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不欢迎说空话!
欢迎知识渊博的人考证。
为了使“均衡”有更明确的意义(在均衡处实现了某种最优的意义),许多人不得不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这就留下了被“批评”的口子。
把如此多的经济现象理解在静态框架中,里面没有“发展”,自然许多人都要张口了。
关于均衡的存在性与静态分析方法的关系的说明,居然是大搞静态分析的人提出的,而不是其他人。
说到底,人们的分析,可不可能离开“模型”一类的东西?
最保险的说法自然是,“模型”与“历史”并重,不可偏废其一。但最保险的话,用处似乎常常不大。
是的。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资本主义永恒性”时,学理的逻辑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二分法,生产关系更强调历史,强调相对于生产力的短期性,生产力侧重生产的一般,似乎是具有长期性的东西。当马克思做这种区分时,似乎给别的经济学家强加了某些本来没有的观点,比如关于“资本主义永恒性”,这绝对不是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解,而是马克思认为他们这样。我不太认同这个框架,就象争论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一样,两者应该交织在一起理解。
其实如果看过Stiglitz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你也可以发现Stiglitz也有点“歪曲”新古典经济学的味道。诺斯也曾经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批评过“理性预期”等等。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实证主义方法论也并未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这也有点从自身的角度来作判断的成分。不过这些人本身的学术功底都很强,不过他们所批判的学术功底也都很强。当然,我感觉他们的批判本身有点误解其他学术的嫌疑。
比较搞笑,仔细看吧。合理性=永恒性?社会主义合理吧,岂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