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奔四,已经时日无多,因为出身缘故,太多的事情等接手时早已花落去。希望在下一代人了。
看到有同学有志于成为一流的经济学家,写几句:
切莫总想成名成家是你最终能成为一流经济学家而不是外人封赏吹捧的所谓经济学家的首要条件。那些宴会出席、高峰论坛、高端讲座、大学教授是你每一步前进的绊脚石。那些应酬会占用你太多时间,那些所谓的学习借鉴会误导你去往你懊悔不已的方向。记住创新永远是内生的而不靠外部推动。
永远不想成名成家还不够,还要永远不想着人生的成功。经济学家和军事家一样,从来没有什么人活着能建立卓越功绩的。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那些被赞誉的某某家们都是早已作古的人。往往越是作古已久,其声名越是显著。
我们这里的成功标准是车队迎来送往,美女政要环绕周围,这种标准注定了我们这里都是庸才。
我们这里促进庸才的条件是如此肥沃,以至于太多的英才想不落入庸才的陷阱都很难。急于去海外镀金,归国后成为海归,忙于考MBA,拿到纸片后进所谓500强。归根到底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方向而不可能成为经济学家,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经济学家。
一流的经济学家诞生在某个国度是有很深的历史背景作为条件的。如果你举不出这样的条件,或者这些条件被你所举的时候你内心都没有相信到愿意为之而上十字架的勇气,切莫去投这个机想要成为什么一流的经济学家。
盖凡为今日所称颂的一流经济学家们,从来都是学生,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生,当他们怀着那颗正义之心对世间的不平是如此愤慨,对社会的弊端是那样痛恨以至于愿意为之以毕生的安逸为代价去呐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注定是后来的一流经济学家了。
不要说你做得到,当你位在人力资源主管人员的位置,你是否有勇气招纳进一个在各个方面明显胜过你的人,并且竭力保荐他凌驾于你之上?如果连这种勇气都没有,那你还是去大企业混个高管的位子,哄一个漂亮的女白领结婚生孩子去吧。
为什么西方300年来那么多名家?因为他们的复兴是从火刑柱上飞腾的烈焰开始的,如果你连断头台的血腥都受不了,希望你不要指望自己成为一流的什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