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8-3-31 12:1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1:58:00的发言:

我只想知道一点,你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

************************************

个人以为,国人之所以在许多方面难成大就,就是因为太想从“宏观高度”入手考虑问题了,结果一无所获。

国人的“风水”,讲究“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可是,具体如何操作呢?在这种高度“宏观”的思维下,却大量出现了骗子,因为施无定则,所以一切皆在所谓“大师们”的一张嘴。

哪种东西有哪种重要性,自不必多言,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

比如,“整体性思维”,若缺乏细节的严整,则成为粗糙。

不要小看儿童,儿童许多思维正是整体性的——许多儿童都会想到“自己怎么来的”,“天外面有什么”……但是,“儿童”与“大人”,与医生,与宇宙学家的区别,在哪里呢?

   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思维,你读了细节,也不可能把细节吃透。

   我为什么强调系统科学思维,因为本人在看一般均衡理论的时候,发现其思想如此简单,虽然细节可能复杂。你可以想想嘛,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一般均衡分析,你如果不用系统科学思想去把握,你怎么可能把握得了。

   不要只以为一般均衡分析就是什么阿罗德布鲁。我说过,你经济学书读得多,但是消化得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31 12:25: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25:00

如果witswang真地想知道我对“主流经济学”有没有“意见”(“批判”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滥了,这里就不用了),我不妨先说一点。

概念的可观测性。

在概念的可观测性没有确认之前,我还不敢称经济学是“科学”(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科学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通货膨胀”就是个令人麻烦无比的概念。如何定义它,我们才能据此判定是否发生通货膨胀呢?(可见其他一些贴子)

这种概念的可观测性问题很难使经济学成为像物理学那样的学科。

*****************************

经济学虚拟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以外,有“经济学家”存在。然而,连儿童也可以说,经济学家也是“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在生存大戏中,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上帝精明,但无恶意”。爱因斯坦凭此给自己安慰(虽然其他人给爱因斯坦太多的不安),安慰自己的理论。但经济学家总没有这样的幸运,却要不得以而为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39: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17:00的发言:不要只以为一般均衡分析就是什么阿罗德布鲁。我说过,你经济学书读得多,但是消化得少。

这就是你屡教不改的习惯。频频发出主观臆断——这样的思维习惯,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前途,因为它会让你形成太多的偏见。

谁说过“一般均衡分析就是什么阿罗德布鲁”了吗?你不同意那个世界,你可以定义自己的世界,这些都是不同的模型而已。

给自己做广告,犯不上用这样的方法吧?

另外,写毕业论文,并不是写教科书。

如果有人说我的学生写的论文“像教科书”,我认为这是贬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40:00

  sungmoo这句话算是说得不错。

  当然,如果从严格的数学定义来看,经济学纯粹不过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在一起。但是你的那种批判,我也赞同,而且很清楚。但是我不明白,这与我们讨论的货币发行、货币幻觉、货币中性、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公平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也知道这些概念的不准确,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开始讨论了,我们就不得不容忍一些概念的不精确性。问题关键在于,货币发行、货币幻觉、货币中性、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公平这几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我只是提出了一个自己的理解思路而已。我提出的模型,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你只是仍然把经典教科书理论拿出来说而已,似乎别人都不知道。你要知道,这个贴子讨论到我发言时,已经进入到非常高层次的讨论了,CCGGQQ先前提出的思路,就是解决货币发行、货币幻觉、货币中性、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公平之间关系的一个思路,而我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思路与他有些类似而已。而我之所以觉得你的讨论没有给我启示,原因在于,你重复的是一些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知识,而CCGGQQ与我提出的是通常教科书上没有的思路。当然你可以说我的思路前人提过了。但是我确实没有看到过,因此如果说确实是前人提过了,那也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前面的发言,我估计你没有仔细研究就开始发火反驳我了。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看,我相信也许你会赞同我的论点的。

  货币发行从一个货币注入口进入经济系统以后,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导致人们经济活动“不理性”(全局与事后看来并非理性,在别人看来并非理性,但是在经济主体局部看来却可能理性,这即局部信息条件下的理性),正是这种幻觉与不理性,或者说非完全理性预期,导致经济发展。而正是这种未来经济发展,担保了纸币的购买力。真正担保纸币购买力的是未来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倒了,政府权力再无济于事,想想国民党大陆晚期的法币吧。而货币注入口的选择会有社会财富再分配效应,而这个效应加上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也是一种财富感觉,不会对经济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货币注入口的选择非常重要。楼主的问题是说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我们上面讨论的不正是这个问题吗。难道我与CCGGQQ的讨论偏题了吗。我们正是针对楼主提出的问题,从经济学整体出发,进行讨论。而sungmoo呢,却总是在诸如银行资产负债表这些细节上抠半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42: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17:00的发言: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思维,你读了细节,也不可能把细节吃透。我为什么强调系统科学思维,因为本人在看一般均衡理论的时候,发现其思想如此简单,虽然细节可能复杂。你可以想想嘛,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一般均衡分析,你如果不用系统科学思想去把握,你怎么可能把握得了。

各按各的路走吧。

也许,每个人凭自己的经验推断他人,都是不恰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4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2:39:00的发言:

这就是你屡教不改的习惯。频频发出主观臆断——这样的思维习惯,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前途,因为它会让你形成太多的偏见。

谁说过“一般均衡分析就是什么阿罗德布鲁”了吗?你不同意那个世界,你可以定义自己的世界,这些都是不同的模型而已。

给自己做广告,犯不上用这样的方法吧?

另外,写毕业论文,并不是写教科书。

如果有人说我的学生写的论文“像教科书”,我认为这是贬辞。

   从格式上也许你说得没有错。但是关键你得看内容吧。我用不着打广告,因为本人的研究并不需要你的承认。只是我认为,我的论文一定对你有启发,如果你不看,损失是你的,犯我不着。不是我不自信,而是我与许多博导讨论时,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我的思考是有力的。

   如果你是教师,你这样搞下去,很难在经济学思维上培养学生。当然,你这样搞下去,也许很快进入主流,拿到课题资金之类。但是在经济学思想贡献上,我认为你不改变抠细节而宏观整体上把握不了的习惯,那么你的学生也将受你的影响而成不了气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31 12:46:2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45: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40:00的发言:我前面的发言,我估计你没有仔细研究就开始发火反驳我了。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看,我相信也许你会赞同我的论点的。货币发行从一个货币注入口进入经济系统以后,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导致人们经济活动“不理性”(全局与事后看来并非理性,在别人看来并非理性,但是在经济主体局部看来却可能理性,这即局部信息条件下的理性),正是这种幻觉与不理性,或者说非完全理性预期,导致经济发展。而正是这种未来经济发展,担保了纸币的购买力。真正担保纸币购买力的是未来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倒了,政府权力再无济于事,想想国民党大陆晚期的法币吧。而货币注入口的选择会有社会财富再分配效应,而这个效应加上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也是一种财富感觉,不会对经济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货币注入口的选择非常重要。楼主的问题是说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我们上面讨论的不正是这个问题吗。难道我与CCGGQQ的讨论偏题了吗。我们正是针对楼主提出的问题,从经济学整体出发,进行讨论。而sungmoo呢,却总是在诸如银行资产负债表这些细节上抠半天。

既然你说楼主的问题是“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扯上上面这些,是针对楼主问题的吗?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反映了基础货币如何进入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48: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43:00的发言:从格式上也许你说得没有错。但是关键你得看内容吧。我用不着打广告,因为本人的研究并不需要你的承认。只是我认为,我的论文一定对你有启发,如果你不看,损失是你的,犯我不着。不是我不自信,而是我与许多博导讨论时,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我的思考是有力的。

你可以出版它,然后把这些贴在面封或底封上,作为广告语。

VIP——very interesting perso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5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2:45:00的发言:

既然你说楼主的问题是“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扯上上面这些,是针对楼主问题的吗?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反映了基础货币如何进入市场。

    你说的这些都是常识,是大家都知道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与CCGGQQ通常不讨论这些常识。我们的讨论集中于货币从货币注入口,也就是你所说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所表示去向,进入到经济系统之后,(当然,这个进入,CCGGQQ正确论证了,应该无偿进入)对于经济的影响。

   我们目的是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而你却是想不这样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53: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43:00的发言:如果你是教师,你这样搞下去,很难在经济学思维上培养学生。当然,你这样搞下去,也许很快进入主流,拿到课题资金之类。但是在经济学思想贡献上,我认为你不改变抠细节而宏观整体上把握不了的习惯,那么你的学生也将受你的影响而成不了气候。

你如何从“抠细节”就能推出“不从宏观把握”呢?

你只以为自己懂得这种“大道理”?

又一次表现了自己的臆断。

不过,我确实不会让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学生)成为夸夸其谈的“宏观论者”。当然,说这个,并不代表(或者不能推出)你是这类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57: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52:00的发言:我们目的是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而你却是想不这样做。

“常识”?深入?针对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2:5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2:48:00的发言:

你可以出版它,然后把这些贴在面封或底封上,作为广告语。

VIP——very interesting person

   你不看别人的东西,你不了解别人的思想,那如何讨论。我可没有吹嘘自己,只是希望你先了解本人的思想,然后我们可以再讨论,当然,我也希望我能够了解你的思想。你如果有书什么的,我可以读啊。这就是学术啊。

  你可以讽刺我,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我动机很纯正,就是希望能够真正与你交流嘛。学术无面子。一个人,只有当他没有创新能力时,他才会顾什么面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有这一点,这个人就不会顾什么面子。因为他的独到思想见解,足以让他“足乎己无待于外”了。这也是中国学术界为什么许多人都学而优则仕了呢。因为他在学术上搞不出东西,他从学术里面得不到快乐,因此他只有当官去了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3:0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2:57:00的发言:

“常识”?深入?针对问题?

  问题: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解题或审题:央行的基础是如何带着财富再分配效应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带着经济效应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从哪个货币注入口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有偿还是无偿进入市场的?

  回答:见前面我与CCGGQQ的相关发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3:0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2:42:00的发言:

各按各的路走吧。

也许,每个人凭自己的经验推断他人,都是不恰当的。

   这句话说得不错。那没有办法,最后只能这样了。

   因此,我们的学术竞赛不应该不是2年,而应该是20年。希望20年之后,我能够读到您的专著,能够读到您对经济学的创新思想。因为你总是强调你的文献能力,既然这样,我想你一定能够做出创新思想的。

  最后,我真诚希望,我们在某一天,甚至现在也可以,能够当面讨论。这就能够考验我们到底谁爱面子,到底谁对学术更为真诚。我们可以相互认识,而不是在网络上较量。当我们都相互认识了,彼此以后的学术发展都看得一清二楚。我也真诚希望能够从您那里学习到东西,只要你确实有高人一筹,我绝对甘愿拜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31 13:12: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3:1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2:48:00的发言:

你可以出版它,然后把这些贴在面封或底封上,作为广告语。

VIP——very interesting person

  我很有趣,但我也很真诚,对真理的真诚。因此,我不会在乎任何讽刺。我也不会象有些学者那样,做政治家比科学家还厉害,做外交家比做学问还厉害,做官员比做学术还厉害。这一点,正是我与众人的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11: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3:15:00的发言:我很有趣,但我也很真诚,对真理的真诚。因此,我不会在乎任何讽刺。我也不会象有些学者那样,做政治家比科学家还厉害,做外交家比做学问还厉害,做官员比做学术还厉害。这一点,正是我与众人的区别。

希望不要:真诚面对,坚决不改。

另附一句:莫让偏见左右了自己的天赋,当偏见成为一种习惯时,人们就会看到一股股主观臆断之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29: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3:15:00的发言:我很有趣,但我也很真诚,对真理的真诚。我不会在乎任何讽刺。我也不会象有些学者那样,做政治家比科学家还厉害,做外交家比做学问还厉害,做官员比做学术还厉害。这一点,正是我与众人的区别。
你可以讽刺我,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我动机很纯正,就是希望能够真正与你交流嘛。学术无面子。一个人,只有当他没有创新能力时,他才会顾什么面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有这一点,这个人就不会顾什么面子。因为他的独到思想见解,足以让他“足乎己无待于外”了。这也是中国学术界为什么许多人都学而优则仕了呢。因为他在学术上搞不出东西,他从学术里面得不到快乐,因此他只有当官去了噻。

你与众人还有一个区别(当然也是有趣之处):你可能不在乎别人的讽刺,但你愿意不断地用自己的臆断来“讽刺”别人。

真理并不是臆断的堆砌。

其实,表面上是臆断,自有其内深之理。

契约经济学里常提到“不可验证性”,但是其中的事情,是众人皆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33: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2:58:00的发言:你不看别人的东西,你不了解别人的思想,那如何讨论。

与君共勉!

这话,希望你也对ccggqq说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3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5:11:00的发言:

希望不要:真诚面对,坚决不改。

另附一句:莫让偏见左右了自己的天赋,当偏见成为一种习惯时,人们就会看到一股股主观臆断之辞。

   改什么?我与CCGGQQ真诚讨论问题,解剖问题,把问题引向深入,改什么?偏见什么?正确地指出sungmoo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就叫作偏见。我说过,我们为什么不面对面地谈,你如果在北京,我可以来找你。CCGGQQ的文章难道不是在回答楼主提出的问题,我只不过是在CCGGQQ发言基础上加了些自己的理解而已。我与CCGGQQ的发言,只是使得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清楚,这有什么需要改正的?

  问题: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解题或审题: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带着财富再分配效应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带着经济效应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从哪个货币注入口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有偿还是无偿进入市场的?

  回答:见前面我与CCGGQQ的相关发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44: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3:08:00的发言:我们的学术竞赛不应该不是2年,而应该是20年。

个人以为,“学术竞赛”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学术”的误读。

当然,为了评****总要有个结果,不得不把一些东西搞成竞赛体制,于是我们看到了竞赛体制下出现的种种现象。

带着“竞赛”这种情绪走学术之路,偏见想不丛生都困难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46: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5:34:00的发言:改什么?

改掉你不摆理由而妄下断言的习惯。

这可不是所谓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还远不到那个层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5:55:00

如果你还不知道改什么,请看前面各贴中的关键词“屡教不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6:0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5:2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3:15:00的发言:我很有趣,但我也很真诚,对真理的真诚。我不会在乎任何讽刺。我也不会象有些学者那样,做政治家比科学家还厉害,做外交家比做学问还厉害,做官员比做学术还厉害。这一点,正是我与众人的区别。
你可以讽刺我,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我动机很纯正,就是希望能够真正与你交流嘛。学术无面子。一个人,只有当他没有创新能力时,他才会顾什么面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有这一点,这个人就不会顾什么面子。因为他的独到思想见解,足以让他“足乎己无待于外”了。这也是中国学术界为什么许多人都学而优则仕了呢。因为他在学术上搞不出东西,他从学术里面得不到快乐,因此他只有当官去了噻。

你与众人还有一个区别(当然也是有趣之处):你可能不在乎别人的讽刺,但你愿意不断地用自己的臆断来“讽刺”别人。

真理并不是臆断的堆砌。

其实,表面上是臆断,自有其内深之理。

契约经济学里常提到“不可验证性”,但是其中的事情,是众人皆知的。

    你说得也很有道理。我确实是从以往经验,因为我与你交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还记得关于吃饱与边际效用为0的问题吗。我一是认为你总是把基本常识作为考察对方与你讨论资格的基础,你总是用一些基本常识去讽刺对方,而结果每次你所说的那些基础经济学理论知识,实际上别人都懂,而且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早就考虑过,而你认为别人不知道。其次,你的思维总是习惯于用常规科学解题的思维方式,你可以不服我这一判断,但是我从来就没有发现你有过什么超出教材理论的地方,没有看出你有什么超出教材理论的发言。而别人的讨论早就超出教材理论讨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了,你还在那里抠教科书理论,拿教科书理论吓人,好象别人都不懂似的。第三,遇到事实与理论不符时,你总是首先将就理论模型,而没有从事实本身出发思考问题。上次那个边际效用为0的问题也是如此。你非要以什么不存在厌足点作为标准假定,死也不放手,即使这样做难解决问题时仍然如此。第四,不会从更整体更高度的角度看待问题,总是把问题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别人已经指出这一点时,你仍然顽固地坚持局部视角,不愿意以更广泛的视角研究问题。

   当然,这也许都是我不了解你的原因。那你要我了解你也可以,那么你把你的专著拿出来,把你独到的研究结果拿出来,让我拜读之后,仔细与你讨论不就行了吗。你又非要把自己的理论成果锁起来,不让别人看,那我如何了解你的理论贡献呢。如果你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贡献,如果你的知识仅限于基础理论知识,那么我们至少也读过几本基础理论方面的书,一般的东西也大致了解了,那你凭什么又总是用基本入门知识来对别人考试呢?如果说你对这些基本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那也请你拿出来给我们讲讲,但是你除了讽刺还是讽刺,我看了这么久,就没有发现你有什么创新理论的思路拿出来过。就没有发现你有什么新的思想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你总是把别人当成本科生与研究生,还要考试别人的高微高宏。但是你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拿出来,让我感到眼睛一亮的。你如果有什么新的想法,为什么不拿出来呢?你为什么除了教科书上的几点之外,还是教科书上的几点,你有自己的思想吗?CCGGQQ先生就有,你就是没有。你总是说CCGGQQ与我文献阅读不够,但是天下哪一个研究者能够把文献读得完。基本文献确实应该读,但是事实上,CCGGQQ与本人基础文献都读过一些啊。当然,何为基础,也说不清楚,因此不敢妄称全读了哈。

  你总是习惯于抓住别人说话中的只言片语大加讽刺,而我们呢,却总是从你的整体发言中进行判断。我以前就断定过,认为你的水平到目前为止,不过是一个学生。如果你不相信我的判断,说我是主观臆想,那你可以把你的思想,把你的代表性著作拿出来。本人不才,不喜欢写文章,硕士论文算是初步的代表作。

  我还是说,你书读过不少,但是思考得也少,至少目前为止,你离把你读过的书融汇贯通的程度还差得远。CCGGQQ是先生,不愿意这么说,我的气度比不上CCGGQQ,我可直言了。

  我们看具体问题,你说哪一次讨论,不是我与CCGGQQ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你的发言,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那是因为你向那些初学者澄清一个又一个基本理论事实,因此从整体上讲,你的发言讨论也算是不错的。但是你就是没有什么创新性的理论思想出来,我就是没有看到你提出过什么异于教科书理论观点的东西出来。就这么简单,我上这个论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异于教科书理论观点的新思想观点,至少是通常基础教科书里面没有的。而你,通常还是把一些基础教科书的东西拿出来,而我之所以赞赏CCGGQQ,当然这确实出于我个人兴趣,因为他提出的东西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因此对我的思考是有启发作用的。你的发言,对不对,当然也对,但是你却总只是把教科书理论重复一遍而已,说实在的,你的思想满足不了我的要求,对我难有什么帮助,而CCGGQQ却有。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你和CCGGQQ两人的态度几乎相反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6:0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3-31 15:44:00的发言:

个人以为,“学术竞赛”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学术”的误读。

当然,为了评****总要有个结果,不得不把一些东西搞成竞赛体制,于是我们看到了竞赛体制下出现的种种现象。

带着“竞赛”这种情绪走学术之路,偏见想不丛生都困难了。

   问题: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解题或审题: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带着财富再分配效应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带着经济效应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如何从哪个货币注入口进入市场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是有偿还是无偿进入市场的?

  回答:见前面我与CCGGQQ的相关发言。

   上面就是我与CCGGQQ讨论问题时我对于问题的理解,你自己看看,我们哪里离题了,哪里做得不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6:09: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16:00:00的发言:我以前就断定过,认为你的水平到目前为止,不过是一个学生如果你不相信我的判断,说我是主观臆想,那你可以把你的思想,把你的代表性著作拿出来。本人不才,不喜欢写文章,硕士论文算是初步的代表作。我还是说,你书读过不少,但是思考得也少,至少目前为止,你离把你读过的书融汇贯通的程度还差得远。CCGGQQ是先生,不愿意这么说,我的气度比不上CCGGQQ,我可直言了。

你提出了判断,需要别人为你举证吗?

是不是“学生”,又代表什么呢?

莫非“学生”在你那里有特定意味?——这就是你固有的对“学生”的偏见。

一个人终生是学生。

当然,我可以把你与ccggqq当作“先生”——按照你对“先生”与“学生”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16:16:00

咱们的众多讨论,彼此都看到了,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甲说A时,乙说B;乙说东时,甲说西。

原因很简单,没有最基本的共识的讨论基础。

双方说的大道理与小道理,各人都明白,但小道理与大道理非要混在一起谈。

你愿不愿意“眼睛一亮”,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有人对A亮眼,有人对B亮眼。但你如果把你的“亮眼”当作标准,从而制定“学术竞赛”规则,就请你不要参与“学术竞赛”。

by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21:27:00

  劝大家还是看一下CCGGQQ写的其他文章,虽然有些观点我不一定赞同,但是那种批判传统理论的勇气与思维是正确的。而且他指出的传统理论的问题通常都八九不离十。

  面对象sungmoo这样的坚决维护正统经济学理论的人,我只能感叹,这样下去真理不可能为人民服务。

  sungmoo还是看看CCGGQQ写的其它文章吧,里面还是有很多睿智的见解的。否则总是弄点正统教科书告诉的基本理论,难以深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1 22:38: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8-3-31 21:27:00的发言:

  劝大家还是看一下CCGGQQ写的其他文章,虽然有些观点我不一定赞同,但是那种批判传统理论的勇气与思维是正确的。而且他指出的传统理论的问题通常都八九不离十。

  面对象sungmoo这样的坚决维护正统经济学理论的人,我只能感叹,这样下去真理不可能为人民服务。

  sungmoo还是看看CCGGQQ写的其它文章吧,里面还是有很多睿智的见解的。否则总是弄点正统教科书告诉的基本理论,难以深刻。

       经常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板块发贴的有个叫“刘功勤”的,他自诩是“XXXX首席经济学家”,东一个伟大发现,西一个伟大发现。希望你们不要成为刘功勤第二。

     告诉你们吧,如果你们能够驳倒当今教材的任何一个经典理论,你们准是大名人啦,甚至是中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了。

     人是应该具有批判精神的,但考虑问题可要深思熟虑的,要考虑清楚考虑周到后再发表见解,创新往往是在深刻理解经典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往往是深入客观实际,掌握众多细节后产生的。看了你们的发言,就知道你们的实践苍白,你们是新时代的赵括,是纸上谈兵的赵括,真有一天让你领兵打仗你敢接这个任务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00:46:00
以下是引用jiavele在2008-3-31 10:33:00的发言:

为什么用电子货币替代现金后乘数会变大?

电子货币在实质上不是现金么。只是技术发展纸币现金进一步发展。

电子货币的本质就是现钞符号,它的量必须有现钞相对应。这个经济学规定在金属货币时代是:纸币是货币符号,它的量必须有黄金相对应。

但是,银行的兴起使得银行这个特殊行业可以不遵行这个规定,它们可以开出超量的货币符号——即透资贷款——开空头支票,于是便有货币乘数。货币乘数自古就有,不是纸币时代的特例。

其实货币乘数根本不需要西经的“贷了存,存了贷……”来说明。“贷了存,存了贷……”是违背常理的,不是事实。西经精心设计这个模型只是在于掩盖一个事实——富人利用信贷掠夺穷人的事实。

sungmoo总是那负债表来回答货币发行问题,只怕是因为课本上没有警告货币乘数在几万年前就有。那时可没有负债表,只有商号财会收支表。用信贷的收支表回答货币发行问题本身就是离题万里,因为货币发行的范畴远大于银行的范畴。比如金属货币时代,每个在沙子里淘的金子的人都算货币发行者。是的,现在只有央行能生产货币,但是通过借贷怎么能发行它呢?一借一还=0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 0:57: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10:12: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4-1 0:46:00的发言:

电子货币的本质就是现钞符号,它的量必须有现钞相对应。这个经济学规定在金属货币时代是:纸币是货币符号,它的量必须有黄金相对应。

但是,银行的兴起使得银行这个特殊行业可以不遵行这个规定,它们可以开出超量的货币符号——即透资贷款——开空头支票,于是便有货币乘数。货币乘数自古就有,不是纸币时代的特例。

其实货币乘数根本不需要西经的“贷了存,存了贷……”来说明。“贷了存,存了贷……”是违背常理的,不是事实。西经精心设计这个模型只是在于掩盖一个事实——富人利用信贷掠夺穷人的事实。

sungmoo总是那负债表来回答货币发行问题,只怕是因为课本上没有警告货币乘数在几万年前就有。那时可没有负债表,只有商号财会收支表。用信贷的收支表回答货币发行问题本身就是离题万里,因为货币发行的范畴远大于银行的范畴。比如金属货币时代,每个在沙子里淘的金子的人都算货币发行者。是的,现在只有央行能生产货币,但是通过借贷怎么能发行它呢?一借一还=0麻!


       说得非常经典。货币乘数实际上自纸币产生之日起就有了。

  我可以把CCGGQQ先生的上述论断在细节在补充一下,以充实完善货币银行学。

  在金属货币时代,纸币可以足值兑换金属货币,但是由于存贷时间差,银行(以前叫钱庄)可以开具超过金属货币金额的纸币,即CCGGQQ所谓的透支开空头支票。这时候我们以金属货币为基础货币,而纸币类似于现今的银行存款——只是一个账户数额,是一种概念上的财产权(在挤兑之下顿时子虚乌有,当然这只能是一种概念上的财富与财产权)。金属货币所最终产生的纸币数量就类似于货币乘数。当然,那时候即使银行转账,仍然需要支票,支票权当纸币使用。

  在纸币时代,电子货币或以兑换足值纸币,由于存贷时间差,商行仍然可以开具超过纸币金额的电子货币,即CCGGQQ所谓的透支增发电子货币。这时候我们以纸币为基础货币,而电子货币则是银行存款数额,一种概念上的财产权。

  关于货币形式发展的最完整理论,见本人在人大经济论坛上发的文章,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03810-1-1.html

  那篇文章将货币形式发展基本说透了。不过最新版本暂时保密,等见刊以后再发到人大经济论坛上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