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795 25
2012-04-15
我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应该走向统一,而不是对立,同时包括科学和宗教的统一,这种统一包括宗教要放弃自己很多教义,特别是人的束缚部分。我个人认为佛学在某种形式上相当接近唯物和唯心融合统一之后的形态。

佛教不同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是人性宗教,人和佛没有截然的界限,人自有佛性,可以通过悟道成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神性宗教,神和人有清晰界限,比如基督教认为人天生有原罪,需要上帝来拯救,人要服从神。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其他哲学和宗教有:道、存在(物质)、理念、自由意志、上帝、真主、第一推动力,如果我们抛开概念形式上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在逻辑上都是一致的,这些都是不能再被还原的终极,也即是所有的哲学和宗教最终都将面临着不可知域的困境,在不可知域面前,它们都不能寸步前行,如果我们运用归纳的逻辑,我们或许可以豁然开朗,除非有超越人类智慧的东西,抛开哲学和宗教在形式上的对立性,它们在内涵上走向了统一。

“空”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好理解,因为从字面上是空虚、虚无,和“有”对立,比如我们常听到“四大皆空”,看破红尘。佛学之空有两层含义,也即是佛学有两空观,大家的对空理解的困惑正是来源于佛学之空的两重内涵,而很多人会困守于空的两层内涵的切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5 01:20:39
这里的两空观,是与“色”对应的,也即是“空”与“色”的对立统一关系。“色”亦法也,在佛学中指“色界”或“色法界”,属色理,相当于物质(现象)世界,属物理;“空”是变化、运动之意,指“空界”或“空法界”,属空理,相当于真际或真实界,属真理。

“色”是视觉,表达物质现象,相当于哲学上的表象概念,而“空”则表达本质概念。这已经与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相当接近了,而这是印度几千年前就已有的思想产物。同样中国有太极、阴阳和道的概念,这些概念和唯物主义上相当切近。

《般若心经》中有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对“色”与“空”的统一关系进行提纲挈领的一句,空色本为一体。这是佛学与唯物主义高度契合的地方,也反映了不同哲学在终极层面的统一。

又如“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体现了物质守恒的自然观,相当唯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01:21:47
但佛学又更多体现了“色”与“空”的对立性。

《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蕴譬喻经》中“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色受想行识”是佛学的五蕴,五蕴是五种聚合,比如色蕴是物质的积蕴,受蕴是领取纳受之意。这里的偈语告诉我们,“色”是虚幻的,“空”是实在的,我们应该看淡“色”,而追求“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01:24:04
“色”与“空”的对立性则体现了佛学唯心的地方,这种唯心又异于我们通常对唯心的理解。这种唯心体现了佛学唯心的自足,同时正是“色”与“空”的对立统一使得佛学实现了唯物和唯心的统一,唯物和唯心可以各安其位,这正好是佛学的两空观,佛学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唯物和唯心的统一。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人天生就有佛性,只是被封闭了,需要领悟开开启,人人皆可以悟道成佛,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正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人与佛没有天然的差别,所以说佛教是人性宗教。

人成佛,则是一种反人性,佛性是人性的一个极致,看透世事,一切“色”都是虚幻,只有“空”才是真实的,由人性而佛性,要将人性中的佛性如璞玉般琢磨出来。这里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看虚表象,注重实质。“色”与“空”的对立正是从佛性的角度出发,拘泥于表象,则会执妄,难以觉悟。而“色”与“空”的对立性的本质来源是“色”与“空”的统一性,只是因为要证道成佛,必须分离“色”和“空”。

《六祖坛经》中有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这种对心境的追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01:24:58
佛学体现了科学和宗教可以达到的和谐关系,佛学以“空”为哲学概念根本,实际上佛学在本质上契合了唯物,但是佛学本质上是唯心的,因为佛学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在自然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佛教以人成佛实现天人合一,做到意识和宇宙的内在统一。由人性转变成佛性这本身是唯心,是一种心灵的修炼,而这种修炼实现了人与天的和谐。而佛学的这种内涵和理念正是唯物和唯心统一所需要的,人类需要滋养自己的心灵,人类不可能不唯心,但是这种唯心必须和唯物彼此各安其位,而佛学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佛学让人最大的困扰是有即是无的逻辑。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禅宗六祖)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但正是这种逻辑,实现了“色”与“空”的对立统一,这种逻辑不同于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辩证法的统一是二者统一却还并存,而佛学的统一是二者根本是一体。

唯物是世界观的根本,但是精神世界对于人类自身的重要,使得人类必须唯心,而唯心是可以立足于唯物的,而现有的唯物主义在表达上与唯心的对立性太强,而佛学已经以一种成形的理论形态实现了唯物和唯心的各安其位。佛学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目前最高的哲学成就,当然我们必须对佛学进行很多改造才能实现一种契合人类社会的科学哲学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5 06:45:38
notevalue 发表于 2012-4-15 01:24
佛学体现了科学和宗教可以达到的和谐关系,佛学以“空”为哲学概念根本,实际上佛学在本质上契合了唯物,但 ...
楼主:

貌似你说的是佛教,跟佛学关系不大。中国人基本不知道佛学为何物,往往把佛教当佛学。

佛学是“学”,而不是“信仰”。这个你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