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49 18
2005-07-16
河北保定探索财政扶贫新模式
借钱扶贫更好

------------------------------------------
    据《中国财经报》6月30日报道,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通过“周转棚”、“周转畜”的做法,成功地帮助不少农民脱贫。
  所谓周转棚就是政府借给每个农户一定资金,并提供技术和培训,农户自筹部分资金,建起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棚。帮助脱贫后,政府借的钱退还,转借给下一家建棚。周转畜,则是针对山区每个贫困户,由财政扶贫资金购买3只小尾寒羊种羊借给他们畜养。
  《中国财经报》对此刊发齐玄江的评论说,保定市开展“周转棚”、“周转畜”的做法,也可概括为:给钱扶贫不如借钱扶贫。
  我们还听到过这样的事:某地农村贫困落后,政府扶贫,先给他们钱发展经济,不想他们买肉吃了;后来不给钱了,给贫困户送去两头小猪仔,嘱他们养大后去卖,不想他们又把小猪仔杀了吃了。如果对村民说,这猪仔是借给你们,将来是要还的,我想,村民就不会杀了吃了。给是无需承担责任的,借是要承担偿还责任的。
  保定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条新的扶贫思路,其好处是成本低,滚动发展,效果显著;其难处是确实要为农民办实事,既要找到脱贫的路子,还要帮农民走上这条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16 13:18:00

供对照的一则资料:

捐款建校为何屡遭冷遇 ------------------------------------------ 刘瑞钦四兄弟原是河南永城市唐楼村人。多年前,四兄弟随母亲去东北谋生。1994年,大哥刘瑞钦回老家奔丧,对家乡贫困落后的现状深感痛心。他发现,村里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回东北后,他跟几个弟弟商量,决定合伙为唐楼村捐建一所学校。   1998年,68岁的刘瑞钦带着30余万元钱回到唐楼村,准备建学校,等待他的却是种种尴尬。   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得知刘瑞钦作为四兄弟的代表回乡捐建学校,立即登门与刘瑞钦商量,让刘瑞钦先帮乡里办一个酒厂,等酒厂盈利后再办学校。酒厂建成不久,乡领导又请刘瑞钦用酒厂价值10万元左右的酒替乡里偿还修路款和畜禽防疫款,承诺会尽快偿还这笔钱,用于建学校。刘瑞钦答应了。1998年底,乡政府换届,原书记、乡长全部调走,新任领导再也不提还钱的事,酒厂出现严重的资金困难,很快倒闭。无奈,刘瑞钦把债权转让给唐楼村村委会,跟乡政府达成协议,乡里分年度免收唐楼村的统筹款,由村里把统筹款直接用于建校。乡政府答应得很好,可是对唐楼村的统筹款照收不误。建校计划落空,刘瑞钦只好返回东北。   2002年,听说新一任乡领导上任,刘瑞钦返回李寨乡催要欠款,重提捐建学校一事。乡领导表示,只要刘氏兄弟真的捐建学校,所欠款项一定归还。得到这样的承诺,刘瑞钦启动了建校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节约资金,刘瑞钦选择了“包工不包料”的施工方式,每一车沙土、每一块砖、每一根钉子都由他亲自购买。口口声声支持刘氏兄弟建学校的乡政府,在学校建设期间,不但拒绝偿还欠款,甚至连一次车都没有帮忙出过。乡亲们的表现也让刘瑞钦大失所望。没有一个村民出过一次义务工,工地上的原材料和工具常常不翼而飞。越是看到这些,刘瑞钦越意识到捐建学校、提高村民素质的重要。他咬着牙孤军奋战了半年,2004年底,一座有26间教室的二层教学楼“乡情学校”终于完工。   学校建成了,刘氏兄弟的钱也全部用完了,连配备桌椅板凳和修建操场的钱都没有了。乡政府仍然不还欠款,刘瑞钦没有把建校收尾工作做完,就把钥匙交给了村委会,让孩子们搬进新教室上课,自己带着满腔失落离开了唐楼村。谁料想刚回到东北,刘瑞钦就接到村民催要征地补偿款的电话。原来,村里的征地补偿款没有完全及时发放,有的村民认为,既然征地是为了让刘氏兄弟建学校,补偿费就应该找刘氏兄弟要。刘氏兄弟没有钱来补偿这些村民,一夜之间,学校所有教室的玻璃被砸得一块不剩,校园里所有风景树被拔光,部分楼梯扶手也被砸坏。一生刚强的刘瑞钦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大病一场。   刘氏兄弟不要一分钱回报,把学校完全交给了村里,可是村里并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学校。因为缺少经费,乡情学校的生存十分艰难。唐楼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景运认为,村里已经为学校付出了很多,因为“每逢上头来人参观学校,吃饭的钱都是村里出的”。   刘氏兄弟捐款建校的义举为什么得不到实际的支持及肯定?一位村民道出了他们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刘氏兄弟捐款建校是为了出名。事实上,乡情学校开工、竣工时,曾有人提议举行仪式,请当地电视台报道,被刘瑞钦否决。也有人建议学校以刘瑞钦的名字命名,刘瑞钦也没有同意。刘氏兄弟的愿望十分简单:不图名不图利,为家乡建一所学校。可惜,他们的心意始终没有被乡亲们真正理解。(王宝梅摘自7月5日《人民日报》作者王莹王春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6 13:37:00
穷人太多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6 20:44:00
送钱和借钱的激励是不同的。个人感觉这种模式可以考虑。其实农业扶贫贷款也需要更多关注对个人的扶贫贷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6 21:32:00

两则事例反差那么大,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党坚持不懈地宣传史来贺、张荣锁等一大批农村制富领路人的重要性!要解决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即要靠政策,靠观念的开化,更重要的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6 21:46:00

致版主:

你只发发感想?起码该用点制度经济学的东西吧。光靠感觉就不必读书了。

致楼上:

不错,现在农村的出路的确是“能人经济”,看来你在农村生活过。不过,你该知道等待救星犹如等买彩票中奖,没有普遍意义。而且,一个人的成功有偶然因素,不信你叫袁伟民再去率领女排包揽各大赛冠军试试;并且人会变化,大邱庄的那位就是例证。

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