用价值仅包含
劳动的自然属性;而产品既包含了劳动的自然属性,也包含了劳动的社会属性,"产品同时等于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的说法就是在强调劳动量规定的社会属性,也就
是强调生产劳动的规定与使用价值无关这一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原则。</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直接从劳动过程为生产劳动下定义的话,确实也就意味着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了定义,因为劳动过程的结果就是使用价值,这样马克思必然要犯逻辑错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产品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正如经济学家所言是马克思为生产劳动下的一般定义。任何事情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理论分析更不能例外,其次从结果下定义与从劳动过程下定义的不同之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结果为生产劳动下定义与从产品的角度为为生产劳动下定义是一
样的。生产过程的结果可以是一般的产品;也可以是商品;还可以是商品资本。其差别是由该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如果说;"产品不过是劳动、生产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第93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是就一般的劳动、一般的生产而言。商品则是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的总结。商品资本就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的总结。劳动过程的结果既使用价值,
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使用价值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劳动过程是不会有独立的结果的,能够产生具有总结意义的结果只能是生产过程。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的说过"
结果"就是产品这样的话,可马克思在说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时,间接表明了这种意思。</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不是单纯的产品(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而是具有一定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 第430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从结果为生产劳动下定义,决不会是从使用价值为生产劳动下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上面,我们从产品、从结果这样两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在劳动过程的分析中为生产劳动下定义的真实含义。对于那些坚持马克思是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一般定义的人来说,是不是应该认真的考虑一下上述的意见。</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三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到底是什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实际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划分劳动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虽然对这一划分劳动的方法的科学因素和庸俗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仅是因为古典经济学破产以后的庸俗经济学家们,极力
攻击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马克思的大量分析都是针对这些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一划分劳动的方法,总的来说是一种资产阶
级的方法。可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误认为马克思也继承了斯密这种划分劳动的方法,这是非常错误的。马克思实际上是扬弃了亚当斯密的这种划分劳动的
方法。马克思即跳出了这种划分劳动的方法,同时还建立了另外一种划分劳动的标准,而且这种方法即有它独特划分劳动的标准,也有了严格的科学的范围。</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亚当.斯密是最早从理论上详细的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
斯密以前的重商主义者,仅是划分了商业与制造业的区别,而且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国际贸易才是财富的源泉。重农主义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想划分生产劳动于非生产劳
动,因为只有重农主义者才从生产领域来考查财富的生产问题,但重农学派又错误地把农业当成了唯一的生产部门,甚至把资本主义的标志工业都当成了非生产劳动
来处理。斯密是第一个试图从理论上来划分什么是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的?但斯密的理论是矛盾的,在他的理论里即有科学的因素,也有庸俗的成分,斯密
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一样,存有双重的标准。其科学的划分标准是他把与资本交换还是与还是与收入交换作为划分标准;其庸
俗的地方在于他把加入、不加入物质产品作为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而且无论斯密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标准,都遭到了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家的攻击。</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斯密把是否存在价值增殖作为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
这就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当然它本能地要受到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庸俗经济学家们的反对;斯密把劳动是否加入物质产品作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的错
误漏洞是明显的,也给了那些不学无术的庸俗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反斯密的借口。马克思对斯密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和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问题扯到一起的
错误,也是反对的。马克思曾借阿?布郎基之口讽刺斯密说:"斯密把财富的范围仅仅限于固定在物质实体中的那些价值,这样就把无限多的非物质价值,文明国家
的精神资本之女,全部从生产的帐本中勾销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 第 107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近几十年来,由于核算国民经济的需要,在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国家里,又展开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就争论的问题看决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庸俗经济学家的争论范围,如果就争论的水平看反到退步了,因为今天的
争论除了受庸俗经济学的影响外,经济学家们还受到了斯大林专制主义的束缚,争论起来除了庸俗经济学家们的意见,还要加上了斯大林主义的教条。使争论显得更
乏味。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把近几十年来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论点全都收集起来,决不会超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第一分册批驳的那些庸俗经
济学家的陈词滥调的范围。</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为什么会是这样呢?</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其原因在于,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抛开马克思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和
正确的结论,延续庸俗经济学家的思路,继承了庸俗经济学家的衣钵,从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生产的还是服务的;经济领域的还是政治领域的等等;划分什么是生
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围绕老的、庸俗经济学家们说不清老路,展开了新的一轮争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扬弃了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正确地指出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争论的实质是劳动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就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非生产劳动就是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是:劳动具有还是不具有资本主义劳动的性质,或能不能带来价值增殖。不能带来价值增殖的物质的劳动可以是非生产的,如请到家里来得裁缝的劳动虽是物质的可也是非生产的;请到资本家办的学堂里的教师的劳动虽是精神却是生产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经济学家们企图按生产的部门和行业,按产品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句话按劳动的具体形式和产品的使用价值来划分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只能是非生产的浪费笔墨,是什么理论也生产不出来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在评价琼斯的理论时曾明确地说出了什么是生产劳动和非生
产劳动:"琼斯正确地把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还原为他们的本质,还原为资本主义劳动和非资本主义劳动(下划线是引者加的),因为他正确地运用了斯密
关于有资本支付的劳动者和由收入支付劳动者的区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III 第476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经济学家们由于受庸俗经济学的误导和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又重新把资本主义劳动与非资本主义劳动的问题,变成了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问题。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真理,为什么要开倒车呢!</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四  马克思的补充定义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第二章 对马克思的误解</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的理论存有大量的误解,根本
原因就在于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马克思主义都是经斯大林改造过的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存有很大的差别。令人遗憾的
是,许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至今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经过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伟人的点拨,理论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毛泽东说真懂马克思主义的不多。邓小平说前苏联人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生产劳动理论上产生的对马克思的误解最为典型,。当然在生产
劳动问题上的误解是很多的,在这里我们仅是分析三种明显的误解,在分析中我主要是引用了孙冶方、于光远和刘国光三为经济学大师在生产劳动理论问题上的误
解。我认为一个民族的理论大师的水平是该民族理论发展水平的的标志,如果我对三为大师观点的分析能够成立的话,其它的认识也就会迎刃而解了。</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个误解:马克思在三卷《资本论》里很少分析生产劳动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是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划分劳动方法扬弃了,并将其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劳动和非资本主义劳动的提法。实际上斯密说的生产劳动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劳动;斯密说的非生产劳动也就是马克思说的非资本主义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资本主义劳动   = 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非资本主义劳动 = 非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有了上述的明确表述以后,如果再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提法,明
显的是同义反复。资本主义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资本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论:资本的实质"不在于劳动一般地代表着这种一般劳动的一定
量,而在于劳动代表着一个比劳动价格即劳动能力的价值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量大的抽象劳动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I
第431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这也就是在正式出版的三卷《资本论》里,马克思"不再强调"生产劳动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论证资本主义的劳动就是论证生产劳动。</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此于光远存有一个明显的误解。于光远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劳
动理论是他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的的大量论述,就他的主旨来看可以说都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后来在马克思逝世前发表
的著作中,包括《资本论》第一卷没有突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问题,可以理解为在《资本论》中既然已经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系统地讲清楚了,关于生产劳
动理论就不用占很大的篇幅(重点是引者加的)。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仍然概括地介绍了他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观点。"《经济研究》1983年第7
期第28页《资本论》中"不用占很大的篇幅"来论述生产劳动问题,这可以说是对《资本论》整体上的误解。我们可以把资本还原于价值,又可将价值还原于劳
动,资本是能够增殖的物化劳动,资本是一定社会形式的劳动,《资本论》就是论资本主义劳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就是资本主义劳动,《资本论》整部著
作都是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劳动。怎么能说《资本论》占了很少的篇幅论述资本主义劳动呢?显然于光远没有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就资本主义劳
动的理论。</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从后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于光远在我们们国内是比较早地从理
论上认识到了马克思划分生产劳动的标准,不在于劳动的具体形式而在于劳动的社会性质,为中国在改革中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作出了贡献,但在实际问的分析
中,作为生产劳动宽派论的代表人物,仍然没能最终地摆脱从劳动的具体形态上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庸俗观念。于光远批评窄派的孙冶方将生产劳动与物质
劳动等同起来的意见是十分正确的,但于光远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都作为生产劳动的意见,仍然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于光远与孙
冶方相比,只不过是扩大了具体劳动的范围,分析的立脚点仍然是具体劳动或劳动的自然属性,只不过是打破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全部具体劳动就是宽派
扩大具体劳动范围的极限。在这里无论具体劳动的百分比是多少,甚至百分之百都是错误的,正所谓五十步笑百步。而且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里持有于光远这种
生产劳动观点的人,可能比持有孙冶方窄派观点人更多。</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关于生产劳动中派的观点本文不做分析。因为宽、窄两派的意见都是错的,折中势必是错上加错,即在两个负数之间取任何值都是负的,根本不用分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二个误解:关于生产劳动定义问题</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在生产劳动定义问题上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误解,一是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和特殊定义的误解;二是关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补充定义的误解。首先看一看什么是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是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劳动过程时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事则表现为生产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05页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
马克思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是指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既: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与资本交换的劳动或能带来价值增殖的劳动。马克思在许多不
同的地方谈到过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理论界也不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和误解。分歧和误解都是发生在对一般定义和将一般定义与特殊定义联系起来时侯。</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对一般定义的误解我仅举两个明显的例子。</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刘国光同志在《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里说:
"一般定义的生产劳动概念着眼于人同自然的关系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生产劳动;而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劳动,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查的生产劳动,因此两
种定义的生产劳动概念范畴又不尽相同。"[《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1年
第184期经济科学出版社]另一是蔡继明在《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一文里说:"作为生产劳动的一般它是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
值的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特殊,它是指生产商品或生产价值的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个别,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人民日报
1995年7月5日]</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刘国光和蔡继明对生产劳动一般定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马克思生产劳动一般的定义是从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的角度下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一,马克思如果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定义的话,明显的违背了马克思自己的生产劳动与劳动的自然属性绝对没有任何关系的原则,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但这一逻辑错误是后人犯的并且强加给马克思的。</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二,刘国光和蔡继明都没能分清使用价值与产品的不同。都把马克思从产品下的生产劳动一般定义误解为从使用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的定义。</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第三,都没有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哲学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
般是事物的共性,特殊是事物的个性,共性要通过个性而存在并且存在于个性之中。请问,生产劳动一般这个劳动的自然属性或共性,怎么能够存在于生产劳动特殊
这个劳动的社会属性或个性之中呢?一般是自然属性,特殊是社会属性,并将二者拼凑在一起,这就明显的违背了矛盾的同一律。</font></p>
<p><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ze="3">实际上马克思生产劳动一般的定义也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下的,只
不过人们没有理解出来罢了。马克思说:"产品不过是劳动、生产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第93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劳动、生产、产品、生产方式等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都属于矛盾共性、同一性、统一性的概念;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生产力等都属于矛盾一个方面
的概念</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18:03:2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18 18:51:00
这个文章不错,很有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18 18:54:00

[转帖]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是长期争论不休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趋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使得自身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由“非物质生产部门”构成的第三产业日趋增大,第三产业的劳动也日益渗透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当中去。据统计,1996年世界第三产业占GDP的平均比重已达60.7%,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也达到了70%以上。在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增加到2000年的33.2%。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怎样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国内学者和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研究;第二部分阐述了马克思在1861-1870年所发表的著作和手稿中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分析;第三部分在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分析了上述学者的研究并谈谈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观点。 一 、国内外学者对生产劳动的研究 1、国内学者对生产劳动的研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产品的概念和生产领域的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必须随着经济发展的实践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外延,关键是在扩大生产劳动外延的范围问题上存在着激烈地争论,即对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 一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作为划分标准,如钱伯海认为除了企业生产人员的直接劳动外,包括科研、教育、文化事业部门、国家管理部门以及先前企业等提供的劳动,合称社会劳动都创造价值。二是以市场交换作为划分标准,如李江帆认为三大产业的所有劳动,只要它们能创造出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就创造价值,具体而言,不仅包括工农业、商业、饮食、裁缝、修理、运输、通讯等行业创造价值,而且科、教、文、卫、体都创造价值。三是以商品生产作为划分标准。如程恩富主张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但他不赞成把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扩展到纯粹买卖、纯粹中介的经济领域和党政军与公检法等非经济活动领域。四是以劳动性质作为划分标准,如苏星认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不是按部门区分,而是按劳动性质来区分,应求助与劳动价值一元论,而不能靠多元论来解决;吴易风提出对此问题既不应作全称肯定判断,也不应作全称否定判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是以满足人类需要作为划分的标准,如白暴力指出生产劳动具有人类需要性、物质性(客观存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所以凡是能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产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但是由生产的社会形式引起和为满足少数人需要的劳动都不是生产劳动。 2、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劳动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于国家支出的迅速增长、商业和分配领域工人的巨大增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也发生了从解释资本主义剩余价值问题转向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的使用问题的转化,因此分析垄断资本的积累和增长以及剩余的浪费成为中心问题 。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目的的变化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采取了新的标准。 曼德尔认为,从生产新价值的角度与从社会一般利益的角度区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种概念是不同的:从生产新价值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从社会一般利益看不一定是有益的活动甚至有害;从社会一般利益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从生产新价值看不一定创造了新价值。从生产新价值的角度来看,凡创造、改变或保存使用价值的劳动,或成为实现使用价值而在技术上不可或缺的劳动也就是使其交换价值得以增加的都是生产劳动。 他还对“第三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同生产商品没有联系的创造性职业如科学研究、艺术、医药卫生、教育、体育以及一切与闲暇和假期有关的“非生产性”活动,才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联系,其他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吉尔曼(Gillman)、莫瑞斯(Morris)和布莱克(Blake)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对斯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种标准做出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在斯密时代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劳动,即必需品(或工资品)和生产资料都是物质商品,而奢侈品则是仆役和医生、教师以及艺术家等提供的服务,因而斯密的第二种区分标准(即物质规定性标准)实际上不是指商品的物质性,而是指物质商品有通过将自己转移到别的商品中而保持自身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进入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能力,而奢侈品不能保持自身的价值,因而并不进入资本再生产的循环 ;必要性的检验标准不是产品的社会有用性而是资本消费和积累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的发展,劳动力的价值或实际工资的内容包括了新的商品和服务如国家提供的医疗、保健和教育等等。因此布莱克认为生产劳动是指其产品能作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重新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包括那些并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活动如由国家提供的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在科学和研究部门进行的劳动 ,并认为他的标准是对马克思标准的替代。但与布莱克不同的是,吉尔曼和莫瑞斯认为生产劳动是指在第一部类(工资品)和第二部类(生产资料)中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并认为他们的标准是对马克思标准的补充 。斯威齐认为国家支出在数额和种类上的巨大扩张使其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需对其加以分析。国家的资本支出通常期望获得足够的剩余价值以抵付政府债务的现行利息率,尽管在动机方面与私人资本有些差别,但应将其视为资本,其活动具有生产性;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原来视为生产过程一部分的运输、仓储、商品递送等活动的扩张大大超过竞争条件下社会必要的界限,其超过部分不具有生产性; 在他与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和巴兰的《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他们提出区分的标准是在一种比较合理的经济秩序下所必要的活动才是生产劳动,其中包含那些同剩余交换的职业如教师、科学家、医生、艺术家等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和关系下产生而在合理社会秩序下不存在的需求所导致的劳动。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生产劳动的研究来看,都已经脱离了按物质生产过程作为标准来划分劳动的生产性,都试图结合经济实践和研究目的的变化提出自己的标准来分析新的问题,问题在于马克思当年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分析是从什么意义上来进行的呢?这些学者是否沿着还是背离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劳动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现实呢?对上述学者观点的分析归根结底,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及其方法。 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尽管由于其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关系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具有充分的意义。因此生产劳动这个经济范畴同样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经济范畴,它不外是对劳动能力在特定的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整个关系或方式的简称,为了表现“那种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本身的基础的劳动的形式规定性” ,必须区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和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 1、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 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来看,通过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或有用劳动……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这种必要条件不仅对商品生产而且对资本主义生产都是适用的,“为了把自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虽然使用价值或财物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并且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但这并不改变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 从单纯劳动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的,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是“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开始出现了分离,从总体劳动过程来看,在没有其他劳动者的协作下,单个劳动者生产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已越来越不可能,因此“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对于作为总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对于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看,就不在适用了”。 但是作为总体来看的总体工人的生产劳动仍然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认为,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劳动是能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 最初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即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仅仅是第二种定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用来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是有用劳动,必须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只有表现为商品也就是表现为使用价值的劳动,才是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但是不是劳动的这种具体性质,不是劳动的使用价值本身……构成劳动对资本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劳动对资本的使用价值,是由这种劳动作为创造交换价值的因素的性质决定的,……在于劳动代表着一个比劳动价格即劳动能力的价值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量大的抽象劳动量。” 生产劳动是和资本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那么非生产劳动就是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那就是不同资本交换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当然也包括同那些靠资本家的利润存在的不同项目,如利息和地租交换的劳动)”。 马克思强调指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即特殊的使用价值)本身毫无关系,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是把客观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把客观劳动条件的所有者转化为资本家的劳动,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生产出来的劳动;是表现劳动能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关系和方式的一个范畴, 是资本主义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关键在于用来交换的劳动是否改变了交换双方现有的经济关系。 在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许多工人共同生产同一个商品,工人的劳动同生产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自然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或那些工人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因为他们集体生产一个使用价值,并且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同资本交换的雇佣劳动者。“但是,所有这些劳动者的总体进行生产的结果……表现为商品或一个物质产品……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是在这个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 但是如何确定劳动同生产对象直接的关系或总体劳动者的范围呢?马克思指出“自然,所有以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工人到(有别于资本家的)经理、工程师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 作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的运输业,由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物品的消费中实现,物品的消费使物品的位置变化成为必要,因此使运输业的追加生产过程成为必要。商品的位置改变使其使用价值发生了变化,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这种变化所需要的劳动量,尽管具体劳动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但这个劳动已经实现在这个物质产品的交换价值中。“在这里,生产劳动对资本家的关系,也就是说,雇佣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同其他物质生产领域是完全一样的。” 在《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中,马克思对流通领域和监督劳动进行了分析。“商品经营资本——撇开各种可能与此有关的职能,如保管、运送、运输、分类、散装等,只说它的真正的为卖而买的职能。” 商人资本就只是在流通领域从事买卖行为的职能资本。“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因而也不生产任何使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发生了形式变化。……这种形态变化本身同价值创造或价值变化毫无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资本开始独立化为雇佣雇佣工人的商业资本,也不会改变这里的分析。尽管受雇于流通领域内的工人和生产领域内的工人都受资本的剥削,但是他们不是生产劳动者。因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看的生产劳动从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缩小为和生产资本相交换的劳动;非生产劳动从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扩大到包括和流通领域的资本相交换的劳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认为区分流通领域中生产过程继续的标准是:劳动是一般生产所必须的活动还是由于商品生产形式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形式所特有的活动。如果是前者,其劳动是生产劳动,如果是后者,则是非生产劳动。 运用同样的原则,马克思对监督劳动和政府的活动进行了分析,对于监督劳动,“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意志上……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 对于政府的活动,“一部分管理劳动只是由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敌对性,由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引起的,它完全和流通过程引起的9/10的‘劳动’一样,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 3、其他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 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支配地位,但是还没有使社会中的一切生产方式从属于它。如不雇佣工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马克思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商品生产者,他们的劳动并不适用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因此农民和手工业者既不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也不属于非生产劳动者的范畴,他们是自己的生产不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生产者。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农民与手工业者尽管不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在概念上却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这类劳动也被大众视为生产劳动的根本原因。 从马克思对一般劳动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的分析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劳动是指和生产资本相交换并能生产剩余价值的有用劳动(有用劳动指生产使用价值),包括从物质生产总过程来看的所有雇佣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指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即使这种劳动能生产使用价值,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外进行而是非生产的,另一方面是虽然在资本从属范围内,但由于被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等非生产职能上而是非生产的。下面我们用表一来表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 必须再次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等不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劳动不属于马克思分析的范围。

表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不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生产劳动(包括工业、农业、流通和服务业等资本主义生产范围内的劳动) 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国家公务员、政府雇员如教师、医生等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之外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纯粹流通领域如销售、广告工人、不必要的监督人员等资本主义生产范围内劳动) 三、区分生产劳动的经济学意义和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问题 1、马克思区分生产劳动的经济学意义 马克思从简单劳动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分析表明,对于所讨论的劳动过程的性质及其对人或对整个社会的有用性马克思并没有做出判断 ,而只是分析了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实质上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演进。从资本主义的观点来看,劳动的社会形式从独立的劳动的形式和非生产劳动变为资本的生产性劳动,就是从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变为受资本雇佣的劳动者,从简单商品生产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 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为了表明社会形式怎样支配和改变实际事物和过程,资本家为了价值增殖用货币交换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独立的劳动形式和非生产劳动转化成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的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各种劳动形式都表现为资本的发展形式,“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这个发展的条件就表现为资本的行为”。 资本的生产性和先进性在于它以更加有利于生产的方式实行强迫进行超过直接需要的劳动,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于它不断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而剩余价值和生产劳动相交换是这种转换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差别对积累是重要的” 。 在古典经济学者和马克思从事著述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扩展到社会的一切部门,绝大部分劳动(按照是否和资本相交换并生产剩余价值的标准)主要存在于资本的活动范围之外,对资本增殖都不直接发生作用,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浪费的,因而古典学者如亚当·斯密主张把它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马克思的分析表明,从物质生产过程来看,进入资本积累过程并为这一过程所必需的劳动并不都是生产劳动,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价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为了实现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要求商品变为货币形式,因此用于销售来实现商品价值的商业劳动以及为占用在生产中的部分剩余价值的信贷、投机资本所雇佣的劳动,尽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必需的,但其本身却是非生产性的。商业和金融领域雇佣工人的劳动没有创造价值的效果并非由于其劳动的确定形式,而是由于其功能只是有助于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有助于互相竞争的资本争夺价值,有助于投机、信贷等形式的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除了不能实现价值增殖以外,在一切方面和生产劳动都是相同的,因此在观念上对从事这些行业的资本家来说,都是生产劳动。但是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来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还是必要的 。 2、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生产劳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深化和扩展,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电子信息机器逐步代替人操作的机器,生产社会化程度加深引起劳动过程协作和分工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直接生产的产品和工序的分工、为生产服务的职能分工、体力和脑力分工扩展到企业外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出现了进一步的分离,总体劳动过程相应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劳动者向非物质生产领域和新兴产业转移的两种趋势,大部分服务性劳动也由原来的个体劳动方式转变为社会劳动方式,由个人经营转变为资本主义经营,即从非生产劳动转变为生产劳动,各种劳动形式包括家务劳动在内的服务劳动都已经处在资本的支配之下,资本和劳动交换的范围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极大的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商品价值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比创造新价值更为迫切的问题,导致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急剧膨胀,专用于信贷、投机等方面的资本也显著增多,在流通领域从事实现和在各资本之间分配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越来越多。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进行了新的调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庞大的国家支出也吸收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正是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曼德尔的划分标准继承了马克思分析的传统,他对第三产业的分析对我们如何看待第三产业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性。斯威齐、巴兰、布莱克、吉尔曼和莫瑞斯等人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着眼于他们设定的研究目的:资本主义剩余的分配和积累,显然已经背离了马克思把生产劳动和剩余价值结合分析的方法,但是斯威齐和巴兰对国家资本支出和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却是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的,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尽管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对于考察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考察资本主义积累还是适用的,只不过必须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扩大总体雇佣劳动者的范围,将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性支出雇佣的劳动包含进去,但纯粹由于商品生产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所产生的如商业金融部门、国家的非资本性支出和生产过程中超过社会生产必要限度的活动仍然属于非生产劳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问题 就我国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在探索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中,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理性设计中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而是反映了随市场在社会中的扩展以及生产分工、经济社会化的过程。从第三产业部门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如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科研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地质勘察业和水利管理业都是为物质生产服务的,实质上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延伸,其出现是由于物质生产过程内分工的发展,使得完成这些功能的生产环节分化成独立的职业以致企业;同时由于市场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生产和消费机构的职能,出现的为生活服务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服务业也是为提高物质部门和上述为生产服务的部门的效率的,显然不再是古典学者和马克思那个时代仅仅是为某些特定阶层服务的奢侈性享受。一些新的服务如建筑师、工程师、律师、医生和会计审计师等独立的自由职业者,本身也是过去物质生产部门的一部分独立化的产物,我国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本身就预示着我国物质生产的发展。 国内学者正是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以上变化来讨论上述问题的,显然所有的标准都将生产劳动的区分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分割开来。按照第一、二种标准,实际上几乎不存在或很少存在非生产劳动了,从而没有必要划分劳动的生产性了;就第三种标准来说,商品生产并不意味着价值增殖,生产商品的劳动并不都具有生产性,另外纳入劳动力商品生产再生产的劳动易为“各种冒充生产劳动的谬论敞开大门” ;第四种标准实际上没有具体阐明什么是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但指出了分析劳动生产性的正确方向;第五种标准以社会需要性来划分,社会需要性实际上可以任意解释,因而实际上没有划分。 生产劳动的划分是服从于各自的研究目的的,古典学者区分目的是探讨国家致富的原因;马克思区分的目的是分析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如何生产剩余价值的和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由此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区分目的是为了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剩余的分配和积累。由此可见我国对生产劳动的区分也必须确立自己的研究目的:即研究劳动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下的作用,研究劳动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配置对资本积累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能力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关系和方式的简称。 从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以及市场化过程还处于发展中,一些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还不完全按照商品生产来组织等现实来看,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上来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没有什么意义。因而对生产劳动的定义必须结合不同所有制情况来分析,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生产方式中来看,生产劳动是指通过市场与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社会剩余的劳动;就私有制生产方式来说,生产劳动是指与私有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这两类生产劳动的区别在于通过市场与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的交换的劳动使交换双方改变的经济关系之间的差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来看,这两类生产劳动在全社会总劳动能力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不同比例表明我国生产剩余的生产潜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潜在剩余与实现为货币的剩余价值量之间的矛盾程度。当然生产劳动的划分是与劳动的具体特性和特定的劳动产品没有什么关系的,对劳动能力的区分也不包括那些非商品化的劳动和不从属于社会化生产的生产方式下的商品化劳动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18:56: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18 18:56:00
发来这里的一个原因就是请您看看,看你的发言感觉很有相通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4 21:33:00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12:29:35
很有启发的文章哈!尤其是肖的那篇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生产劳动理论,值得一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