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
wage setting relation: W=Pe*F(Y, z),
price setting relation: P=(1+T)W
如果P=Pe, F(Y, z)=1/(1+T), 此时的产出是潜在产出或者充分就业产出。
当P不等于Pe时,公司和工人根据预期Pe商议后,实际支付的名义工资是W=Pe*F(Y,z), 而公司希望得到P/W=1+T的利润率,如果把 wage setting relation 决定的名义工资带入 price setting relation 中的 W,公司就刚好可以得到这个利润率。 整理得:P=Pe*(1+T)*F(Y,z)。 这个就是AS曲线的表达式,在Pe短期固定的时候,在AS曲线上的点(Y,P)都是满足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点,由书中定义可知,当P=Pe使得Y是潜在产出水平。
为什么此时劳动力市场均衡呢?因为公司只在乎他们的利润率,而不在乎名义上的工资和价格是多少,也就是实现了 P/W=1+T 的利润率,公司就没有必要改变目前的雇佣水平(即AS曲线上的点),利润率大于或者小于 1+T 劳动力市场都不会稳定。
为什么会不稳定。设1是AS曲线上任意一点(Y,P1),如果点2在AS曲线正下方(Y,P2),则有P1>P2, 假如经济现在是在点2的位置,公司的利润率P2/W就小于希望得到的利润率P1/W=(1+T), 这样公司就解雇工人,使失业率增加,即Y减少,想象点2向左平移到AS曲线上,由于此时的失业率增加,名义工资下降,又由于此时该点已经在AS曲线上,所以公司实际得到的利润率=1+T,公司满意,在既定的Pe下,工人对名义工资也满意(因为这个名义工资由wage setting relation得出就表示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此时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不再变化;
相反,如果假设点C在A点正上方,那么经济在C点时,实际利润率就会高于企业希望得到的利润率,企业希望得到的利润率1+T是由市场的垄断程度决定的最大利润率,如果事实上的利润率超过这个值,就表明还有企业进入的余地,这样有新企业进入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工人,失业率也下降,产出增加,可以想象这个过程一直到C点向右平移到AS曲线上停止,此时由于经济在AS曲线上,实际得到的利润率与希望最大的利润率相等,而且同样此时名义工资也是工人满意的水平,失业率不再变化。
由均衡的定义可知,失业率稳定的时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均衡,即AS曲线代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