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1-12-18 09:40:56
要看什么情况了,当时建行快破产了啊,现在好了就是卖国了,只能说当时ZF的短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09:47:02
myth5141 发表于 2011-12-18 01:39
既然引入是错误的,为什么不承认呢?态度端正点行不?
噗,这位兄台在辩论时,首先给别人定性,这种方式要不得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09:47:43
qingcha0077 发表于 2011-12-18 08:03
明显是做空中国 操纵中国经济下滑 然后弥补美国经济
吧嗒,好明显啊,怎么就那么明显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09:48:43
myth5141 发表于 2011-12-18 08:36
这个模型,世界上根本就没有。
你去找找 有对国有垄断企业定价的模型没有?有对一方面是绝对市场利润,同 ...
噗,也就是你无证据证明你观点,别人又无证据反驳,怎么说就是你对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09:49:22
myth5141 发表于 2011-12-18 08:45
让白宫来统治中国得了呗,腐败分子一分钱都吃不了你的。
你这么信得过白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11:36
看看当时的不良资产情况,在想想今天如果一家同样情况的银行股票摆在你面前,你会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你相信他未来会更好吗?10年前,90%的中国人都不可能预知到今天的中国,想想当时多少人指责加入WTO。10年前,中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极其有限,所以老白姓不知道真相,也不知道中国的银行有多烂,所以才会认为是贱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13:47
市场经济之下,资本的贪婪行和逐利性使得人的行为以利益为主导。建行上市之时引入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求,而美国银行出售其股票也是在其自身利益的驱使之下。但建行在这几年的发展与竞争当中,也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在“取经”的路上有一些付出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建行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是否很好地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否能够避免类似”吃亏“的事件再次发生,是否也能够走出去成为别人的战略投资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17:36
     总结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及我国金融体系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可以看到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中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然而,对于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国内的专家学者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上市成功,国际化等都起到了积极明显的效果,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境外投资者并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否影响中国金融安全:比如说阿根廷,就是因为本国银行被国外资本控制的程度太高而导致金融危机。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过度引入境外战投的话将造成更加恐怖的灾难:“外国列强试图通过新式金融对旧式金融的侵蚀,进而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甚至描述出了未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线图。而截然相反,很多学者尤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银监会对外资银行参股国有银行一直持支持和鼓励态度,并一再强调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一个持续糟蹋公众储蓄、制造不良资产的落后银行体系,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国有银行竞争力,提高中国老百姓储蓄的运用效率才是最大的安全。我认为这就像经济全球化一般,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引入机制和撤出机制的安排,控制的好的话,他能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的效率,进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积极的效应,控制的不好的话,他也有可能威胁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能否真正学到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外资银行参股我国商业银行以后,由于利益攸关,外资银行会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尽管在原则上,理念上,或者操作上会和中方管理者发生分歧和争执,但客观上还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有银行的管理水平、金融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盈利和竞争能力。但一部分学者认为战略投资者持有我国商业银行股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包括当前各个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所设立的各个分支银行,终将与其参股的我国商业银行发生面对面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战略投资者不可能会无保留地或者采取完全合作的态度为持股不到25%的比率而去给未来的竞争对手提供最先进的核心管理经验和技术,也肯定不会尽力去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和效率。我认为能否真正学到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关键在于要引入真正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不是所谓的境外战略投机者。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是否被贱卖:在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定价问题是非常关键的。目前我国采取的定价方法一般是参照外国上市银行股票交易价格和同类并购市场的价格,以净资产倍数来进行横向比较,并作为借鉴与参考。从已完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参股股权定价来看,虽然都有一定的溢价水平,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售价远低于国际大型跨国银行平均为净资产溢价比。不仅如此,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我国银行的客户、网络、品牌和信用度价值,以及中国银行特许权本身的价值来看,我国银行向外资出售的股权远未体现其溢价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被“贱卖”的争议因此而起。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被“贱卖”的分析有一定道理,我国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优势是外资无法比拟的,并构成了外资与我国银行合作的最大动力。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外资所获得的银行股权并非全优资产,外资入股国有银行的比例限制无法保障外资的话语权,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被修缮过的财务报表持续性水平如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性与政治性背景对其未来的经营影响程度会有多大等因素都是制约定价的因素。
    但是定价受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国内商业银行是否为贱卖,如果仅仅凭定价来看待问题可能存在偏颇。一是价格能够说明的问题有限;二是不同的考核目标、不同的计算标准、不同的时间测点等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三是由于投资者入股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一年以上的战略锁定期,相对便宜的价格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补偿,如果从银行上市后的股价来比照战略投资者入股定价是否过低并不科学。我们要看到我国银行经过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是否让自己市场价值上升,如果我国银行通过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增加了市值、增强了竞争能力,那么我国银行与外国战略投资者的交易就是成功的。
  我认为建行引入国外投资者,关键是要引入战略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机者,而在引入机制和撤出机制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很好的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但是如果很多方面没有做好,譬如监管上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引入战投的时候,很多为了尽早的上市,存在筛选上的暗箱操作,而这也导致了后期,尤其是近两年,在禁售期完毕后,产生的坚持风暴。给予国外投资者合理的利益是必须的,但是事物总是辩证的,建行应不应该引入国外投资者,关键在于建行是否在引入过程中得到了最想得到的,譬如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或者市场等等,而价格方面应该严格监管,做到公平公正,不违反市场的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41:23
路过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42:59
金融股权“贱卖”或“贵卖”不是问题的本质
  德邦证券总裁 余云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70233.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48:21
建行是建立在中国制度及中国经济上的,美银购买建行股票,应当对照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不能随随便便撤出,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
如果今天的建行真的是挣了11万亿,美银得到上百亿美元的利润,也是应该,但是中国股市十年停滞不前,建银并没有表现出从0发展到11万亿的样子,否则股市也不是这样,建行还是建行,比以前是好了,没有好了这么多。
一句话,美银得到的好处,中国股民没有按比例得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48:36
关键一点是要履行入世协议,不这样做也不行:


《金融服务协议》简介  


   
    《金融服务协议》(Agreement on Financial Services)即《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五议定书),是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12月13日谈判达成的协议,于1999年3月1日生效。“第五议定书”本身很简短,仅规定了生效时间等程序性事项,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所附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关于金融服务的具体承诺减让表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第2条豁免清单。协议要求放宽或取消外资参与本地金融机构的股权限制,放宽对商业存在(分支机构、子公司、代理、代表处等形式)的限制,以及对扩展现有业务的限制。协议不仅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服务的主要领域,而且包括资产管理、金融信息提供等其它方面。承诺成员允许外国公司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受与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同时,成员ZF有采取审慎措施,保证金融体系完整和稳定的权利,如为保护投资者、储户、保险投保人而采取的措施。金融服务的范围包括:银行和其它金融服务,保险及其相关服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52:37
向国外出售建行股份是为了更好的获利,作为股东,其最大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出售建行股份对建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56:23
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利益交换形式,只是在这一交换过程中,中方交的学费过高。起初,建行要上市,给世人一个“高人一等”的感觉,为了构建一个更符合国际规范的公司治理模式,所以请进来所谓的战略投资者,进行适当改造也好,装点门面也好,都是为了传递一种信号,即建行是一个国际化的、具有现代治理机制的、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现代上市公司,鼓励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建行,与建行进行商业往来,从这种层面上来说,建行是赚了。但另一个层面来说,以美国银行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跨国公司(世界市场中的“权贵”代表)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的这种“信号传递心理”,顺意为之,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这种现象可能是现阶段发生中国企业身上的一种常见现象,一方面想利用人家的“权贵”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又付出太多,而这种付出又更多来自于因垄断而赚取广大老百姓的民脂,恰碰上当前这种分配改革的敏感期,大众能不敏感吗!所以说,建行这种行为也算是市场行为的一种特定表现,人们的反应无可厚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0:59:38
美国银行抛售建行股份的行为是利益最大化驱动的正常的市场行为。金融危机后,紧跟着欧债危机,美国银行业不景气,压力很大,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现在随着美国ZF政策的生效,美国的经济慢慢复苏,需要资金来支持国内的发展,而中国的经济下滑风险越来越大,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相比中国,会有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所以将资金从收益率低的地方撤出来,投入到收益率更高的地方就是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投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00:06
  伴随着金融业竞相引进战略合作者和上市,果然是业内薪酬大增。

  2007年初,有媒体在对2006年薪酬进行总结时,对金融业用了这样一个词,“拔得头筹”。并特别强调,“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行业薪酬相对其他行业高位运行的情况下,银行业相比证券、保险来说,又处于一个独领风骚的位置”、“金融保险企业的加入,(令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排行榜重新洗牌”。
  2005年年薪即达605万、被业界戏称为“天价洋管家”的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2006年年薪飙升到995万元,涨幅高达64.46%,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年薪达到446.18万,民生银行王世年薪为174.47万,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年薪125万,成为“国际企业”、“上市公司”的平安保险公司一鸣惊人,同属平安的马明哲以年薪1338万元、梁家驹以年薪1710万、理查•杰克森以年薪1228万元、张子欣以年薪1115万元,一举囊括2006年上市公司高管个人薪酬前四强。

  当年,平安保险高管年薪总额高达7464.85万元,中国银行紧随其后,达3211.33万元。薪酬最高的前十位上市公司,金融保险行业板块占了七席之多,深圳发展银行、平安保险、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均位列其中。

  2007年,金融高管继续涨水的年薪更成为各路新闻竞相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银行业年薪千万的有三人,深发展法兰克•纽曼年薪再跃至2285万,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年薪1748.62万,民生银行行长王浵世年薪1004.61万。

  年薪百万更多达百余人,其中,工商银行12人,中国银行12人,交通银行10人,华夏银行9人,人浦发银行10人,深发展7人,招商银行14人,民生银行10,人北京银行10人,兴业银行6人,中信银行13人,建设银行15人,南京银行2人,宁波银行9人,上市银行高管年薪超500万元的,也从2006年的1位增长到16位。

  上市银行高管总薪酬自然也让人目瞪口呆:民生银行8994.58万,招商银行5319万,中信银行4680万,深发展4667万,中国银行3704.7万,北京银行2538.52万,工商银行2259.7万,浦发银行2133万,交通银行2046.58万,华夏银行1754.52万,兴业银行1593.33万,宁波银行1394.09万,建设银行1237.6万,南京银行805.01万。

  至此,在损失了中国上万亿核心资产后,银行高管们的薪酬终于领先中国其他人民一大步,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03:22
2007年11月15日 02:15 新京报    虽然次级贷风波对美国银行业影响很大,但美国银行在中国的投资获利却足以弥补这一损失。昨日有媒体引述美国银行高管的话表示,美国银行从建设银行的投资中潜在获利约320亿美元,足以抵消其因美国次级贷造成的近40亿美元损失。

  从建行获利达次级贷损失8倍

  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普莱斯周二表示,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30亿美元成为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现在这些股权按市场价格计算已经上升到190亿美元,从账面价值来看,增加了160亿美元;另外按照当初的协议,美国银行还可以选择将在建行持有的8.5%的股权上升为19.9%,这个选择若兑现可折合约160亿美元。两者相加,美国银行在建设银行的潜在获利共约为320亿美元。

  这个数据与2年前的30亿美元相比,已足足超过10倍。这也足以弥补美国银行在次级贷中的损失。分析师表示,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给美国金融行业带来的损失已经超过400亿美元。美国银行在次按揭贷款市场的损失将近40亿美元。

  据普莱斯称,在债务抵押债券上,美国银行损失了30亿美元,另外得为受结构性投资损失影响的资本市场基金再投入3亿美元,还得为一种经常在并购中使用的夹层投资弥补3亿美元的损失。与在中国获利丰厚的投资相比,这些损失完全可以获得足够的补偿。普莱斯称,目前的损失完全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银行资产“贱卖争议”重燃

  美国银行持股中国建行获巨利在昨日引起很大关注。有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美国银行投资建行回报率如此之高,和当初建行资产“贱卖”有关。

  在2005年建行与美国银行达成合作协议之后,市场中曾一度出现对建行资产贱卖的质疑。美国银行的出价仅略高于建行净资产。之后,建行行长以及监管机构先后出面回应这一质疑。

  对于“贱卖”一说建行表示否定。建行认为,美洲银行购买建行股权分为几部分,首先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购买一部分,其次在港交所IPO时以2.35港元的上市价格购买5亿美元,其增持至19.9%的期权也是以IPO价格为基础加上逐年递增的利息平均来看,建行没有吃亏。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不同观点。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师陈功指出,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考虑,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太便宜了。德邦证券有限公司总裁余云辉认为,从主权国家的角度分析,由于投资资本金是美元或其他外币,不能用来放贷款,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这就相当于美元完成一次中国之旅之后回到了美国,同时带走了中国金融业的股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05:13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建设银行作为一家国有银行怎么能让外资占有股份呢?难道说建设银行的所有员工乃至全中国人民都要为美国银行打工吗?出售股份给外资本身就是逻辑悖论。因为建行不是一般的民营企业,它是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演变而来,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普通的老百姓乃至企业是根本不可能持有如此多的建行股票的,建行股票的交易完全脱离于正常的股票交易,换句话说中国老百姓在这场交易中实际上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当美国银行抛售股票后,又必须有中国方面来接,中国是不是冤大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08:20
这是一场符合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交易行为。所谓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也即决策主体的交易行为是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美方交易的决策主体、中方交易的决策主体都符合这个”经济人“假设,他们的决策都是理性的,都实现了各自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目标。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美国的法律体制和企业制度、社会体系等决定了美国银行这家企业是美方的交易决策主体,这个主体(美国银行)是“经济人”,从这种交易中实现了美国银行企业最大化目标,这是有目共睹的,有关报道中的成本收益核算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清楚。

其次,中方的体制和社会体系决定了个人(自然人)而非企业是建行股份交易的决策主体,这些个人是“经济人”,从这种交易中实现了个人收入的最大化。这是根据逻辑推理,只是根据市场经济交易行为中“经济人”假设得出的一个理论假说,相关报道没有给出数据材料。但是这个理论假说能够较好的解释中方在建行股份交易中的行为。

这是我对美国银行出售建行股份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希望有关牛人能够给我的第二条解释提供实证检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10:52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无可厚非。当初美国银行不惜代价买下建行股份,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虽然说建行有ZF作为后盾,但毕竟是一笔极大的投资支出,众所周知,美国银行当时分期购买下股份,中方也给出了极大的优惠,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对于美方,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风险,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鼓励了购买建行股份的决心,增强了购买的欲望。对于建行,当然是接受一些国外的先进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是代表中国的理念不先进,仅仅是不同理念的兼容并存,建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其海外竞争力以及知名度,所以当初的购买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案例。
对于现在美国银行出售建行的股份,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的驱动。美国银行声称是为了筹资,不管理由是真是假,总之,我们不可否认,在美国人眼中,在建行的投资方案已经取得了当初想要的成果,或许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没有掌握,所以没有做出反应。
或许,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是建设银行当初低价购买了美国银行的股份,国人会有何反应?我们或许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投资策略,我们对此的观点或许更多的是赞美性的,总之,或许,我们需要一些公正的立场,去权衡正确与否。而不仅仅是看到美国人赚到钱在这边抱怨什麽。
当然,不可否认,国内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布信息,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冲击以及挑战,只有这样,国内银行才能更加的充满活力,才能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建行还是其他的银行,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很好的投资方案,狠狠的赚一笔,张张国人志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15:20
建设银行的股份,似乎也不是全部在A股市场抛售的,就是一种市场行为,似乎谈不上圈走了谁的钱吧?当然辩论下是不是卖国的行为好处还是很多的,至少可以警示下大众,也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15:21
美银行低价接收建行股份,后获利了结。从纯粹的市场交易来说无可厚非。问题出在这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这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建行是中国国有资产,不能打着海外上市旗号而将大部分股权出售,这不能接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20:58
就美国方面的行为而言,基本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来分析;
考察中国方面的行为,是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要从管理和政治的视角来考察。
我国公权力部门的行为不一定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这是我们分析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24:03
晕,我发的帖子还需要审核,我的观点在我的博客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8a091d0100xta3.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37:10
分析这项交易的行为,需要结合当初的现实环境。建行发行之初,面临内部投资者物理购买或者不看好的市场行为,甚至很多内部人士都对这场国家主导的市场化改革心存持疑态度。国外的机构投资者能在当时买入建行的股份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的,市场的角度看,国外机构投资者购买建行股份出于市场逐利行为,面临着潜在的风险,我们不能因为获利者的国外投资者身份就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1:52:48
美国银行卖掉股票不是问题,问题是当时国内投资者为什么买不到廉价的股票,这个是问题的根本。监管者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很多人面临投资没有渠道,为什么渠道给了国外投资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2:04:03
美国金融机构买建行股票,这是纯粹商业行为——谋利!但其谋利手段却并非纯粹市场手段,政治手段用得很充分,江湖欺诈和合约陷阱设计也都把中国那帮砖家和官员们糊弄得云里雾里,那帮主管政客们也不知道在其中拿了多少好处,社会主义墙角就是被这帮贪婪的政客挖得几近塌陷。当初所谓引进美国战略投资者时,这些所谓战略投资者所雇用的(退休甚至在职的政客充当的)咨询顾问几乎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直接导致股价比市价低一半——股价上市发行价是市场决定的,而这些战略投资者购买价格却只有市价一半,难道这是市场手段吗?
再说现在建行高价回购,这就更离谱了!这回是建行出价高于市场价格,为什么这些所谓战略投资者不在股市上卖出呢?建行真要回购股票,为什么非要直接高价从这些战略投资者手里买呢?为什么不可以到股市上低价买进呢?也许有人会说,担心美国金融机构大量抛售股票导致股市恐慌啥的,但是建行同样可以在市场股价下拉时在市场上以下跌价格买进啊,同样可以通过干预来维持股价稳定啊,为什么不这样呢?

建行股票卖出和买进的价格悖论问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中国建行这帮政客是傻逼!要么这帮家伙是吃了别人的贿赂!除此之外不太可能再有其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2:10:16
我觉得关键还是我们金融业的承销能力不够,对于像国有四大行这样的巨无霸上市,需要华尔街同行的援助,当然这就给了他们很大的套利空间。
看过现在国内股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就会对国内的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定的不信任,正是他们的一些敷衍导致后来很多业绩并不理想的中小企业过会上市,成为股东套利的工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2:41:05
资本家无国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2:57:07
正常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