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714 4
2012-06-23
布兰查德中宏书中,根据劳动市场中工资和价格的决定来推导总供给曲线。
工资决定:W/P(预期)=f(u)(是失业率u的减函数)                                                                 (1)
给定工资下,企业决定价格:P=(1+T)W (假设生产函数为Y=N,T是企业的市场垄断能力,完全竞争下为0)    (2)

然后将(1)式中W代入(2)式,得到总供给曲线

问题来了。。。按照我的理解,是(1)式中P(预期)=(2)式中P时,劳动力市场均衡,达到自然失业率与自然产出。。。整个总供给曲线不代表劳动力市场均衡。。。

但是布兰查德书中说这样推导出来的总供给曲线代表了劳动力市场均衡。。不理解,球解答TAT

而且,这个式子不是按工资粘性的理论推导出来的吗?高老的宏观书中说新凯恩斯学派推导短期总供给,是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不出清下推导的....为啥布兰查德书中说是劳动力市场均衡了呢TAT
谢谢高人解答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18 17:03:37
同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2 02:30:57
我的理解:
wage setting relation: W=Pe*F(Y, z),
price setting relation: P=(1+T)W
如果P=Pe, F(Y, z)=1/(1+T), 此时的产出是潜在产出或者充分就业产出。

当P不等于Pe时,公司和工人根据预期Pe商议后,实际支付的名义工资是W=Pe*F(Y,z), 而公司希望得到P/W=1+T的利润率,如果把 wage setting relation 决定的名义工资带入 price setting relation 中的 W,公司就刚好可以得到这个利润率。 整理得:P=Pe*(1+T)*F(Y,z)。 这个就是AS曲线的表达式,在Pe短期固定的时候,在AS曲线上的点(Y,P)都是满足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点,由书中定义可知,当P=Pe使得Y是潜在产出水平。

为什么此时劳动力市场均衡呢?因为公司只在乎他们的利润率,而不在乎名义上的工资和价格是多少,也就是实现了 P/W=1+T 的利润率,公司就没有必要改变目前的雇佣水平(即AS曲线上的点),利润率大于或者小于 1+T 劳动力市场都不会稳定。

为什么会不稳定。设1是AS曲线上任意一点(Y,P1),如果点2在AS曲线正下方(Y,P2),则有P1>P2, 假如经济现在是在点2的位置,公司的利润率P2/W就小于希望得到的利润率P1/W=(1+T), 这样公司就解雇工人,使失业率增加,即Y减少,想象点2向左平移到AS曲线上,由于此时的失业率增加,名义工资下降,又由于此时该点已经在AS曲线上,所以公司实际得到的利润率=1+T,公司满意,在既定的Pe下,工人对名义工资也满意(因为这个名义工资由wage setting relation得出就表示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此时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不再变化;
相反,如果假设点C在A点正上方,那么经济在C点时,实际利润率就会高于企业希望得到的利润率,企业希望得到的利润率1+T是由市场的垄断程度决定的最大利润率,如果事实上的利润率超过这个值,就表明还有企业进入的余地,这样有新企业进入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工人,失业率也下降,产出增加,可以想象这个过程一直到C点向右平移到AS曲线上停止,此时由于经济在AS曲线上,实际得到的利润率与希望最大的利润率相等,而且同样此时名义工资也是工人满意的水平,失业率不再变化。

由均衡的定义可知,失业率稳定的时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均衡,即AS曲线代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2 02:49:43
或者更简单的理解,把wage setting relation 和price setting relation的图稍微做个变换, 横坐标变成就业率而不是失业率,纵坐标还是实际工资W/P.

Thus, the wage setting relation curve upward sloping rather than the downward sloping curve in the book.
The price setting relation curve is still a horizontal line at W/P=1/(1+T).

不难发现,向右上方倾斜的wage setting relation curve 和微观中劳动供给曲线类似;而水平的price setting relation curve可以看成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

不同的是,微观中劳动供给曲线的只是就业人数(就业率)和实际工资的关系,而这里的“劳动供给曲线”不仅是就业率和实际工资相关,而且还和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环境相关,比如最低工资,效率工资等,所以wage setting relation 的表达式是 W=Pe*F(Y, z), 其中z代表了劳动力市场的环境。

而微观中的劳动市场需求曲线是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的工人数(就业率),也就是利润为0的完全竞争市场,可以看作P=(1+T)W中的T为0,而本书中的T>0, 说明市场不是完全竞争且存在利润,同时在这里企业不是确定就业人数而是确定价格,这比传统微观中厂商确定生产数量(就业人数)更符合现实。

所以把变换一下的wage setting relation和price setting relation 当作传统微观的劳动力供求曲线,相交的点必然是劳动力市场均衡点,而且由于考虑进去了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厂商决定价格而不是产量和一定的垄断势力,本书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更接近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2 02:52:29
aixunxun 发表于 2012-9-18 17:03
同问。。。
哈哈,回答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