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801 0
2006-12-10

把“供需意愿曲线”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成果”的一种工具还是专门从“福利”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
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成果”的工具来讲,经济学的书上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真的是从关心“福利”来讲的话就不太清晰了。
我想以“消费者意愿”和“需求曲线”为对象来阐述一下我对“福利”的理解:。
1,与书上的定义一样,消费者意愿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源于该物品能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的程度。
2,评价的标准有很多,在市场经济中,正好采用了“价格”即“愿意支付的钱”来作为这个衡量标准。所以其图形看起来形如“需求曲线”。(当然也能采用其他标准,比如“该商品能让我感到开心的天数等)
3,但“评价”并不等于“购买力”,比如书上说JOHN对猫王专辑的评价是30美元,但是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有30美元,只能说明如果他有钱,他会花30美元去买,这张专辑在他看来值30美元。(这种评价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经常发生)
4,市场经济中的“需求曲线”其实是对“消费者意愿”和“购买力”进行综合后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从需求意愿上的“福利”。
5,福利经济学家或政府需要对两者做出一定的规范和协调。
(1)经济学家或政府应该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去评价该商品对个人带来的意愿上的“福利”
因为人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带着夸张与自私。例如:边防部队每年有1个休假的名额,一个从未离过家的新兵认为参军半年没回过家心里特别的难受,因此对回家的评价特别高。而一个三年没回过家的老兵却没那么难过,因此对回家的评价低于新兵。但是,是否我们就说应该让新兵回家呢?这就要部队首长以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来判断了。
(2)经济学家或政府应该对“规范化”后的“意愿评价”与“支付力”作一种协调。
在市场经济中,“高意愿”不一定就代表了“高支付力”,比如这时部队首长判断,让老兵回家应该会给他带来更多的福利,但是却发现老兵没有足够的路费,但是新兵却比较富裕,那么,这时候是否就让新兵回去而不让老兵回去了,这就需要作出一种权衡了,也许会根据部队的经济情况支助老兵回家,也许会把回家的通行证给老兵,他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卖给新兵等。
6,我的主要观点是将人们的评价同他的支付力分开了。
7,实际应用,“春运”的车票应该怎样定价?
我们知道等待购票的人有

A:对回家评价高,且有支付能力的人
B:对回家评价高,但无支付能力的人
C:对回家评价低,但有支付能力的人
D:对回家评价低,且无支付能力的人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政府或者福利经济学家,他应该让A买到票,而在B与C中作出权衡,至于D,可以暂时不管,当然,从长远来看,政府最该做的就是增加和平衡运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