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就是关于交换的理论,或者说,交换现象是经济学的主要学术对象。要证明这一论点十分简单。
首先,没有交换现象的人类活动不能称其为“经济”活动,比如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活动,就只能称为生产劳动而不能说是经济活动;比如在深山中的一户人家,实行家庭共产主义,只能说这是自给自足的集体生产,而不能说是经济行为。
其次,反过来,只要有交换行为都可以称为经济活动。如果鲁滨逊把自己在岛上生产的东西拿到岛外和人交换或为了将来拿到岛外交换,则称其行为是经济行为就恰如其分;同样,如果山里人家把鸡鸭拿到山外换取生活物品,我们也可以说他们进行了经济活动。
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大概是全球化思潮了。如果有哪一个国家闭关锁国,拒绝和他国进行商品交换,则被视为有违潮流的落后封建国家,而开放市场则被公认为是发展经济的举措。换句话说,大家通常认为限制交换就是限制发展经济,而鼓励交换就是鼓励经济发展。
第一点说明交换是“经济”可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没有交换就不成其为经济;第二点则说明交换是“经济”的充分条件,只要有交换现象,就可以谓之经济。综而言之,交换现象存在是“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
大概不会有人否认,经济学&商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何谓商品?用于交换之物是也。因此,商业,就是“交换业”。不交换,就无所谓商品,也就无所谓商品经济,整个经济体系都不复存在了。
一个人构不成市场,而两个人就有交换的可能存在。故而交换的最基本形态就是2+2: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商品的私有权。因此说,2+2式的交换是最基本的交换模式,是市场的细胞。
这个以交换作为经济基本现象的“经济”概念是否过于狭隘?但是我认为,有时,定义的宽泛在适应性增强的同时会模糊现象的本质,因此,狭义的定义也有其优点。
这一解释和我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的解释颇有相同之处。但是《终结》进一步分列了“如何满足需求”的具体方式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1698,把“交换”看作是满足需求的众多方式之一,而且基于开头诉述的原因只把这种方式称为“经济”现象。
刘峰的观点看起来似乎更宽泛一些,但是,却没有有效地区别生产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和经济学的差异,因为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也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也没有注意并区别人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方式差异,因为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如何生存”的问题,但是我们从来不会考虑动物的经济学或者什么微生物的经济学等等这些问题。这种模糊可能是导致经济学霸权无边界延伸但却失去了方向的根源之一。
所以我们可以说,经济学的核心学术对象就是交换现象,不研究交换经济学就是无的放矢。

阅读链接:
刘峰:“经济”一词的含义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1422;
“经济学就是关于交换的理论,或者说,交换现象是经济学的主要学术对象。”
张
“首先,没有交换现象的人类活动不能称其为“经济”活动,比如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活动,就只能称为生产劳动而不能说是经济活动;比如在深山中的一户人家,实行家庭共产主义,只能说这是自给自足的集体生产,而不能说是经济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5:33:38编辑过]
“社会科学”这个词,应该是人类社会科学的简称,而不包含动物社会。
生物学家也在研究生物界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行为规律,如果把交换抹煞其所有制前提扩展到动物界,那么经济学和生物学的界线就被模糊了,是生物学家越界?还是经济学家越界?显然是后者自我定位不当。
商品,包含以下几类:货物、劳务、知识产权。思想情感有时也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比如陪人聊天等等。
“比如在深山中的一户人家,实行家庭共产主义,只能说这是自给自足的集体生产,而不能说是经济行为。”那么,您说的经济行为,是看作这家人整个组织的经济行为呢,还是指这个共产主义家庭中个人的经济行为?
上面我已说过:在即使是没有人参与互相联系的自然界其它事物之间也存在这种交换现象,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称之为:“自组织”的现象,更何况有人的参与!在我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认为:价值关系是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交换、转化、优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主观的关系,也可以是客观的关系。说它主观是因为自我的参与使它主观化,说它客观是因为没有自我的参与时它照样存在于现实之中!其实这就是“天人合一”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9:51:54编辑过]
在我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认为:价值关系是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交换、转化、优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主观的关系,也可以是客观的关系。
价值关系是指人——物关系,这在哲学上已成定论。没有客观的价值关系存在。
“社会科学”这个词,应该是人类社会科学的简称,而不包含动物社会。
生物学家也在研究生物界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行为规律,如果把交换抹煞其所有制前提扩展到动物界,那么经济学和生物学的界线就被模糊了,是生物学家越界?还是经济学家越界?显然是后者自我定位不当。
我们不能只站在人类社会系统的立场,当然也不是只站在其它动物的立场,而是要从整个地球生态平衡来看世界,尤其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地球生态危机,因此,必须我们以后的价值观要有生态价值观,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优化,从而回馈给我们人类价值,不然,滥用自然其价值将会是负的,每年的自然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就是证明!可见,自然的运动本身也是适合经济法则的,只不过他是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地球系统经济法则!
价值关系是指人——物关系,这在哲学上已成定论。没有客观的价值关系存在。
这是人本哲学的定论,我的哲学观则把其包含其中,是指人——人、人——物、物——物。要知道世界不因我们某一个人的不存在而消失,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您。主观的价值只能是具体的个人价值,但这与客观的价值是不矛盾的!
我们不能只站在人类社会系统的立场,当然也不是只站在其它动物的立场,而是要从整个地球生态平衡来看世界,尤其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地球生态危机,因此,必须我们以后的价值观要有生态价值观,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优化,从而回馈给我们人类价值,不然,滥用自然其价值将会是负的,每年的自然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就是证明!可见,自然的运动本身也是适合经济法则的,只不过他是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地球系统经济法则!
生态本来就是平衡的。
如果把人也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本来无所谓平衡不平衡问题。
所谓不平衡,就是从人类自身的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所谓“生态危机”也是对人类来说的。
自然运动的经济法则是一个陈词滥调,是万物有灵和万物劳动论的一种翻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9:53:05编辑过]
这是人本哲学的定论,我的哲学观则把其包含其中,是指人——人、人——物、物——物。要知道世界不因我们某一个人的不存在而消失,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您。主观的价值只能是具体的个人价值,但这与客观的价值是不矛盾的!
你所说的前两种关系,可以归为价值世界关系,而物物关系是事实世界的范畴。哲学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前者是讨论世界是什么样子,后者是讨论这种样子对人有什么功用的。
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存在而存在,但是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某个人的存在与否而变化——价值是主观可变的。
这是人本哲学的定论,我的哲学观则把其包含其中,是指人——人、人——物、物——物。要知道世界不因我们某一个人的不存在而消失,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您。主观的价值只能是具体的个人价值,但这与客观的价值是不矛盾的!
我借用《水浒》上“智劫生辰纲”这个事来说明吧:
前面有片林子。
这是事实。无论是杨志还是杨志手下的挑夫还是吴用七人都承认这个事实,因此,前面有片林子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存在。
但是,在这片林子的价值上,大家看法是不同的。对于挑夫来说,那是一个歇脚纳凉的好地方;对于吴用等人来说,那是一个机会;而对于杨志来说,那是一个暗藏杀机充满危险的地方。也就是说,林子的“价值”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是“主观”的。
价值,就是有用性,有一个对谁有什么用的问题。同一件客观事件,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20:29:43编辑过]
生态本来就是平衡的。
如果把人也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本来无所谓平衡不平衡问题。
所谓不平衡,就是从人类自身的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所谓“生态危机”也是对人类来说的。
自然运动的经济法则是一个陈词滥调,是万物有灵和万物劳动论的一种翻版。
如说生态本来就是平衡的,那么我们何必改善环境呢?还不如让人类在恶劣的环境面前自生自灭!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智慧不就是想通过它使自身与环境更和谐相处及整体优化?事实上人类也的确比以前越来越进化、优化了。当然我说的平衡也是这种进化、优化的平衡!
另,万物有灵和万物劳动论的“有灵”与“劳动”看要如何理解了。
你所说的前两种关系,可以归为价值世界关系,而物物关系是事实世界的范畴。哲学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前者是讨论世界是什么样子,后者是讨论这种样子对人有什么功用的。
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存在而存在,但是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某个人的存在与否而变化——价值是主观可变的。
呵呵!看来你还是未跳出那种观念:人与物绝对区分起来。
如说生态本来就是平衡的,那么我们何必改善环境呢?还不如让人类在恶劣的环境面前自生自灭!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智慧不就是想通过它使自身与环境更和谐相处及整体优化?事实上人类也的确比以前越来越进化、优化了。当然我说的平衡也是这种进化、优化的平衡!
另,万物有灵和万物劳动论的“有灵”与“劳动”看要如何理解了。
所谓改善,就是对人类自身而言的。对人类有利,谓之“善”,不利,则为“恶化”,完全在于人类的认识水平。
寒冷,对人类来说是“恶劣”的环境,但是,为了能看到北极熊,人们还建造“恶劣环境”给北极熊生活。
所谓进化、优化,都是人的自我价值判断,自然界是自然状态,无所谓优化劣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21:03:43编辑过]
呵呵!看来你还是未跳出那种观念:人与物绝对区分起来。
恰恰相反。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当某个人消亡的时候,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不可能部分变化了我们说整体还是老样子。
所谓改善,就是对人类自身而言的。对人类有利,谓之“善”,不利,则为“恶化”,完全在于人类的认识水平。
寒冷,对人类来说是“恶劣”的环境,但是,为了能看到北极熊,人们还建造“恶劣环境”给北极熊生活。
所谓进化、优化,都是人的自我价值判断,自然界是自然状态,无所谓优化劣化。
所谓进化、优化,都是人的自我价值判断,那么你又如何去判断别人内心的价值,知道它人、它物的偏好呢?
恰恰相反。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当某个人消亡的时候,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不可能部分变化了我们说整体还是老样子。
只有这句话我最认同!因为你终于承认世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了!不过,这跟你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好像不大相符吧?
所谓进化、优化,都是人的自我价值判断,那么你又如何去判断别人内心的价值,知道它人、它物的偏好呢?
用我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去判断。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不同,是为“因人而异”的主观性。
只有这句话我最认同!因为你终于承认世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了!不过,这跟你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好像不大相符吧?
什么叫做“终于承认”?我一直都是这样说的。这和价值是主观的有何矛盾?
再说一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你难道是要用统一性来否定“主观”的存在吗?请你告诉我:价值不是主观的,什么是主观的?
价值,就是有用性,有一个对谁有什么用的问题。同一件客观事件,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用。
作点补充:这个“有用性”是某一个人或物对另一个人或物的有用性,有其相对性与联系性,比如两个系统A和B,以A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A对B的输出“功用”用A→B表示,从输入的效用角度:A对于B的付出“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A←B表示;以B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B对A的付出“功用”用B→A表示,从输入的效用角度:B对于A的付出“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B←A表示。可见价值是系统A和B互相联系的状态。当这种联系是为了包括:自身在内与目标系统一起的整体系统的优化——即对外:耗费成本一定时,功用最大化;功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对内:耗费成本一定时,效用最大化;效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可见,这就是我们控制系统目的——“熵减”或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23:01:02编辑过]
用我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去判断。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不同,是为“因人而异”的主观性。
物品、别人对你的功用——即你的效用你可以自己认识判断(当然,如只是心理判断也可能存在着偏差,不过,暂且认为你的认识判断都是理性的、结果是最优的),那么,别人的呢?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用说的,但关健我要明白的是,你是如何去了解这种差异的量或别人的价值标准及效用量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22:46:06编辑过]
作点补充:这个“有用性”是某一个人或物对另一个人或物的有用性,有其相对性与联系性,比如两个系统A和B,以A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A对B的输出“功用”用A→B表示,从输入的效用角度:A对于B的付出“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A←B表示;以B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B对A的付出“功用”用B→A表示,从输入的效用角度:B对于A的付出“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B←A表示。可见价值是系统A和B互相联系的状态。当这种联系是为了包括:自身在内与目标系统一起的整体系统的优化——即对外:耗费成本一定时,功用最大化;功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对内:耗费成本一定时,效用最大化;效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可见,这就是我们控制系统目的——“熵减”或优化。
不明白你说什么。什么叫做“输出的功用”?价值判断需要什么“输出”?
甲和乙面对事物A,甲的价值判断为V甲,乙的价值判断为V乙。输出什么?
当这种联系是为了包括:自身在内与目标系统一起的整体系统的优化——即对外:耗费成本一定时,功用最大化;功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对内:耗费成本一定时,效用最大化;效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可见,这就是我们控制系统目的——“熵减”或优化。
有没有“优化”,在于什么人来看。发达国家说狩猎破坏生态平衡,是坏事;但是,对于土著人来说,那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是好事。
所谓世界趋向熵增或者熵减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自然界(包含人类)的任何变化都是“自然”的,无所谓熵增还是熵减。
作点补充:这个“有用性”是某一个人或物对另一个人或物的有用性,有其相对性与联系性,比如两个系统A和B,以A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A对B的输出“功用”用A→B表示,从输入的效用角度:A对于B的付出“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A←B表示;以B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B对A的付出“功用”用B→A表示,从输入的效用角度:B对于A的付出“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B←A表示。可见价值是系统A和B互相联系的状态。当这种联系是为了包括:自身在内与目标系统一起的整体系统的优化——即对外:耗费成本一定时,功用最大化;功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对内:耗费成本一定时,效用最大化;效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可见,这就是我们控制系统目的——“熵减”或优化。
这不是对我观点的补充,完全是误解我的价值理论。
试图把价值判断的“功用”理解为物理学意义上的“功”的做法早已不是什么新观念。是错误的客观价值论的一种。
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价值”概念存在。
有没有“优化”,在于什么人来看。发达国家说狩猎破坏生态平衡,是坏事;但是,对于土著人来说,那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是好事。
所谓世界趋向熵增或者熵减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自然界(包含人类)的任何变化都是“自然”的,无所谓熵增还是熵减。
“趋向熵增或者熵减的说法”是对于控制系统而言,“自然界(包含人类)的任何变化都是‘自然’的,无所谓熵增还是熵减。”这是对于整体的质能守恒而言,两者并不矛盾。
“趋向熵增或者熵减的说法”是对于控制系统而言,“自然界(包含人类)的任何变化都是‘自然’的,无所谓熵增还是熵减。”这是对于整体的质能守恒而言,两者并不矛盾。
熵,是用来描述“秩序”的,而有序还是无序本身就包含了价值判断的因素在其中。
自然状态其实无所谓“秩序”,或者说,每一种状态都可以看作是自然的“秩序”。
关于“熵”的思想是认识论的一个误区。
你应该把你的思路系统整理起来,做到能够内部逻辑一致即自圆其说才行。不必急于表达。
不明白你说什么。什么叫做“输出的功用”?价值判断需要什么“输出”?
甲和乙面对事物A,甲的价值判断为V甲,乙的价值判断为V乙。输出什么?
那我就顺你的思路:比如3个系统甲、乙、事物A,以事物A为主体,从输出的功用角度:事物A对甲的“功用”表示为:“事物A→甲”;事物A对乙的“功用”表示为:“事物A→乙”。
同理,以系统甲、乙都为主体,对于甲来说是输入效用表示为:“甲←事物A”;对于乙来说是输入效用表示为:“乙←事物A”。
请问在这里,“事物A→甲”与“甲←事物A”;“事物A→乙”与乙←事物A有何不同?只不过换个立场而己!
当然我上面是综合的说法,这样对于那些只执一头看世界的人来说的确不易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15:43:05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