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5月30日发表题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没有改弦更张》的文章,作者为花旗集团中国区投资研究与分析部主管沈明高。文章称,全球金融市场正受到两个事件的双重影响: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中国经济减速的潜在幅度。中国的经济减缓和由此带来的政策反应是可以避免的。 文章称,中国经济形势的不透明更多缘自政策反应而不是经济数据。中国经济正急剧下滑。出口增速降到了一位数,低于10%的政府目标,今年1至4月实际增速只有6.9%,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1至4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5%,比一年前低18.9个百分点,4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6.9%,创造了新低。与此同时,决策行动却没有跟上。4月份,关键的流动性指标之一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回落到3.1%的历史低点。
文章称,行动的拖延是因为反应性政策。为了实现可持续的较长期增长,为了避免经济发生进一步的结构性扭曲,增长减缓也许是可以容忍的。这样的态度可能伴随着重大代价:例如失业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企业亏损、也许还有社会动荡。
除非中国的决策者做好解决这些难题的准备,放弃注重出口和投资的经济模式,转向涉及结构性改革的新经济模式才有可能。
文章认为,近期内进一步实行周期性放宽——货币政策放松和需求管理——是不可避免的。最近的存款准备金率调低旨在解决疲软的信贷需求,而不是贷款供应限制。中国政府还决定拨款363亿元人民币,为节能型家用电器等提供补贴。
近期内还可能推出更多支持性政策和针对需求的措施,以避免2012年下半年进一步减缓。政策推迟的时间越长,放宽的程度就会越大。展望未来,文章认为:重大政策仍很遥远,政策放宽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存款准备金率调低、信贷支持、贷款利率下限放宽以及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