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631 19
2005-02-23
<P ><B>五、           </B><B>对边际效用的批判<p></p></B></P>
<P ><FONT size=3> <p></p></FONT></P>
<P ><FONT size=3>边际效用的定义是指<B><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U></B>,这个也是无可厚非的技术性概念,错就错在由此导出的递减规律及其应用。<p></p></FONT></P>
<P ><FONT size=3> <p></p></FONT></P>
<P ><FONT size=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定义是指<B><U>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边际效用)是递减的</U></B>。这也是一个定做的规律,是通过简单的归纳论证后得出来的,归纳中明显漏掉不利事实。该规律在于解释商品的价格与其生产率成反比这一现象,但是这个规律是经不起检测的,例如<SUP>①</SUP>【①见思闻:<a href="http://www.qglt.com/wsrmlt/wyzs/2003/01/13/011310.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qglt.com/wsrmlt/wyzs/2003/01/13/011310.html</A>】,某人因细菌感染,患某种疾病,经医生诊断,需要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三天。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的变化。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显然,这里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边际效用也最大,因为只有完成这第三针,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则前面两针很可能无效,甚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闻思先生讲的这种事在实际中普遍存在,如有些演员在戏拍了一半时便要求加钱,不加钱走人,呵呵,看你老板认为效用是递增还是递减?本文主要还是检查边际效用递减中的逻辑问题:<p></p></FONT></P>
<P ><FONT size=3> <p></p></FONT></P>
<P ><FONT size=3>(一)心理感觉不可度量。你感觉值,别人感觉不值,那么谁说了算?这是哲学和科学中坚决排斥不可测度主观的理由。本人还没见过那种主观评价可以测度。<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size=3>(二)“<B>一定时间内</B>”含糊不清,它应指消费的时间。这种含糊不清造成效用论将效用的时间延续性忽略了,即忽略了消费是一个过程。考虑效用的时间延续性后,吃饭只是消费的开始,真正的消费过程是饭进入肚子里后。将吃饭喝水当成对饭和水整个消费过程,这是明显的混乱。进入肚子后的饭,第一口与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FONT>口便混为一体,于是效用常恒。像鞋、衣服、电视机这些商品,其消费过程明显,此时不得不考虑效用的时间延续性,于是没法依定义说明它们的效用递减。</FONT></P>
<P ><FONT size=3>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三)“<B><U>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U></B>”含糊不清,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有两种表示,一是指一定时间内的消费总量不变,即存量不变;二是指一定时间内每时每刻的消费量不变,即流量不变,那么“<B><U>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U></B>”究竟是指那个不变?例如,人对饭味的感觉与菜有关,这样如果菜的总量不变,但是吃最后几口饭时才吃菜,则最后几口饭更香。也许用“其它消费品的结构和总量不变”来定义内涵更好。</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四)“<B><U>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U></B>”太窄,将递减区约束在一次消费事件(或消费单位)内,这便要求消费品连续可分,且每份消费品的客观效用相同。显然对于鞋、电视机等不可分商品,用边际效用递减完全不能描述。若是在几次连续的消费事件中,商品的效用则是常恒的,而非什么递减,例如昨天吃的饭和今天吃的饭就是效用常恒。也正是由于“<B><U>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U></B>”太窄,所以效用递减论在事例分析中,绝大多数是讲一次消费事件中的递减,而非几次消费事件中的递减。例如讲一口一口喝水,最后一口水的效用最小;一口一口吃饭,最后一口饭的效用最小。这是明显的逻辑混乱。一口水、一口饭可不是消费单位,更不是价格中的常用单位。这里的问题是:</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A、消费品是先买后消费,不管第一口饭与第n口饭的关系怎样,都没法对饭的价格产生影响。</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B、价格变化是指几次消费(或卖买)事件间的变化,而非一次消费(或卖买)事件中各消费部分的变化。这就是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描述的对象与价格寄宿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不管一顿饭中各口饭的效用是递增、常恒还是递减,都对价格没有影响。事实也是这样,没人觉得水贵时的水止渴些,也没人觉得水便宜时的水不止渴一些。</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C、即使是在一次消费事中,递增和常恒似乎比递减多,如电的效用就是常恒,如剪头中最后那一剪的效用最大,如煮饭中最后时段的煮的效用最大。</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为什么在各消费事件内部的效用变化也不一致呢?这是由各消费事件的内部结构决定的,结构不同变化不同。吃饭喝水是累加事件,所以具有递减性,但是用电、剪头和煮饭是结构事件,所以具有常恒或递增性。这是因为,在累加关系中事件整体的总效用确实是由事件的每一部分的分效用累加的,此时总效用与分效用的性质完全一样,只是量不一样;而在结构关系中则是结构决定事件的性质,此时最后一步不完成整个事件便没有效用,四个碳原子与钻石分子就是这种关系。不用多说,内部是结构关系的商品占社会商品的大多数。实际中的多数消费品内部既有累加关系也有结构关系,边际论在此时往往只谈其累加的一面而不谈其结构的一面,这不是科学态度。如在四个鸡蛋做的蛋糕中,边际论便只谈其累加的一面,而不谈其结构。其实,人们做蛋糕时是四个鸡蛋一起加入面中的,人们吃蛋糕时是四个鸡蛋一起吃的,这是结构关系的决定。这就是说四个鸡蛋的效用是常恒的。</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五)如果消费品不可分(且不谈连续可分),即不像水和煮饭那样还能再分割,则得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分析方法全然无效,如鞋、汽车。自然边际论对此也绝口不提,去说第二个0.1双鞋与第一个0.1双鞋的效用小,而是直接将从一口一口喝水中得出的递减性来个乾坤大挪移,说鞋增加了,效用递减。如有不服,他们便叫你去穿两双鞋试试看----实际是叫你同时穿两双鞋试试看。呵呵,还是让递减论者自己同时穿两双鞋吧、自己同时坐两辆车吧、自己同时睡两张床吧!对这些商品,人们一次只能消费一件或一个最小单位!</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可以说,用边际效用递减说明的价格运动的,没有一例不是乾坤大挪移的结果。他们取定律中的“递减”义来说事,而将定律得以成立的条件及其它内涵则丢给上帝。对此边际论者往往强调理论用于实际时存在条件逐步放宽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边际论中是将递减定律描述的对象更换了!递减定律描述的对象是一次消费事件内各消费部分间的关系,而现在将这个对象更换成了各次消费事件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条件放宽。对付这种诡辩的最佳办法是,请他们先证明他们要说明的对象的效用确实递减了。譬如现在的电脑比过去的便宜,便请他们证明现在电脑的效用没过去大。在这里,忽视现在的电脑与过去的电脑间的差异才叫条件放宽。</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p></p></FONT></FONT></P>
<P ><FONT size=3>其实效用论中还有一个前提,即消费饱和度。消费饱和度是说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对任一消费品的消费量都有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商品人们不能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就是描述消费饱度之内的消费行为,但是消费饱和度不仅是一个纯技术性概念,而且它本身就有递减的内涵,那么消费饱和度下导出递减规律是否恰当?我看有点多余。显然,鞋、电视机、床等的消费饱和度就是一个,如何描述其效用是递增还是递减?当然也得承认随条件逐步放宽,边际效用递减还是能近似说明一些价格现象,但仅是近似说明。这如同“地方说”能近似说明地面是平面的一样,这不代表地面真的是平面。“地方说”中假设了地球无边无际,地面是平面的结论己包涵在假设之中,这同消费饱和度中包涵递减性有着惊人的相似。理论中多一个假设便多一个忽略和缺陷,地面是平面就是对地面的曲面性的忽略。显然将所有“地面是平面”加起来,地面便是球面。毫无疑问,一旦撤除“一定时间”、“其它不变”这些限定,效用论便无从建立,那么我们能否在撤除这些限定后还能建立起一个理论,以描述n个“一定时间”及n个“其它不变”加起来后的价格呢?似乎我的理论做倒了这一点。<p></p></FONT></P>
<P ><FONT size=3> <p></p></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23 11:09:00

赞成!边际效用只能部分成立。

我认为用其来说明奢侈品比较好,所以边际效用理论是富人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12:25:00

分析的挺有道理的。标题应当为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批判。

通常教科书讲到这个规律的时候,常用的例子的确就是喝水,吃包子等等。对于初次接触这个规律的人来说还蛮有理的。但这个规律经不起深究。我觉得让主流教科书否定这个规律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应当象需求规律那样归纳一些规律本身说明不了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悖论”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17:19:00

如果消费品不可分(且不谈连续可分),即不像水和煮饭那样还能再分割,则得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分析方法全然无效。

但我真正关心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描述的对象与价格寄宿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意味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没有成立的可能性,起码是在效用论试图说明的范围内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3 17:20: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19:49:00

我看的微观教科书上讲这个内容的时候,就专门解释了这样一个例子.

说做一个好吃的蛋糕需要三个鸡蛋,多了少了都不好吃,那么前两个蛋和第三个该怎么比呢?

我解释不好,但那本书里确实是解释到我信服了的.而文中的例子似乎并不比蛋糕更高明.

另,对于心理感觉不可度量的问题,楼主批判的似乎是基数效用而不是序数效用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20:43:00
序数效用能解释精确到分的商品价格?边际效用太神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