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一片课程论文,我对土(农)地私有化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在这篇文章里我自认为对农地私有化的批判是论据充分,希望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讨论
浅析农地私有化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的农地私有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反对农地私有化的观点。本文首先列举了支持和反对农地私有化的观点,随后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通过利弊对比说明了农地私有化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农地私有化;规模经营;城市化;社会保障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年来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土地问题又是其中的重点,土地制度问题又是土地问题的核心,因此研究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它曾经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农业潜力,为我国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呈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问题有(一) 分散的土地经营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应用(二) 分散的土地经营使农民增收困难(三) 分散的土地经营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模糊性,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不拥有对承包土地的完整产权,产权残缺导致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蚀(五)农村土地产权残缺造成土地非农化控制效果欠佳。
二﹑综述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有三种改革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主张农地私有化。其主要观点是农地私有化可以有以下好处(一)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二)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充分保摩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实行土地私有化,使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从而就能保证农民的经营自主权.避免当地政府瞎指挥、强命令的经营方式。(三)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有效地抑制地方驶府和乡村“强势阶层”对农民土地的廉价掠夺。现阶段存在政府征地范围过宽,补偿过低的问题,征地问题引发的上访成文突出问题,并且其中集体不能很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反而成了利益追逐者(四)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人口,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实行土地私有化,农民将成为自由民,在向城市流动时,他可以卖掉或出租其土地,带着资本进城(因为可自由买卖的土地比不可自由买卖的土地市价要高得多).加速城市化进程。(五)实行土地私有化,有利于规模经营,实现产产业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家庭承包的局限性是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土地分为若干等,每等都在全村人之间平分,使得每块土地极小,因而不便机械化,更别谈规模经营了(六)实行农地私有化,可以提高农业信贷,改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实行土地私有化,农户可以用土地向银行作抵押贷款经营,克服信贷市场上信用危机,也可以使私人投资能力成倍增加,为农业的发展在资金需求上提供保障。(七)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增加地方收入,稳定地方财政。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后,土地市价上升,土地交易增加,地方政府可以征收土地税,增加财政收入。也使地方财政,地方基础设施(政府为地方土地流通创造便利条件),地价之间的反馈制度化,使地方政府官员的收人和积极性提高,效率上升。主张农地私有化的学者国内代表有秦晖﹑蔡继明,而国外华人学者也很多如杨小凯、文贯中、陈志武。但他们的角度有所不同,国内学者尤其是秦晖更侧重农民权利的维护。而国外学者更突出政府与市场效率的问题,在他们言论背后弥漫着对政府的极大不信任,他们尤其反对或反感他们所谓专制政府。他们已经找到了关于中国土地制度安排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真理,或他们自认为是在西方取到真经的人(贺雪峰)。
农地私有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反对声音非常大,代表学者有温铁军﹑贺雪峰﹑李昌平等人。他们的观点可归纳如下:(一)农地私有化将导致土地兼并造成两极分化(二)农地私有化将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威胁社会稳定(三)农地私有化将导致复杂的社会矛盾,私有化必然刺激对利益的争夺而目前具有巨大效力的政府调控将失去依据,有学者认为,如果私有化,中国农村将变为混乱不堪的角斗场(四)农地私有化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农地私有化将瓦解农村集体的作用,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将成为问题(五)农地私有化将威胁国家土地的使用和粮食安安。农地私有化后将大大提高征地成本,降低发展速度,并且使国家无法调控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六)认为私有化后资本会争夺农村土地,对农民反而不利。反对农地私有化的学者并不否认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但反对以私有化作为解决方式,大多主张完善集体所有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者在争论过程中感情色彩很强,例如称对方为资产阶级文士或拘泥意识形态。
三﹑分析
经过阅读文献和深入思考,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反对农地私有化。首先需要指明的笔者是认为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为农民利益考虑的立场来探讨问题,并不是一些人攻击对方时所说的资产阶级文士或拘泥意识形态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支持农地私有化的学者对私有化的后果考虑不够充分,过于理想化。笔者的观点是支持农地私有化提出的好处不一定能实现,而又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因此农地私有化对于解决中国农地制度问题不是一个好的方案。以下将对前面讲的支持农地私有化列举的好处逐一进行分析。
针对第一条“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笔者认为目前虽然是集体所有制,农民个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是这种使用权与所有权差别不是很大,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利—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中目前农民个体只是没有处置权,而且随着承包地关系“长久不变”,这种使用权相当稳定,很难想象“完全的”所有权还会给农民什么激励,目前支持农地私有化的也没有这方面的实际证据。此外,私有化后集体瓦解,水利公共物品的提供将如何解决呢?对于第二条“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充分保摩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在今天不是制约农民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相比,目前农民种地自主性有很大提高,并且私有化也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关于第三天“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有效地抑制地方驶府和乡村“强势阶层”对农民土地的廉价掠夺”,笔者认为是是支持农地私有化的理由中最根本的一个,也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但是政府及强势阶层是否掠夺农民利益并不完全在于私有化,而在于对政府于权利的制衡以及农民自身组织程度的提高,当务之急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农民自身组织程度,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私有化也不能解决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对于第四条“实行土地私有化,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人口,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实行土地私有化”,笔者认为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笔者去过湖北农村调查,一家的地多则7﹑8亩,少则4﹑5亩,并且种田收益很低,只靠种田不可能生活,这样的田能值多少钱呢?这种情况下每家的地能卖多少钱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种田不挣钱的情况下谁愿意买田呢?此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在城市立足的根本在于一份稳定的合适的收入,如果不具备,农民进城一定是脆弱的,不可能长久的。所以依靠农地私有化去推进城市化的想法是画饼充饥。至于第五点“实行土地私有化,有利于规模经营,实现产产业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台湾土地私有化后反而成为规模经营的障碍,集体所有制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第六条“实行农地私有化,可以提高农业信贷,改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这确实是目前存在而一个问题,但是主要原因还是银行对农业的态度问题,并非私有化就能解决。第七条与第四条联系紧密,它是以第四条为前提的,即私有化后农民卖出土地,政府收取交易税。因此它也和第四条一样是不现实的,在目前农业收入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频繁买卖,因此也就不能带来税收增长。
综上所述,农地私有化的支持者可以说准确的看到了目前土地所有制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他们支持的农地私有化的好处估计的过于乐观。下面分析一下农地私有化的弊端。第一点,土地兼并导致两极分化。如果农地私有化,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很有可能出现为解决一时的经济困难而将土地卖掉,这样会导致以后的生活没有最低保障,并且造成土地所有权向少数人集中。很多支持农地私有化的学者认为从纯经济角度(不涉及政治权利)看,土地兼并不会很快,这点我不反对,但是他们也不能否认私有化后必然要出现土地兼并,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地主一直存在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现行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永久强制性的均分土地,使地权平均,是土地兼并不可能出现,集体所有制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在这一点上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而农地私有化后将打破这一屏障,虽然纯经济的土地兼并从经济角度没有错,但是它客观上对被兼并者不利,其结果将是少数人收益而多数人受害。有学者提出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农地私有化后没有出现土地兼并,农民收入较高现象,作为支持私有化的证据。笔者认为这是不成立的,世界上土地私有化的国家很多,而其中达到发达水平的并不多,如果说只是因为私有制就会好,那印度为什么发展的还没有中国好?日本等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第一是国家人口不是特别多,抓住了发展机会通过产业升级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城市化,大幅度减少了农民。第二是对农民的组织以及政策支持和培训很好,提高了农民的技能,减少了农民的风险。客观来说中国面临的困难比日本大得多,日本转移几千万人去城市就完成了城市化,而中国转移几千万人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零头。因此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升级和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而不是搞土地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