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10-25 20:28:0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5 20:37:36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本质:
(1)从人与实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经过积累、整合、“直觉性条理化”而上升为(2)表象;——经过抽象而上升为(3)本质,即核心、根基、主干、关键内容、节点、机制及其组成的“系统”;——对事物的诸本质进行组合、整合而上升为(4)本体。

本体看上去是一个“外壳”,其内在的细节是模糊难明的;本体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筐”,许多看起来互不相同的东西都可以“装”上去或“装”进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5 20:39:12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本质:
本质是进行界域归属的结果;本质是属性归结、关系归结的结果。

类本质基本上就是从界域归属的角度得出来的。

特本质基本是从属性归结的角度得出来的。

关系本质则是从关系归结的角度得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5 21:11:56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2-10-25 17:47
至少有三种形而上学,我不知道你推崇的是哪一种?
第一种:西方本体论形而上学;
第二种:西方知性形而 ...
我并没有打算把形而上学进行分类研究,也没有推崇什么.我只是根据你"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之言推断你不知道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之间的关系.更可以推断你不知道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分歧所在.你那句话是不是有点"一篙子打倒一船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5 21:29:21
"定义:本质是事物固有的本原性特质或属性。"
这种定义一直受到质疑.凭什么认为是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观察者赋予事物的?

另外还有个很有趣的问题.什么叫"事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8:00:0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5 21:11
我并没有打算把形而上学进行分类研究,也没有推崇什么.我只是根据你"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之言推断你不知 ...
说“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确实有点问题,因为形而上学毕竟也曾推动过科学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时候,也仍可契合科学对哲学思维方法的最低“需要”。对这句话,我现在收回。

形而上学是哲学发展的低级阶段,因为知性是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它本身是存在许多的局限性的。对此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是有许多极其深刻的说明的,在不太久的将来我一定会详细的阐发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8:22:2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5 21:29
"定义:本质是事物固有的本原性特质或属性。"
这种定义一直受到质疑.凭什么认为是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观察者 ...
好,你的这个问题还算深刻,我现在告诉你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你切磋一下。

首先,我解释一下什么是“事物”。物是一定空间内的要(因)素的总和,它指的是某种自在实在及其所居存于其中的空间;事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全部过程。因此事物一词就指的是自在实在及其相应的时空形式和过程。

其次,本质是属性归结和关系归结的结果。例如,氧与铁接触会使铁生锈(铁原子的核外电子被氧原子俘获,形成某种氧化铁分子,并微弱释放能量)——氧的这种“能力”被归结为具有“氧化性”的固有属性,该种属性的深层“内因”——原子核俘获核外电子的较强能力——就被归结为一种“本质能力”。再如,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月亮会围绕地球转,从而构成一个地——月系统,在该系统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月球就被归结为“地球的卫星”。

再次,通过属性归结和关系归结,会形成许多的“界域”、“范畴”、“类别”,于是,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的把相关的属性、现象、过程或者作为其总和的事物直接归属入相关的“界域”、“类别”之中。

这三种情况,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本质”的认知过程,它是被发现的、被归结或归属的,从而看上去似乎是被人所“赋予”的,但是它的存在与否难道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吗?难道不是“只要存在相应条件,相应过程、关系就必然会出现”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当然就可以说它“是事物自身固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8:32:4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5 15:33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解答一对现象的原因,只有当原因不再是现象时,才算解答了问题.这是个形而上学认 ...
在本人看来,世界只有一个性,那就是物质性,这也是唯物论的本体论。至于意识或“心”,都是世界本原或“物”的产物。但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把人的意识独立出来,这种认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也叫做唯物论的认识论。

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描述的都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世界本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或认识。世界本原有多种存在形式,即多维时空形式和之间联系的关系形式。比如,硬度,韧性,重量和波色等,以及因果关系,前后左右上下关系等,这些都是世界本原的第五维、第六维,不为人的感觉器官所“看见”,因此,这些都不存在世界本原与人的意识之外的第三性或“第三者”。

科学要的是实证,宗教只需要信念就可以,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互不证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46:56
假定世界上存在外星人,假定某个博学的外星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大草原,发现了一种未知的动物,他会如何认识它呢?
我认为较合理的认识过程应包括如下的几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要持续、反复的观察某一个或几个动物以获得较多的第一手资料,有时还需要将在不同时空中获得的观察结论归属于(归结到)同一个动物身上,例如以下的结论就无法全部在同一时空内获得:
1、陆生;2、身体壮硕(体形较为庞大);有角(形状为……);4毛色:……;5、头……(耳……、眼……、鼻……、口……、脸……、牙……、颈……);6、尾:……;7、四足;8、有蹄:……;9、食草:……;10、叫声:……;11、性温和:……;12、胎生;13、身体解剖特征:…… ……;14、……  ……
第二步:把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特征的不同动物个体归纳到(归结到)同一种类中;
第三步:归纳出该种动物的若干共同基本特征;
第四步:将相关特征的呈现归结为(理解为)相应的“内在属性、特质或机能”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一步完成后,才可以有演绎推理)
第五步:探究或验证相关“属性、特质或机能”的内在构成、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实现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
第六步: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过程、特征模拟——再现出来。
在上述认识过程中,研究者至少使用了:观察、归纳、归结(可验证性假设)、分析(科学研究)、模拟再现等认识方法。
实际上,物质(或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绝大多数是被人为“归结”给事物(或物质)的——这种“认识性归结”,有的是合乎科学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只是凭直觉做出的推测或猜测,其中也有一些属于“天才的洞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47:44
认识的基本路径


        物与物的相互作用——物与人的相互作用(实践)——感官的感知觉(具体经验)——归纳与归结——科学分析——辩证综合——模拟建构——在实践中具体再现——在实践中检验、修改、丰富、完善——在大规模实践中推广、普及



  哲学中的逻辑演进


        认知的途径、形式与秩序——“原始逻辑”——形式逻辑(修辞)——数理逻辑(科学)——辩证逻辑(哲学)——“实体逻辑”(模拟建构性逻辑,科学与哲学的统一)






       我对属性与本质的新定义


        属性:事物具有的推动实现某过程或参与维持某状态的机能或特征。
        至少有三种属性:内在固有属性(如运动)、外在展现属性(如氧化性)、外在比较属性(如大小)。
        本质:事物具有的带某种根本性(本源性)的属性或特质。
        至少有三种本质:
        类本质:使事物归结为某界域或某类别的属性或特质,如动物;
        基本质:同类事物共有或某个事物独有的带根本性或基础性的属性或特质,如能动性;
        构本质:由一定的要(因)素通过一定的关系模式(互动机制)和子(分)系统建构而成的本(实)体及其在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联结展现,如人体的呼吸系统、经络系统,社会再生产方式。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50:25
事物的性质,按其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即与人的认识能力无特殊关系的、事物自身固有的科学性质,包括质量、氧化性和生物活性等在科学上被确定的性质,这种意义上的性质可以称之为事物的第一性质;虽基于事物自身固有的某些属性、却主要是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而被“发现”或“赋予”的俗常性质,如把不同的电磁波区分为不同的“颜色”、把运动中的各帧图画视为连贯的“生活影像”等等,这种意义上的性质可以称之为事物的第二性质;由于认识能力特别是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过度使用而被赋予的人为“性质”,如月球的神秘化、杰出人物的神圣化、情爱对象的美好化等等,这种意义上的性质可以称之为事物的第三性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52:08
现象与本质本身就是统一于物以及物与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之中。只有形而上学者才会把它们区分并且绝对地对立起来。本质寓于现象之中,现象中体现本质,二者从来就没有分开过,被分开的只是你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现实。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现实没有现象,也没有本质,现象和本质都是思维区分出来的,也是思维统一起来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马克思主义看来,物是现实的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对象。你接触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与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会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反向——找到对象的东西,这是一种较认识论更为新型的过程论和关系论。当然,这还不算全部,因为这里的关系说还是一种人类中心的关系说,如果把这种关系说扩大化为整个世界的普遍的对象性的联系,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52:54
感觉和知觉,或者不太精确地说经验,是认识的直接起点。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起源于经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但是,要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世界,仅仅掌握这一点是不够的。
        认识之箭,必须透过感知觉的层层帷幕,从能指(意识)达到所指(对象),从现象(此在或觉在)达到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单纯依靠认识本身(主观的东西),既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也不能说明认识的错误(除非它明显荒谬、错漏百出),证明认识正确与否的是实践,也就是说由亿万群众在长期反复的农业、工业、科学实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去加以检验。——凡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指制定方案、开展实践,最终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就说明认识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有某些正确之处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一个认识,经受了实践、时间甚至历史的检验,我们就不应该继续盲目的怀疑其正确,而应该把它作为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或基础来加以继承和发展。
       退一万步说,何谓正确?何谓错误?何谓真理?何谓谬误?真假对错,对认识的澄明和人类自己的事业的成败可能是很重要的,对自在世界本身却可能是无关轻重的——因为人类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世界的发展进程,并不能控制世界的变化方向或趋势,至多也不过是能加快或延缓某些过程,或者二者同时起作用时就会“扭曲”或“畸化”某些过程,而世界最终仍会通过自己的固有的某些作用,抹去其中的绝大部分痕迹。
       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待认识的真假对错,而不去妄求其对世界的意义。具体说就是,凡是有利于认识的澄明和人类事业自身的发展而有没有明显的反证的知识,都应该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正确性或合理性。而不利于认识的澄明或人类事业的发展的,则要诚恳的承认其谬误之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客体(这个名词)虽然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但客体(即自在实在)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和认知的。客体的存在不仅可以脱离主体,而且它本来就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幻想一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本来就是唯心主义的偏见。
小狗没有理性思维,但仍与外物相互作用;放在桌子上的重物,没有感觉,但仍与存在于其外的桌子相互作用。实践是人这种特殊物质与它物的特殊相互作用,人之外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只不过是普通物质之间的普通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即不是认识,也不是结论,而是物理过程(有时还包括化学的、生物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真正的事实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以及社会—历史性的相互作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人是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所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既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客体“烙印”主体身心的过程。实践因此成为感觉和知觉的唯一来源,因而也就成为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但认识还会受认识的影响,亦即别人(包括前人、他人)的认识和自己的即时性意识(意识流)也会影响人的认识,从而使意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呈现出与直接感知不同的种种形态。
       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直接而言乃是自在存在,它是流逝的和易变的(简称流变),是此时此地此样在(简称此在)、彼时彼地彼样在(简称曾在)。在实践中,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即客体),始终只是该时空中的具体此在,因而在经验中可以被证实的就只有此在。
       自在存在,如果只是此在,就只能始终是现象性存在,甚至只是被感官“捕捉”和“感知”到的、从而被感觉器官“改造”了的存在(称为觉在)。但自在存在并不仅仅是普遍和永恒流变的此在,在一定的条件时,自在存在乃是实在,即具有自实自生性的客观存在(简称实在)。比方说,此在是“水流”,实在则是“河流”,水流是始终流逝和易变的,河流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的。
       此在可以由经验证明,实在仅仅依靠经验是无法得以证明的。实在只能靠实在来证明。而人唯一能够始终由自身掌控的实在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身体。身体不是认识性存在,身体乃是物质性存在,是在本质上具有自身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存在,亦即实在。和物质性身体可以持续或反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也具有实在性,可以与被身体证实具有实在性的客观存在持续或反复相互作用的存在,也应具有实在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我在”无需“我思”也应该是可以被证实的。但他进一步由“我在”推导、证明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认识论上看,是非常有道理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53:26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就想镜子(包括哈哈镜)中的映像的形式是“虚”的,但被其映像的对象却是真实的。我们不能因为映像的“虚幻”,就否定真实的对象。
       被感知的存在是觉在、被探测到的存在是测在,其形式都是主观的(带主观性的),其内容却是此在(此时此地此样在),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都是现象或表现。
       附1:自在存在,如果只是此在,就只能始终是现象性存在,甚至只是被感官“捕捉”和“感知”到的、从而被感觉器官“改造”了的存在(称为觉在)。但自在存在并不仅仅是普遍和永恒流变的此在,在一定的条件时,自在存在乃是实在,即具有自实自生性的客观存在(简称实在)。比方说,此在是“水流”,实在则是“河流”,水流是始终流逝和易变的,河流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的。
        此在可以由经验证明,实在仅仅依靠经验是无法得以证明的。实在只能靠实在来证明。而人唯一能够始终由自身掌控的实在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身体。身体不是认识性存在,身体乃是物质性存在,是在本质上具有自身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存在,亦即实在。和物质性身体可以持续或反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也具有实在性,可以与被身体证实具有实在性的客观存在持续或反复相互作用的存在,也应具有实在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我在”无需“我思”也应该是可以被证实的。但他进一步由“我在”推导、证明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认识论上看,是非常有道理的。
        附2:单纯依靠认识本身(主观的东西),既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也不能说明认识的错误(除非它明显荒谬、错漏百出),证明认识正确与否的是实践,也就是说由亿万群众在长期反复的农业、工业、科学实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去加以检验。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化学的理论,用实验和工业的办法,从煤炭或石油中提炼甚至合成许许多多的化工产品;可以根据物理学的理论,生产出包括原子弹、电视机等等在内的各种工业产品;可以根据生物学的理论,生产转基因生物或者食品;……  ……
       凡是在认识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开展实践,最终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就说明认识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有某些正确之处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一个认识,经受了实践、时间甚至历史的检验,我们就不应该继续盲目的怀疑其正确,而应该把它作为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或基础来加以继承和发展。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09:54:19
1、佛教所讲的事实,是指当下五根所感(即感官所感觉的内容),针对感知者自身当下意识所对应的内容。如,看到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当下反映在意识中是两个月亮,意识以外有几个月亮,是推理分析后的判断结论,事实不是推理的结果,是当下直接的反映,意识中的两个月亮的影像,就是当下的事实。事实与真实不同。事实与存在不存在没有关系,问事实存在不存在,如同问红色的高度是多少一样,两者没有相关性。此问题可以参考此帖:【思想与生活——我们在什么样的事实中犯了什么样的错误】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68176-1-1.html
  2、关于什么是“存在”,可以参考此帖:【哲学「存在」「物质」概念的含义……】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86618-1-1.html
  3、相即现象,即直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当下所感觉到的内容,而不是推理、演绎、归纳等推理后的结果,因为推理的后的结论,不是当下直观的内容,是无法证明的现象背后的内容。
  4、感觉经验,现代哲学与科学普遍以休谟的理论为依据,即分内在感觉经验与外在感觉经验,外在感觉经验,即感官所感觉的内容;内在感觉经验,即思维所能感觉到的自己个人的情绪、心情等内容。休谟承认感觉有历时性,但否定过去的感觉经验是当下的事实,因为过去了就已经不是正在发生的,是已经消失的,除非人能同时生活于当下与过去,否则过去的感觉经验必然已经只以感觉意象(思维中的记忆影像等内容)而非当下的感官所感而被确认的。佛教也否定过去的感觉经验,比休谟否定的要彻底。这个内容可以举个例子——去年吃过的大饼,在去年的当下,是有感觉经验的,但现在是去年的当下吗?如果去年的大饼是现在事实的经验,那么现在饿了,就可以通过吃去年的大饼解决问题。所以去年的大饼,在去年的当下是真实的感觉经验,但针对当下的现实,这种感觉经验已经没有了,只以影像的方式,虚假的保留于意识中,这种思维意识中的影像,根本不叫存在。因为不但没有实体性,连感官对应的感觉现象都没有。
  5、对空的表述,是比较难的,它只以否定的方式来确认:举个例子——你说杯子是存在,佛教是否定的;你说杯子不存在,佛教同样是否定的;……;不管你如何做出一个判断,佛教都以否定的方式加以否定,这种否定包括对否定自身的否定。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此帖:【佛教三乘四宗对空性(存在不存在)的理解(外境对象)】什么是【空】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76115-1-1.html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4860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2:55:27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2-10-26 08:22
好,你的这个问题还算深刻,我现在告诉你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你切磋一下。

首先,我解释一下什么 ...
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把大千世界分成了两类予以认识,一类是生命,一类是非生命。这就是“事物”。事与物,就跟鸡与蛋一样,是一对现象。

物理学负责研究非生命那半个现象世界,按理说就应该有“事理学”去研究生命那半个现象世界。但为什么只有物理学而没有“事理学”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3:10:16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自身固有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ge=7&from^^uid=424295

这样的结论一般都出于我们的观察所得,但问题是我们的观察是否不带偏见?如果认为观察必有立场,而立场之见就是偏见,那么上面的结论自然就被颠覆了。

在这一问题上,宗教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结论。根据基督教教义,人不是动物,人被赋予了上帝的灵气,人可以象上帝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没有偏见,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就可以断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自身固有的”而不需要更多的理由。而科学的结论却是,人是动物(不管级别如何),人类的观察是不可能全面的,是必然带有偏见的。也正因为如此,科学理论的基本预设不是断言,而是猜测和假说(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3:55:06
事实证明现代科学发展的脚步已经让哲学之流远跟不上脚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4:01:27
he_zr 发表于 2012-10-26 08:32
在本人看来,世界只有一个性,那就是物质性,这也是唯物论的本体论。至于意识或“心”,都是世界本原或“ ...
心与物是一对现象,鸡与蛋也是一对现象.如果说这一现象是那一现象所导致的,这就困在了先鸡先蛋之争的怪圈里,而且任何一"唯"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荒谬的.如果以官方教育的形式进行强行灌输某一"唯",那么荒谬也就成为真理了.

只不过,如果我们知道这么个原则"要解答一对现象的原因,只有当原因不再是现象时,才算解答了问题."那么我们就绝不会把某一现象当原因,那当然就不会困在先鸡先蛋的怪圈里了.这就叫解放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4:08:24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2-10-26 08:00
说“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确实有点问题,因为形而上学毕竟也曾推动过科学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时候,也仍可 ...
很好!带着一些基本问题去读书会让你大开眼界的.其实黑格也只是指出了形而上学的缺陷,而没有否定形而上学.毕竟形而上学始终是哲学的奠基,一切人类学问的奠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4:13:3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6 14:01
心与物是一对现象,鸡与蛋也是一对现象.如果说这一现象是那一现象所导致的,这就困在了先鸡先蛋之争的怪圈里 ...
从认识论角度讲,所谓“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世界本原接触后反映到大脑的意识,现象属于意识范畴。心与物是意识和世界本原,鸡与蛋却都是世界本原,两者对比不是同一性质。

鸡和蛋谁先谁后,这是鸡和蛋本身存在的,与人的认识无关。人尚未认识,不等于鸡和蛋的先后关系事先不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4:31:35
he_zr 发表于 2012-10-26 14:13
从认识论角度讲,所谓“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世界本原接触后反映到大脑的意识,现象属于意识范畴。心 ...
鸡生蛋,蛋生鸡,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只不过,会下蛋的鸡是怎么产生的,这就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了。至于观察者---人,又是怎么产生的,这更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了。现象与原因,如果这两个概念没有混淆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把某一现象当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5:08:09
如果我们对宗教与科学有多少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宗教理论是建立在"唯现象"基础之上的推论,而科学理论却是建立在"不唯现象"基础之上的推论.

比如说基督教神学理论,那就是以圣经创世篇为根本依据的推理,那就是以智慧(心)创世为依据的推理.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理论,那就是以物质(物)创世为依据的推理.这些都是建立在"唯现象"基础之上的推论,根基上不能自圆其说的推论。

科学理论不同,科学理论的基本预设是"不唯"(也就是猜测和假说).这些猜测和假说不是现象,也不是现象之一,而是根据观察(不可能全面)而猜测的原因.这就是假设.

宗教理论与科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也就在于理论预设的根本区别,而不在于推论过程使用了些什么工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18:18:5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6 14:31
鸡生蛋,蛋生鸡,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只不过,会下蛋的鸡是怎么产生的,这就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 ...
鸡生蛋,蛋生鸡这类自然现象,人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暂时无法探明,不等于以后不可以探明。但这与白天与黑夜的现象不一样,不属于因果关系,这只是由于人的观察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先后关系。随着人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深入,鸡和蛋的问题一定可以探明。目前,人们从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来看,蛋比鸡低级,最有可能是先有蛋后有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6 22:02:02
he_zr 发表于 2012-10-26 18:18
鸡生蛋,蛋生鸡这类自然现象,人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暂时无法探明,不等于以后不可以探明。但这与白天与黑 ...
“最有可能是先有蛋后有鸡”的观点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毕竟能够孵出小鸡的蛋也是需要一公一母两只鸡的共同努力。

解决先鸡先蛋之争的问题,还是按照这么个原则“解答一对现象的原因,只要原因不再是现象时,才算解答了问题”。这样的答案就再不是先鸡,也不是先蛋了,而先有的是无法起名的祖先。无法用现成名词给原因命名的问题,也就是黑格尔指出过的形而上学缺陷,也就是两千多年前李耳《道经》中所说的“非恒道,非恒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7 13:55:0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6 22:02
“最有可能是先有蛋后有鸡”的观点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毕竟能够孵出小鸡的蛋也是需要一公一母两只鸡的共 ...
很多自然现象是不为人的感官直接感觉出来的,需要通过符合世界本原的运动规律推理出来的。鸡和蛋的问题一样,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是世界本原的运动规律,那么由此可以推论,蛋比鸡低级,先有蛋后有鸡更符合这一运动规律,尽管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先后关系当然不能等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存在先有关系,但先后关系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如白天与黑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7 21:16:23
某一物种的演变历史(猿,人)可以用级别高低去评价,但同一物种的不同阶段(婴儿,成人)就不能够用级别高低去评价了.因此,"蛋比鸡低级"的观点你应该收回,然后88楼的回帖再思考一下从新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7 22:54:2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0-27 21:16
某一物种的演变历史(猿,人)可以用级别高低去评价,但同一物种的不同阶段(婴儿,成人)就不能够用级别高低去评价 ...
人类目前尚未找到有“跨物种”的直接证据,“猿”也只是推测,没有实证。基因变异意味着病变,而非演进。因此,从低级到高级只能是描述同一物种的不同阶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7 23:48:15
he_zr 发表于 2012-10-27 22:54
人类目前尚未找到有“跨物种”的直接证据,“猿”也只是推测,没有实证。基因变异意味着病变,而非演进。 ...
科学理论与宗教理论不同,科学理论的最基本预设是推测,猜测,假说.我们的观察不可能是全面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有限证据去推测物种的进化历史,去评价各个历史阶段的级别的高低.

但是,同一物种的一生各阶段,比如说婴儿,幼童,少年,成人,老人,临终前,这就不能够用级别的高低去评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8 02:28:14
深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