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记者看中国财经报纸! 作者: 刘趸 ——《华尔街日报》成长的启示 看到中国近期内出现的两张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和<每日经济新闻>,既喜也忧。喜的是,中国新闻人终于要办一份自己的《华尔街日报》,与已进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经济相匹配。忧的为,现在中国财经类报纸群雄并起,各有所长。可以预计,为了争做中国财经报纸的龙头老大,相互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要争第一,唯有提高报纸质量。 美国的财经报业格局也是经过多年的竞争后形成的。目前美国的财经报纸是一大报两小报。一大报为发行两百万份的全国性商业日报《华尔街日报》。两小报是发行二十多万份的主要为证券投资者服务的金融报纸<投资者商业日报>(Investor’s Business Daily)和来自英国的带有国际视野并有十多万份发行量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华尔街日报》进行过多次重大改革。例如,它起家于金融报纸,后来逐步变为商业和金融并重,最后定位于商业报纸。为了扩大读者队伍,它从1903年自称的“投资者的报纸”发展到公司和商人的报纸。它现在的读者还包括中学生和教师。它的报道范围一直处在不断拓展中,从资本市场发展到货币与投资,再扩大到健康、技术、媒体和销售业公司的新闻,又深入到个人金融、旅行、电子和汽车。今年,它将天气预报、房地产和体育纳入报道范围。一百多年来,它不断寻求和探索报道商业新闻的最佳模式,在商业新闻的写作上一直处在美国同行的前列。它视记者编辑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聚集全美国最优秀的商业记者和编辑。它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严防受到广告商和消息提供者的影响,毫无畏惧地刊登关于广告商的负面报道。 《华尔街日报》的经验值得中国新生报纸学习和借鉴。但是,种种迹象显示,《华尔街日报》的经验并没有得到中国同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华尔街日报》认为自己属于适用范围较广的商业报纸,而中国一些报纸把自己局限于较窄的金融类报纸。《华尔街日报》对读者的态度是多多益善,而中国一些报纸却对读者提出资产、职业、甚至年龄的要求。《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领域尽力拓宽,而中国有的报纸却削减报道领域。《华尔街日报》把商业新闻的写作发挥到极致,而中国有的报纸却用一般新闻的写作标准去描述特殊的商业新闻。因此,学习《华尔街日报》可以使中国的新闻少走弯路。 一、从金融报纸转向商业报纸 《华尔街日报》1889年7月8日创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报道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在1920年代末期,也就是创立30年后,该报的发行量最高才五万份,主要局限于金融圈内。但是,1930年代的长达10年的大萧条不仅使美国证券市场一蹶不振,而且使为市场服务的《华尔街日报》发行量降到三万份以下。 1941年,伯纳德基尔果(Bernard Kilgore)任执行编辑,对该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主要措施之一是转变观念,将报道范围扩大到商业、经济、消费者事务以及影响商业活动的所有生活方面。此次改革立即见效。到1945年,发行量回到五万份,两年后达到10万份。1948年,《华尔街日报》成为美国第一个和唯一一个的全国性商业日报。随后,报纸的报道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社会、科学、教育和外国事务,完成了从金融报纸到商业报纸的转变。1966年,报纸的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1982超过两百万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商业大报。 为什么要将金融日报改成商业日报呢?这是因为金融的概念和商业的概念差别较大。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的韦氏美国英语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将金融(finance)定义为“银行和投资的资金管理以及资金来源”。而商业(business)则包括交易、贸易、创业、商店、公司、交易额、事物、项目、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事项。商业的范围广泛。美国人几乎把所有的活动都归为商业活动,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服务,都可以讲是从事商业活动。根据这一说,几乎人人都是商人,因为几乎人人都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1913年至1921年间任美国总统的托马斯威尔逊(Thomas Wilson)就说得更过:“商业支撑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包括我们的精神生活。” 目前,《华尔街日报》不叫自己是金融报纸,仅称自己是世界著名的商业出版物(world’s leading business publication)。网络百科全书<维基>(wikipedia)把《华尔街日报》定义为主要报道商业和金融的新闻与事件(business and financial news and issues),并把商业放在金融的前面。美国全国性的记者协会中有美国商业编辑和作者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但是没有金融记者协会或经济记者协会。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曾出过一本商业新闻作者对商业新闻探讨的作品集,起名为“商业新闻写作”(Writing about Business )。 我就读过的勃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离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华尔街日报》总部不远,在金融界小有名气。学校名字来自上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投资家、美国总统经济顾问伯纳德勃鲁克(Bernard Baruch)。学校的教授们与华尔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教我们宏观经济学的教授是华尔街一投资公司的退休主管。我们投资学的教授虽然不在华尔街,但和其华尔街公司的博士同学合作进行投资研究。给我们讲财务分析课的教授曾在华尔街做过分析师。学校毕业生也大多进入华尔街金融公司工作。学校以金融出名,而我们的专业名称却是商业新闻学(business journalism)。我曾希望它叫财经新闻学,后来才发现商业新闻与中国两岸三地的财经新闻概念不同。 “财经”一词在华人圈内相当流行。它是财政和经济简称。“财政”一词的英文对应词是finance,也可以译成“金融”。因此,“财政”和“金融”相通。经济(economics)被定义为“生产、分配、产品与服务的使用和人的福利”等。金融和经济的含义与商业的含义相距甚远。因此,<第一财经日报>的财经或<每日经济新闻>的经济都与《华尔街日报》的商业概念不同。从两张报纸的报道范围和所设栏目来看,它们走的是《华尔街日报》改为商业日报以前的路子。两张新报的名称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办报思路和发展方向。例如,有的报社老总已经明言什么样的题目不在报道范围,显然是受到财经概念的束缚。 二、从金融专业人士扩大到公司、商人甚至高中生和教师 1903年,《华尔街日报》称自己是“投资者的报纸”(The Newspaper for the Investor),后来又加上公司和商人。现在它的读者更广,连中学生、教师都算在内。在美国,投资成为几乎所有家庭的日常商业活动。投资者数量很大。按职业分,投资者有专业投资者和业余投资者。按投资的对象分,投资者又分证券投资者、实业投资者等。据美国联邦储备局的统计,截至2001年,50%以上的美国家庭拥有股票和共同基金等资产,即一半以上的家庭成员是公司证券投资者,而且这还不包括债券、房地产和其他种类的投资者。这就是说,《华尔街日报》的潜在读者是全国一半以上的家庭。 更为重要的是,其读者的数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投资的品种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数目也越来越大。投资者一多,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报纸发行量就大。例如,1979年该报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日报。目前,它的发行量近两百万份,是美国仅次于<今日美国报> (USA Today)的美国第二大日报。如果它局限于仅做金融类报纸,撑死了只能发行20多万份。目前加州的<投资者商业日报>就是一个例子。 不仅如此,《华尔街日报》还放下身段,为中学生办报。从1991年起,该报设立《华尔街日报》教室版(Classroom Edition),教室版一个月出版一期,专门刊登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文章难度不是问题,因为美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报纸的文章要让八年级的学生看得懂。美国的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中学二年级。我在勃鲁克学院的高级商业新闻写作课程,就是练习怎样把复杂的商业活动写得通俗易懂,把枯燥无味的商业运作写得生动活泼。目前,全美国有5200所中学的学生参加学习《华尔街日报》教室版,其发行量达16万4000份。报社目的很清楚: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的读者。 中国的财经报纸大都严格界定自己的读者,在客观上限制了报纸发行。例如,<第一财经日报>把自己的读者分为核心读者和辅助读者。前者为是商业经理阶层、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和经济工作管理者,“从消费力、决策力、购买力来讲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中高端人群”。辅助读者包括对个人金融资产管理非常有兴趣的一般专业人士、MBA、EMBA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每日经济新闻>以服务企业人为主。它的目标读者群年龄为20岁到45岁,以男性为主,中等以上收入,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还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等提出要求。 《华尔街日报》并没有对自己的读者提出资产上的要求,其读者的特征是事后统计出来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从策略上说,对读者设限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想争取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报纸读物,潜在的读者反而可能被排除在外。有报纸称中国高端读者达三四十万。就是全拿过来,也就这么多。对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来说,仅有这么多读者的财经日报算不上全国大报。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是第一财经的主要读者之一。美国的金融专业人士也不是很多。美国目前有八千支共同基金和六千支避险基金(数字是估计的,因为美国避险基金不要求注明)。有的基金是一个人管理几支,有的是几个人管理一支,加在一起总共有几万人。中国的基金数量比美国少,专业人才也不会比美国多。但是,美国的商业经理阶层较多,其中小商业(small business)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更多,达几百万人。这就是《华尔街日报》为何将自己定位于商业报纸的主要原因。 <第一财经日报>和<每日经济新闻>都倾向中、高端人群。但我认为财经报纸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帮助读者解决日常的经济问题。财经报纸的读者范围应该扩大到中、低阶层,把几亿打工族也算在内,因为他们最需要创业,最需要信息和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而且,高端低端也是相对而言,也在变化之中。高端可以降到低端,低端也能升为高端。今天的打工仔几十年后可能成为大公司的经理。同时,这种分类并不科学。办报纸不是卖衣服。衣服的价格差别较大。有几千、上万块一件的,也有几块钱一件的。没钱的人可能买不起贵衣服,但能买得起一两块钱一份的报纸。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