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42 5
2006-12-26

  【内容提要】如果社会就业状况良好的话,北师大校方和某些部门也就不需要炒作一个象吴莹莹这样的人了,即便炒作也不会引起这么广泛的共鸣。如果有什么东西需要指责的话,愈益不公平的财富占有,以及凭借“自由市场”之风蜂拥而入的国际资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对吴莹莹这样的个体则应该宽容一点,记住,她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受害者。

                  为吴莹莹辩护

郑现莉

  “吴莹莹事件”越来越成为了一场闹剧。

  2006年12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该校大四年仅21岁的学生吴莹莹被“国际著名跨国公司”TopCoder聘为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年薪50万,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副总裁。而且,她还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拥有计算机界著名的编程比赛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中国人,同时还是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时刻,她的这一“高大全”的形象迅速窜红,立时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俘虏了众多的网友fans。但是,仅仅过了三天,她就遭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首先,吴莹莹从来没有说明过她的100项发明都是些什么,3项专利中的两项属重复注册,另一项申报并未通过;她参加第2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总决赛银牌曾被追回。14日,北师大校方也公开承认,100项发明没有核实过;多个重量级的职位和活动有夸大的成分,比如她并不是著名学术机构ACM主席团的成员,而是ACM赛事组委会主席团的助理,而所谓的“著名跨国公”TopCoder在美国总部只有不到100名员工,在北京办事处更是只有吴莹莹一名员工。

  吴莹莹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孩,尽管不象宣传资料中那样,否则北师大校方和有关部门也不会拿她来炒作。吴莹莹的个人品质毫无疑问也有一些瑕疵,对于一些虚假宣传她采取了配合的态度,不过设身处地为她想的话,一个就要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巨大的荣誉和现实利益面前,想要把持得住也确非易事。就是校方和有关部门也是抱有一些美好愿望的,希望借助于这一明星改善一下大学生就业的环境。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炒作即使完全真实,最多也不过对北师大的毕业生有一些帮助,而对于全国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毫无意义,甚至还会加重他们的就业难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吴莹莹成了校方和某些部门的棋子,她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毕竟她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这一事件不给她的人生带来太多的阴影。

              事件背后的“就业狂想症”

  在这一事件的讨论中,如果我们只是得出吴莹莹抑或是北师大校方有意欺骗公众、道德品质有问题这样的结论,众多新闻报道的版面、广大网友的时间精力可就真的被浪费了。这一事件其实折射的是目前北师大乃至全国大多数院校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北师大是我中学时代非常向往的一所学校,很早就知道她有很悠久的历史,执师范类院校之牛耳。在我的家乡河南,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才有可能考得上。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一次会上就表示,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其中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如果说以前这种情况还局限于地方普通院校的话,现在竟然连象北师大这样的名牌高校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却是值得重视的。据《法制周报》记者了解到的消息,北师大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就是吴莹莹同宿舍的其他女生“全都没找到工作呢”。在这种情况下,校方和某些部门患上“就业狂想症”也就不能理解了,无怪乎北师大校方为什么会这么卖力的配合有关部门推出吴莹莹这个“就业明星”了,也不难理解她为什么会这么受到媒体和网友的追捧了。

  我们所讲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指的是找不到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所期望的工资收入相匹配的工作,随随便便找个吃饭的门路还是很容易的,再不济他们可以象农民工一样进工地嘛,毕竟农民工也没有在城市里饿死。但大学生显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就业观念”有问题,也不光是所学知识得不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上大学所进行的投资不能顺利回收,并进而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

  进工地打工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足够了,我儿时的一个玩伴只有小学程度,16岁到北京进工地,逐渐学会了水暖安装,现在每月能拿到1500元以上。从高中算起,到大学毕业需要7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他不上大学而选择打工的话,他可以为家庭带来近7万元的收入,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再来计算现实的投入,高中三年学费、书本费及个人生活支出共计按1万元计算,大学四年每年总支出按1万元计算的话,从上高中到大学毕业,支出不低于5万元。再加上机会成本,学生家庭为每个大学毕业生付出的代价超过10万元。对于大部分农民家庭来说,依据笔者多年的调查了解,四口之家全年总收入不超过1万5千元,扣除各种必要开支后,剩余不会超过一万元。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农民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家庭在10年内省吃俭用所结余的总和。

  再从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来考察,在毕业以后的10年内,特别是男生面临着找女朋友、结婚、买房、生孩子、送幼儿园、医疗、赡养父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供给品的价格在市场化改革中节节攀升。社会逼迫他们接受低工资、低福利,其实跟让他们断子绝孙差不多。试问,在北京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固定住所而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的?笔者的一个朋友,2000年北大哲学系博士毕业进入中央某机关,目前已经是副处级干部,但一方面属于清水衙门,另一方面为人正直除工资外没有别的收入,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去年才结婚,和爱人住在地下室里,至今34岁了还没有生孩子的计划。不难想象,象他这种处境的在北京还有多少。

  我们也可以想到,那些动不动就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专家学者们,内容是多么的空洞无物,我还是奉劝他们有本事的话还是先去转变“投资要回收、要有利润”的观念吧。凭什么“有钱人”投在其他行业的资本就能得到利润,而底层民众倾全家之力投资在教育上就不能呢,甚至连成本都不能收回来?

               警惕“素质差”的论调

  这种情况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还很低的今天出现是很不正常的。从1998年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19%,刚刚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而高等教育普及率(即在校大学生占19—22岁人口比例)只有大约10%,排在世界90位左右。由此可见,能够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我国人口中还是属于高素质人群的。如果真的存在“素质差”的问题的话,也是由于一方面高校的市场化改革,把学生当作赚钱机器,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紧张,学生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造成的。在这之前,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践证明他们是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的。

  但是,一些主流“专家学者”却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他们“素质差”,更需要警惕的是,某些部门企图通过炒作吴莹莹把她树立为一个典型,继而把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到大学生群体自身上。这种炒作只是为这些人增加了一个新的论据而已,“如果你们也象吴莹莹那么优秀的话,还会担心找不到工作吗?”但可惜,这样的论调并不能解释目前的就业危机。

  其实,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各个个体在适应工作的能力也即是“素质”上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只会影响到个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只可以解释哪些人可以就业,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的人不能就业。以2006年为例,“素质”高的毕业生自然可以找到工作,跻身当期就业的289万人行列中,而素质稍差一些的就不能当期就业。这只是表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只能提供289万个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岗位,而其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待业,要么被迫选择低收入的工作,尽管他们的“素质”比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高。这也就意味着他的个人能力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不仅对他个人是浪费,在教育上的“投资”不能正常回收和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而且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情况是不能用大学生群体“素质差”来解释的,这就象是一辆只能承载30人的汽车,却有50人来竞争,不管这50人的“素质”怎么提高,总会有20人不能挤上来。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只能解释谁能挤上这辆汽车,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总是有20人挤不上去。

               谁该承受指责?

  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分析仅仅局限在教育范围内是得不到答案的,而必须深入到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中,才能找到为什么只能提供289万个岗位,而不是413万个。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中,已经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存在的两大问题,正是这两大问题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就业越来越难。

  其一是我国目前严重贫富两极分化,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透露,中国0.4%的家庭占有了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的财富。在我国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政治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另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压榨造成的。

  其二是国际资本掌控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对外开放行业,压缩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市场空间和资源,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我国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无力进行技术研发,依附地位日益加强。

  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必须从解决这两个问题着手,一方面节制权力、资本,减少社会财富的不正当分配,保护底层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则必须加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自己掌握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限制国际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惟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社会财富留在国内,改善底层民生,扩大国内市场,增加就业。

  如果社会就业状况良好的话,北师大校方和某些部门也就不需要炒作一个象吴莹莹这样的人了,即便炒作也不会引起这么广泛的共鸣。因此,如果有什么东西需要指责的话,愈益不公平的财富占有,以及凭借“自由市场”之风蜂拥而入的国际资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对吴莹莹这样的个体则应该宽容一点,记住,她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受害者。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版权声明:本人的所有文字在不删节的情况下可以在任何媒体上传播、使用,商业机构使用请与本人联系。在删节情况下使用,必须得到作者同意,否则本人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

郑现莉的博客地址:http://vip.bokee.com/name/zhengxianli

http://blog.sina.com.cn/u/1245670405

zhengxianli@tsinghua.org.c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27 04:10:00

直接把矛头指向国际资本. 这个说法原本就够好笑的.

巴西,委内瑞拉,甚至印泥,这些国家,都对国际资本限制不少啊, 还有墨西哥. 但是却根本不见这些国家的大学生又能够获得什么良好就业.相反陷入一次一次经济危机.

另外一个,说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影响就业, 这个真的不知道怎么说的过去.

难道国际资本收购了中国一些开放行业的企业.例如说花旗银行收购了广东省发展银行. 就会少请点人吗, 收购了,或者进入了这些行业,必然需要经营,运作,或者扩大经营,甚至为了加强竞争了,采取更高的工资去请人,引进人才,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 就算不增加员工数目,也应该和原本的员工数目相接近. 连这样的基本常识都没有.

另外一个,一个国家在处于资本累积阶段的时候,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是必然的事情, 你去看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财富都集中在哪几大家族和企业里面,还有60年代的日本,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 只有这样才可以累积到足够的财富进行企业扩张.

至于

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我国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无力进行技术研发,依附地位日益加强。

这个我更加不想说你了.你自己到中国那些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里面看看,在对比一下那些加工企业. 你就清楚这基本上没有多少加工企业会去转型到研发企业的.这个世界上都是一样.原本加工行业的利润就没有办法去支撑研发开支,要转型的话,基本上只能够依靠外部资金的投入,而不是从加工过程中累积资金,但是作为投资者,或者贷款,这个风险程度实在高的有点过分了,只有傻子才会去投资到里面去,另外一个,加工行业原本就依附性很强,不说有所改变的.连这点经营的常识都没有.

另外一个,你把单纯的大学生和就业归咎到研发上面,但是真正有资格从事研究开发的毕业生,又占中国大学生比例的多少呢, 就是说那些读工程,理学,医学的学生,或者数学,顶多把金融工程的算进去.我想应该不到40%.而那些读外语,会计,法律之类的学生是去搞研究,搞开发的吗? 又是一个没有常识的问题.

真正造成中国研究方面出现问题的,应该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根本不能够保护他们的研究发展成果.另外一个就是大学的体系.基本上可以说,一项新技术的出现,起源是来自于大学里面的实验室,或者国家科学院的实验室.经费由国家和企业那里来,之后相关的技术开始成熟了,之后会在企业里面深化,改造. 最后是根据市场情况制应用到相关的产品上. 这个过程10年已经算是很多的拉.IT行业除外.另外一个就是研究成果怎么转向市场产品的体制,这方面中国确实很不好,学苏联给害的.

加大研究发展的投入,在最近4-5年,中国这方面的投入已经增加了很多,但是要出成果,最起码要在10年之后才出成果.

至于你说的素质,或者你正是这些素质差里面的一员,所以一直否认中国大学生素质问题吧.虽然我不否认中国现在的大学体系仍然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才,但是同样也培养出一大批废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7 05:24:00

吴莹莹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孩

LZ你这是什么逻辑,上来先说无疑,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水分?

不要把责任都推给社会媒体和学校了,都成年的人了,脑子长在自己脖子上,是非,真伪,结果还分不清。

如果社会就业状况良好的话,北师大校方和某些部门也就不需要炒作一个象吴莹莹这样的人了。

接着LZ的意思就是,社会就业状况好的话,毕业了大家都去做年薪几十万的总裁一级的人物了。

想要一个论点的对立面,也不是这么给的,你倒是可以去查查吴莹莹的家底再来说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7 11:46:00
winston1986:你提到的问题在本文中并没有展开论述,在《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中已经论述过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在本论坛中就可以找到,也可以到我的博客去看。你说的问题很多涉及微观,而我在文中谈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是不能混在一起谈的,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恐怕都不会这样的错误。另外,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多加强个人修养的培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7 14:43:00

吵什么啊,多给点有出处的数据论证,啥都好说

社会问题尖锐,肯定都是有渊源

再弱智的问一下,是否有点社会阅历的,有一定的真实地感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7 15:20:00

你说的问题很多涉及微观,而我在文中谈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是不能混在一起谈的,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恐怕都不会这样的错误。

我想问你的经济是怎么学的。 宏观层面的东西不能涉及到微观. 这个, 你强,我看了那么多投资报告,分析报告. 都必然会需要利用微观的现在,升华进行宏观分析.

你说科研, 但是你连一个科研体系, 技术应用体系是怎么搞的,你自己都没有弄清楚,这个已经是够可笑了.

真的不知道你经济是怎么样学的. 甚至很多的逻辑是都是错误的. 外资进入中国一些开放行业就会压缩就业~~~~ 这个什么理论啊. 难道外资进入了这些行业就不请人拉? 那我怎么进入这个行业,怎么营运, 花几百万,甚至上亿去收购你一些企业来干吗啊?

另外一个,你的假设,中国的毕业的大学生,素质都是高素质的,这个前提原本就是错误的.

另外一个搞研究,进入高端产业链方面, 难道所有毕业生都能够去搞这些研究啊? 这个又是一个错误. 这里面也是一个宏观问题的分析, 而不应该属于微观的.

至于树立这个典型,首先,我应该说,吴荧荧21岁了,是一个成年人,他应该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北师大的吹嘘,假如有不实情况,那她自己本身也应该澄清. 虽然我完全不否认她是个优秀的才女, 毕竟里面说的,就算有70%是真实的,都已经比我这个同样在读书的大学生,只能当个实习分析员本科生强多了. 但是这样的人,原本就是少数,只有羡慕的份.

虽然说,这些社会问题,我不能够说去加上一个权重去分析, 哪些因素应该要加权,但是你却把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完全除权了,这个已经是完全错误的分析方向.

至于人身攻击,我这里道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