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23 3
2012-02-29
(原创心得,欢迎交流、欢迎拍砖。详细专业版发表另处,引用请注明。谢谢)

    市场经济违背佛教精神吗?——解读“看不见的手”、“囚徒困境”与《金刚经》

    众所周知,佛教是劝人向善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无我无私,帮助他人,并且强调不自私、助人(“布施”)的益处(“福德”),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这在佛经中处处可见。然而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之上。正是每个人出于自己个人私利的考虑,才用自己的智慧、劳动创造、生产出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商品、服务供他人享用,从而间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早就告诉我们:市场中每个人的自利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利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提升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提升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利益还要有效。”(《国富论》)
    作为现代文明最重要成就之一的市场经济难道真的和佛教精神背道而驰吗?一方面作为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另一方面作为精神信仰上的佛教徒,真的只有遭遇物质、精神世界的人格分裂吗?个人认为并不如此。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完全可以和佛教精神实现圆融合一。斯密的理论强调个人自私带来利他的效果的前提必须是:这种主观动机上的自私必须伴随客观的利他行为(比如,付出智慧、汗水进行劳动、创造),才能实现自利利他的客观效果。客观上的利他才是自己获利和集体受益的充分条件,而主观上的自私如果没有客观上的利他相伴,只会陷入以邻为壑的“囚徒困境”,带来自己和整体的双向损害。试看中国屡禁不止的各种“毒奶”、”地沟油”等等,岂不是有关当事人出于主观自私动机的结果?这种自私的动机没有带来自利利他的结果,正是因为没有相伴客观上诚信的付出。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中纯粹的自私主观动机并不是利他、利社会的充分条件,还是必须要有无私利他行为,才能产生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并有利于自己的结局。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佛教精神并不违背。当然,由于人性的局限,一味强调无私利他是不可持久的,对于常人必须予以自利动机的强大刺激,才能是这种利他的行动得以持久。当然,佛教作为人们灵魂的指导,在层次、境地上肯定高于世俗的市场经济原则。佛法虽然也强调无私利他的福德回报,但更强调从主观动机上也无我无私的利他行为——“不住相布施”,而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中要求予以自利动机刺激的利他行为。正如佛祖所言:“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金刚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29 17:03:28
经济学的第一个假设就是“人都是经济人,即都是利己的”,那跟佛教的向善精神是有冲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9 17:05:47
市场经济违背佛教精神吗?现在许多寺院也在做生意,他们也要生存、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09:24:28
上面两位好像完全没看,。。。本以为这个坛子有高人指点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