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暂时搁置效用一词,直接说劳动时间和产品数量。
假定现在有一个月(30天)的时间,在这个期间,甲仅仅需要大米和葡萄酒,也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大米和葡萄酒(甲的生产率为20斤大米/天或2瓶葡萄酒/天。)。并且无论生产和消费都是均匀的,在30天当中的每天都没有变化。
我们假定,甲每天所需要的大米之最佳数量是1.33斤(每月共计40斤),所需要葡萄酒的最佳数量是2瓶。
那么,甲对时间做如下安排,是相对来说最佳的,也就是尽可能大的获得了总效用了:
在这30天当中,甲用2天的时间生产大米,剩余的28天时间全部用于生产葡萄酒。
但是,此时大米和酒的边际效用之比是多少呢?
假设:1、甲的生产率为20斤大米/天或2瓶葡萄酒/天。
2、这个世界上只有甲一个人,没有商品,没有交换。
3、甲是个理智的人,他服从效用最大化原理。
4、甲需要大米和葡萄酒,并愿意化时间生产。
请问:甲怎样安排生产会取得最大效用?此时大米和酒的边际效用之比是多少?
pengleigz:为了问题更完善,应多加几个假设吧:
5、甲对大米一天的需求标准量(最大总效用量)
6、甲对葡萄酒一天的需求标准量(最大总效用量)
7、大米和葡萄酒的保质期(能保存多久)
当然,要更加完善还必须了解大米和葡萄酒对甲身体的功用,不过,由于以一天的需求标准量为最大总效用量正是大米和葡萄酒对甲身体的功用量描述,所以这个大米和葡萄酒对甲身体的功用量可以忽略!
如果没有这些假设你能算出来?
呵呵,看了你的“题目”,真正让人苦笑不得。我觉得你的“庸俗经济学”知识和数学知识都不过关。
去“批判”人家之前,了解一下人家在说什么,似乎也是有必要的
唯一的假设就是假设甲需要酒和大米。3楼的假设不需要。2楼前面的假设也不会影响问题的唯一性。
请考虑时间因素和生产率因素。
没有这些假设你能算出来?算出来看看。你了解什么是效用或边际效用?说出来看看。在下学习学习!
我先说个观点,大家来置疑:
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和等边际原理,当甲效用达到最大化时,每单位时间取得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
如此,则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题目里应有:当甲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其一单位时间取得的大米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一单位时间取得的酒的边际效用。如果一单位时间取得的大米的边际效用大于一单位时间取得的酒的边际效用,那甲就会增加生产大米的时间,减少酒的生产时间,直到两者相等为止,这样会增加他的总效用。反之亦然。
因此,在本例中,当甲效用达到最大化时,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或:1斤大米的边际效用:1瓶酒的边际效用=1:10
我先说个观点,大家来置疑:
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和等边际原理,当甲效用达到最大化时,每单位时间取得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
如此,则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题目里应有:当甲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其一单位时间取得的大米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一单位时间取得的酒的边际效用。如果一单位时间取得的大米的边际效用大于一单位时间取得的酒的边际效用,那甲就会增加生产大米的时间,减少酒的生产时间,直到两者相等为止,这样会增加他的总效用。反之亦然。
因此,在本例中,当甲效用达到最大化时,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或:1斤大米的边际效用:1瓶酒的边际效用=1:10
pengleigz兄:你知道自已的理论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吗?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这是什么公式,表达都错误了,当然,这个错误不是只有你才范,人们对功用与效用的表达向来就少有正确的,正确的说去应是20斤大米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2瓶酒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或20斤大米对甲的功用(或使用价值)量=2瓶酒对甲的功用量。但你凭什么?要知道2瓶酒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才会与20斤大米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那就是两者都能给甲带来同样的生理或心理效应时(先不说你是如何区分边际效用与效用以及功用的),难道你就凭这20斤大米与2瓶酒的劳动耗费同是一天的时间?但一天时间的劳动耗费与该劳动耗费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功用(或使用价值)量那是两回事,你能叫比尔。盖次在微软公司工作创造的财富与他作为农民种地时创造的财富相等吗?
回10楼:pengleigz兄:你知道自已的理论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吗?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这是什么公式,表达都错误了,当然,这个错误不是只有你才范,人们对功用与效用的表达向来就少有正确的,正确的说去应是20斤大米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2瓶酒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或20斤大米对甲的功用(或使用价值)量=2瓶酒对甲的功用量。但你凭什么?要知道2瓶酒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才会与20斤大米给甲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那就是两者都能给甲带来同样的生理或心理效应时(先不说你是如何区分边际效用与效用以及功用的),难道你就凭这20斤大米与2瓶酒的劳动耗费同是一天的时间?但一天时间的劳动耗费与该劳动耗费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功用(或使用价值)量那是两回事,你能叫比尔。盖次在微软公司工作创造的财富与他作为农民种地时创造的财富相等吗?
老兄,你见过盖茨去种地了吗?正因为种地对盖茨划不来,所以他不会去种地!
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只不过是简写了而已,这个世界上只有甲,自然所有主观的东西都是针对甲而说的。你要改,那就改吧。
我为什么要说,在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一定会有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是因为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必然会得出这个结论。事实上,无论甲多么古怪(当然一定要理智),他也一定会根据这个等式(即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来安排自己的生产。
你要从逻辑上来批驳它。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 20斤大米的边际效用=2瓶酒的边际效用 只是用来说明两者的比例关系的,好比水的密度可以表述为1克/毫升、1000克/升、1000000克/立方米。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 20斤大米/甲一天的时间耗费与2瓶酒/甲一天的劳动耗费其实都是劳动率——即产出量/甲一天的时间耗费成本,用我的理论类似于功用率=功用量/甲一天的耗费成本,在这里,由于这个世界只有甲一人,所以产品的功用对象只能是甲一人因此功用量只能是产品对甲的功用量——即甲消费产品时带来的效用量,是耗费成本创造出来的商品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回馈,这种功用率=效用率的情况是论述自产自足的自身劳动与自然环境回馈的关系。
另,不同的是我认为甲一天的耗费成本不仅仅是时间量同时也应包括工具应用的耗损、环境因素等机会成本,可见,在付出成本方面你的认识也是不够的(不过,暂不谈成本耗费)。
你又凭什么说甲的甲一天的劳动耗费成本生产出来的大米和葡萄酒刚好能给他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你可以说盖茨不会去种地,但他总不会不睡觉吧,请问他睡觉时与工作时的边际效用相等吗?不谈盖茨就谈你吧,如果叫你在中国内地与去香港做同样的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能相等吗?如果你说相等的话也就是说不管自己做什么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能相等了?那你又何必追求更好的工作,原地踏步算了反正不管什么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5:14:01编辑过]
回12楼:另外,还要补充一点, 20斤大米/甲一天的时间耗费与2瓶酒/甲一天的劳动耗费其实都是劳动率——即产出量/甲一天的时间耗费成本,用我的理论类似于功用率=功用量/甲一天的耗费成本,在这里,由于这个世界只有甲一人,所以产品的功用对象只能是甲一人因此功用量只能是产品对甲的功用量——即甲消费产品时带来的效用量,是耗费成本创造出来的商品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回馈,这种功用率=效用率的情况是论述自产自足的自身劳动与自然环境回馈的关系。
另,不同的是我认为甲一天的耗费成本不仅仅是时间量同时也应包括工具应用的耗损、环境因素等机会成本,可见,在付出成本方面你的认识也是不够的(不过,暂不谈成本耗费)。
你又凭什么说甲的甲一天的劳动耗费成本生产出来的大米和葡萄酒刚好能给他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你可以说盖茨不会去种地,但他总不会不睡觉吧,请问他睡觉时与工作时的边际效用相等吗?不谈盖茨就谈你吧,如果叫你在中国内地与去香港做同样的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能相等吗?如果你说相等的话也就是说不管自己做什么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能相等了?那你又何必追求更好的工作,原地踏步算了反正不管什么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呀!
1、 很想拜读你的理论,可否赐教?
2、 工具的损耗应折成时间,包括在一天的时间以内。
3、 “你又凭什么说甲的甲一天的劳动耗费成本生产出来的大米和葡萄酒刚好能给他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我凭的就是效用最大化理论,两者必须相等,效用才会最大化。
4、 盖茨睡觉当然与他工作时的边际效用相等,如果他觉得工作比睡觉效用高,他就不会去睡觉!
5、 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其生产率越高,其取得的总效用越大。比如甲,如果他的生产率可以达到40斤大米/天,他就不会按20斤大米/天的速度去生产大米。各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生产率来取得更多的效用,因此每个理智的人都是追求进步的。我如果可以去香港挣得更多,就不会留在内地。
6、 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时间来尽可能多地取得效用,由于生产率不同,所以每个人取得的各有差别。我们和盖茨是有差别的(生产率上的差别),但我们和盖茨一样,都是按能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来安排自己的时间的。你以为我愿意种地吗?如果可以做盖茨,呵呵,还种个啥地啊!
当然,如果你是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完全信息观出发,的确会得出付出的成本耗费总是等于回馈的效用的,但我的理论是从不完全信息观出发,我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观现实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付出的成本耗费是不可逆的会有损失,作为孤立的系统趋于熵增(价值流失),但作为开放的系统是可以使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剩余的,而根椐你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则会得出不管劳动者作何种选择好像创造的效用都是一样!当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只要是从心理认识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才会得出许多谎谬的结论,心理学的角度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一种行为正是因为他认为这样效用最大,但认识、估计的只是人脑神经的信息处理或认识价值判断的神经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生理的效用(优化效应)最大化,要知道心理效用必须以生理的效用为基础并服务于生理效用,否则,就会得出自杀的行为与享受就是一样的。
你可参看我的:《广义效用论与效用基数和序数的问题》、《(物品)功用价值控制论与健康的经济学原理 》、《完全信息和理性人与信息对称 》、《成功的经济学意义及其公式与劳动价值 》、《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哲学与广义经济学 》几篇,读后莫忘赐教!
否则,就会得出自杀的行为与享受就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假设了甲是理性的人.
而对自杀者,当然肯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才会自杀.
我没有假定完全信息,只是推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主观上的认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无论其认识与事实差别多大,只要他这么做而不那么做,那么就可以推断他认为这么做会比那么做要好.
当然,有特殊的情况,比如醉酒和吸毒,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为不理智的一类.
10斤大米,1瓶酒。
关键的问题是,你的题目中,酒只能论瓶,因此不可以细分。
为了效用最大化,只有两种都生产一些。而酒只能有一瓶,因此,我说的就一定是答案了。
否则,就会得出自杀的行为与享受就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假设了甲是理性的人.
而对自杀者,当然肯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才会自杀.
我没有假定完全信息,只是推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主观上的认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无论其认识与事实差别多大,只要他这么做而不那么做,那么就可以推断他认为这么做会比那么做要好.
当然,有特殊的情况,比如醉酒和吸毒,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为不理智的一类.
其实,你的效用论就是从认识或心理的角度上说的,另是自以为之所以作那种选择都是效用最大(这其实就完全信息观),可现实上人们的认知是不完全信息的。比如,一个有糖尿病的人由于他从没有去医检验过血糖,他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可他还是选择糖份量偏高使病情加剧病情恶化的饮食,从心理上他觉得甜品是最大的享受(效用),可从生理上他的使病情加剧病情恶化,你也可以说他之所以选择甜品而不选择清淡的低糖食品那是因为他觉得甜品效用最大。这些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做的,难道我们都把日常行为归为不理智的一类,那么,还有什么是理智的呢?我要说明们道理很简单,效用论必须以生理效用为基础才有前途!
去看看什么叫做“消费者均衡”吧,一人世界同样可以有的,把收入约束换成时间约束就可以了。
但这里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对偏好有很高的要求,不是象你说的那样,什么条件都不需要了
回17楼:其实,你的效用论就是从认识或心理的角度上说的,另是自以为之所以作那种选择都是效用最大(这其实就完全信息观),可现实上人们的认知是不完全信息的。比如,一个有糖尿病的人由于他从没有去医检验过血糖,他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可他还是选择糖份量偏高使病情加剧病情恶化的饮食,从心理上他觉得甜品是最大的享受(效用),可从生理上他的使病情加剧病情恶化,你也可以说他之所以选择甜品而不选择清淡的低糖食品那是因为他觉得甜品效用最大。这些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做的,难道我们都把日常行为归为不理智的一类,那么,还有什么是理智的呢?我要说明们道理很简单,效用论必须以生理效用为基础才有前途!
我认为这个糖尿病人是理智的,他选择糖份偏高的食物是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内的最佳选择(他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这也是我的效用论是从认识和心理的角度上来说的原因,这也是我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信息观的原因。
人的认知是无限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无法按绝对真理来办事,只能在目前的认知下做最佳的选择。
回18楼:去看看什么叫做“消费者均衡”吧,一人世界同样可以有的,把收入约束换成时间约束就可以了。
但这里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对偏好有很高的要求,不是象你说的那样,什么条件都不需要了
请教,还要什么条件?
回17楼:其实,你的效用论就是从认识或心理的角度上说的,另是自以为之所以作那种选择都是效用最大(这其实就完全信息观),可现实上人们的认知是不完全信息的。比如,一个有糖尿病的人由于他从没有去医检验过血糖,他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可他还是选择糖份量偏高使病情加剧病情恶化的饮食,从心理上他觉得甜品是最大的享受(效用),可从生理上他的使病情加剧病情恶化,你也可以说他之所以选择甜品而不选择清淡的低糖食品那是因为他觉得甜品效用最大。这些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做的,难道我们都把日常行为归为不理智的一类,那么,还有什么是理智的呢?我要说明们道理很简单,效用论必须以生理效用为基础才有前途!
我认为这个糖尿病人是理智的,他选择糖份偏高的食物是在他的认知范围之内的最佳选择(他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这也是我的效用论是从认识和心理的角度上来说的原因,这也是我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信息观的原因。
人的认知是无限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无法按绝对真理来办事,只能在目前的认知下做最佳的选择。
“只能在目前的认知下做最佳的选择。”也就是说,你所谓的效用最大是认知的效用最大,最佳的选择是认知的最佳的选择了。但“当然,有特殊的情况,比如醉酒和吸毒,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为不理智的一类.”这句话又如何解释?
像pengleigz 兄这样学了那么多年别人的理论最后却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者在中国实在太多,有些人错得太离谱我赖得去与他们争论,但像pengleigz 兄这样应该算是受过较高教育的有很高觉悟的了,还这样执迷就实是不该了。
当然,在下的理论也不一定就正确,也希望别人来证伪,没有资格纠正别人的理论,毕竞我只是个“经济学”外行,我写的许多东西那些“内行”甚至不一定会承认就是“经济学”,但可惜我却越来越发现自已的思维方式可以解释许多“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因此,才使自己感到痴迷,当然,“经济学”毕竟才刚学习不久,不懂的还有很多,有错误之处也请指正,也可使自我及早醒悟回头避免误入歧途,在下将感激不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 13:41:39编辑过]
呵呵,我和你一样,也自以为一时无两,发现了新的经济理论。
好,既然你的经济学可以解释许多现象,请问:依你解释,1楼的问题如何解决?
要解决1楼的问题必须从甲对大米、对葡萄酒一天的生理、心理最大效用量(或最佳需求标准量)——或大米、葡萄酒两种物品对甲产生最大功用的最化组合,这个量可以通过甲对大米、对葡萄酒使用过程中进行平时自身需要满足的估计、测量,这个估计、测量可以是自己的体验估计到科学仪器的测量,经统计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平均需求量。另求出大米与葡萄酒的保质期是多久。
当只有这时甲知道自己的平均需求量与物品的保质期时,问题就容易求了,比如,已知1、甲对大米的平均需求量是5斤/天、对葡萄酒的平均需求量是1.5瓶/天,甲的生产率为20斤大米/天或2瓶葡萄酒/天就够了(先不说甲是如何可以每天生产出20斤大米,或每天生产出2瓶葡萄酒),假设大米、葡萄酒的保质期都是2天。那么,每天生产出20斤大米可供甲20斤大米/天÷5斤大米/天=20斤÷5斤=4天享用,每天生产出2瓶葡萄酒可供甲2瓶葡萄酒/天÷1.5瓶葡萄酒/天=2瓶÷1.5瓶=1.25天享用,但由于大米的保质期为2天,20斤大米是只能用一半:20斤大米-5斤大米×2天=10斤大米(过期的大米),这说明只要用半天生产10斤大米即可,剩余的时间2天-0.5天=1.5天可以从事生产葡萄酒:2瓶葡萄酒/天×1.5天=3瓶葡萄酒,刚好是2天(保质期内)的最佳用量。当然,这是我先从大米的需要满足开始得出的最化组合,从葡萄酒的需要满足开始也可得出最化组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6:17:12编辑过]
感谢楼主!在这里的讨论中,我无意中又发现了几个公式:
㈠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物品A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总产量被主体B享用时间
㈡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物品A的保质期=主体B在保质期内使用物品A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的消耗量
㈢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单位时间内物品A未被消耗的剩余产品
㈣物品A被主体B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主体对物品A在保质期内的总消耗量=物品A在保质期后未被主体B消耗的过期产品
㈤主体B在保质期内使用物品A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的消耗量(主体B对物品A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物品A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使某物品在保质期内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
㈥主体B对物品A在保质期内的总消耗量=主体B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使某物品在保质期内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
㈦物品A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总产量被主体B享用时间—使某物品在保质期内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B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剩余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7:36:59编辑过]
回23楼:“甲对大米的平均需求量是5斤/天、对葡萄酒的平均需求量是1.5瓶/天”
问题就是甲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米和酒的需求量的。
回23楼:“甲对大米的平均需求量是5斤/天、对葡萄酒的平均需求量是1.5瓶/天”
问题就是甲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米和酒的需求量的。
23楼在下己说过:“这个量可以通过甲对大米、对葡萄酒使用过程中进行平时自身需要满足的估计、测量,这个估计、测量可以是自己的体验估计到科学仪器的测量,经统计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平均需求量。”用实验、统计是非常现实的方法,没有半点臆想。即使甲不是我们自已也照样行得通,一个刚作妈妈的女人可以很快知道婴儿的饮食量,一个刚买新车的人可以很快知道新车单位路程的耗油量等等。。。。。。。可见,这种用控制论的“黑箱”原理不仅仅适用于人而且可以用于物。
这个需求量只有对甲来说是这样,在同样的生产率的情况下,乙可能需要的是大米的平均需求量是10斤/天、对葡萄酒的平均需求量是0.75瓶/天.
问题是他们根据什么来确定大米和酒的需求平衡。
根据等边际原理,应该说当他们需求达到平衡时,大米和酒的边际效用相等。
我们研究的就是边际平衡时多少大米的边际效用和多少酒的边际效用相等。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