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12-11-6 11:20:17
好贴顶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6 16:08:49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7 11:20:50
好帖,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8 12:32:34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8 13:11:52
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8 15:30:29
位置:微观部分,第五版, 第73页, 最后一段第2行
描述:原文“预算线的斜线”,应改为“预算线的斜率”。印刷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8 15:31:22
这个栏目好啊,建议可以最后总结一下发布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8 16:18:50
厄,支持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9 00:05:01
这个都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9 02:20:21
真滴有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9 09:11:07
位置:第五版,第373页,上方图表
描述:上方给出的“美国2008年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表中讲述的方法与前文中的介绍是通过不同的两个逻辑得出的,376页是从GDP得出NDP,而表中是从GDP得出GNP再计算NNP的,虽然两种方法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对于初学者,就很容易混淆,思路也容易混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9 10:54:48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0 09:57:06
位置:微观部分,第5版, 第225页, 图(8-9)
描述:图中有两个k2,下面的k2应该改为k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0 18:51:02
顶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1 17:51:03
知道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1 21:15:29
zhich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2 23:16:59
zhich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6 16:58:59
顶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7 00:08:45
顶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7 04:35: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09:08:58
哦,看看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0:23:5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微观部分,第60页讲述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时,在第五版第三章第一节第60页画了图3-1表示边际效用递减到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边际效用递减到负时,总效用递减。
  同时,同书在第三章第二节,第66页关于偏好的假定时说偏好有三个假定,其中第五段讲到第三个假定是偏好的非饱和性,意味着消费者总是偏好更多的商品。
  实际上,边际效用能够递减到0和负与偏好的非饱和性是矛盾的,
  也即,边际效用递减到0负<=>偏好具有饱和性
     边际效用不能递减到0负而总是为正<=>偏有非饱和性
  
  但是这一点教材却并没有提及,从而可能导致许多学生误解。因此,在此提出,希望广大经济学初学者注意。
  处理办法:方法一,边际效用不用递减到0负,取消图3-1的画法。
       方法二,将上述矛盾之处指出来,引导读者思考边际效用递减到0负与偏好的非饱和性的关系。并指出,经济分析中边际效用递减不必须。经济学分析中,最关键的假定是效用函数是拟凹函数而非凹函数。即使是凹函数,边际效用也不一定递减到0负。
  也即:
  边际效用可递减到0负 =>
  边际效用递减<=>效用函数是凹函数 =>
  边际替代率递减<=>效用函数是拟凹函数<=>优胜集是凸集(凸偏好)
  
  边际效用>0 <=>偏好的非饱和性:其优胜集可能是凸集(凸偏好),可能是非凸集(非凸偏好)

  笔者认为,偏好的非饱和性虽然与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关,但是却与边际效用可递减到0负相矛盾。而这一点,恰恰是高鸿业教材和国内大多数中文教材都没有重视的地方。为了给初学者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直观认识,就画出了图3-1那样的边际效用可递减到0负的图形。这种图形对于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确实很有帮助。但是却与后面的偏好的非饱和性相违背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18768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0:40:56
WangLuoxuan 发表于 2012-6-24 22:19
参与回复·示例

位置:第四版, 第123页, 第4段
  高鸿业第五版第143页第三自然段,第五章第四节二3,讲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移动时,使用了外在经济一词(external economies),而在第326-327页,第十一章第二节一讲到外部性时,使用“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一词。
  我认为外在经济与外部经济其实是同一个英文术语的不同翻译,因此应该合并。
  在“第五章第四节二3”第143页讲外在经济时,是从外部经济的受益者角度来讲的,而在“第十一章第二节一”第327页讲外部经济时,是从外部收益的给予者的角度来讲的。如果说外在经济与外部经济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场合就是,前者是从正外部性的受益者角度来称呼,后者是从正外部性的给予者角度来称呼,那么教材应该对此予以详细说明。
  我查核了百度百科“外在经济”与“外部经济”词条,这两个词条是分开的,但是详细阅读其解释不难发现,二者其实是一回事情。如果说有什么差别的话,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外在经济是从正外部性的受益者角度称呼,而外部经济则是从正外部性的施益者角度称呼。但是我查了许多解释,都没有对“外在经济”和“外部经济”进行区别。
  也有人可能认为,外在经济主要是指一个厂商外部行业内部的施益者所给予的正外部性,而外部经济则不限于厂商外部行业内部。但这可能只是教材恰恰在叙述这两个知识点时碰巧举这样的例子和区分。而当我读到百度百科上的词条“外在经济”一词时,发现上面的解释与外部经济无异,因为里面对外在性进行区分,有正的外在性,负的外在性,正的外在性即是正外部性即外在经济。这样的解释就说明了外在经济与外部经济其实是同一个术语。
  如果确系同一术语,那么就应该在同一教材中这样处理:
  方法一,合并,统称为外部经济或外在经济。
  方法二,在引用外在经济时,说明外在经济又称外部经济,在引用外部经济时,说明外部经济又称外在经济。
  如果外在经济与外部经济确系相异的概念,则应该说明其差异。
  我查阅了高鸿业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后面的附录三第659页,里面有“external diseconomies外部不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外部经济,external effects or externalities外部影响(外在性)”三个词条。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高鸿业版附录三作者其实非常清楚,外部经济就是外在经济,外部性就是外在性。
  作为一本初学者使用的教材,如果在第五章遇到外在经济,在第十一章遇到外部经济,如果不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不会在意这两个名词的关系,从而就可能使得学生对于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知识点关系不清楚。这当然不助于学习。因此,我建议对两个名词作上面所说的按照同一名词的方式进行处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1:28:55
WangLuoxuan 发表于 2012-6-24 22:19
参与回复·示例

位置:第四版, 第123页, 第4段
  高鸿业第五版宏观部分第470页,第十六章第三节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第470页倒数第二段,讲到存款货币创造过程有现金漏出时,其叙述的混乱让人云里雾里。
  我在下面的贴子中已经指出了这一问题,请版主查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19922-1-1.html
  我仔细分析了这里出现的问题,发现在470页讲到客户不将所有贷款全部存入银行时,其在计算比例时,所给符号的定义与第471页讲货币派生乘数时的符号的定义完全不同,从而导致第470页倒数第二段的乘数公式为1/(rd+re+rc),而471页的乘数公式为(rc+1)/(rd+re=rc)。实际上,第470页中的rc与471页中的rc,这两个符号的定义不相同。下面我仔细讲来,希望楼主能够多加点分。
  下面假设一个类似于第469页表16-1的存款派生过程表来解释教材第470页倒数第二段正数第四段的现金漏出过程:
序号 存款金额         准备金        现金漏出量     贷款又存入银行的金额
1   A            A(rd+re)                 A*rc      A(1-rd-re-rc)
2 A(1-rd-re-rc)   A(1-rd-re-rc)(rd+re)       A(1-rd-re-rc)rc     A(1-rd-re-rc)^2
3   A(1-rd-re-rc)^2 A(1-rd-re-rc)^2*(rd+rd)  A(1-rd-re-rc)^2*rc   A(1-rd-re-rc)^3

n   A(1-rd-re-rc)^(n-1)

每轮的存款金额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为1-rd-re-rc,按照等比数列无穷项求和公式,因此无穷次存款金额总和就等于
  sum=A/[1-(1-rd-re-rc)]=1/(rd+re+rc)
  这就是高鸿业宏观第五版第470页倒数第二段正数第四段对于现金漏出过程的存款派生乘数的公式的由来。但是这样的存款过程,教材却没有像第469页表16-1那样用一个表格来进行示意,结果许多读者读到这里时,都有点犯晕。我们上面使用一个表格来解释了解释上之所以得出货币创造乘数公式为1/(rd+re+rc)
的原因。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货储蓄率rc的定义不是公众贷款者的现金与再存款的比率,rc在这里实际上是公众贷款者决策的现金漏出部分与最初的存款金额的比例。在第一轮中,设公众甲存入A,银行按照准备率rd+re提取准备金A(rd+re),公众乙向银行贷款A(1-rd-re),然后公众乙将贷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Arc留作现金,另一部分A(1-rd-re-rc)再存入银行。这里的rc作为公众乙的现金漏出,作依据的基准不是公众乙的存款金额,而是公众甲的存款金额A,这就在概念上发生了错误。因为按照第471页对于通货储蓄率rc的解释,rc是指同一公众的现金与存款的比例。第471页对于货币派生乘数的推导是正确的,相关推导过程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第470页这里的推理就由于错误地使用了通货储蓄率rc的定义而使得最终得出的乘数为1/(rd+re+rc)而不是(rc+1)/(rd+re+rc)。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有关通货储蓄率rc的定义,即rc是指同一个公众的现金与存款的比率,那么在第一轮公众甲存款A入银行后,乙贷款A(1-rd-re)分为两部分A(1-rd-re)=Cu+D=rd*D+D=(rc+1)D,则公众乙存入银行的金额应该为A(1-rd-re)/(1+rc),而现金漏出量为A(1-rd-re)rc/(1+rc),这样那么我们可以重新描述第470页的现金漏出过程如下表:
  
  序号 存款金额         准备金        现金漏出量     贷款又存入银行的金额
1   A            A(rd+re)       A(1-rd-re)rc/(1+rc)   A(1-rd-re)/(1+rc)
2 A(1-rd-re)/(1+rc) A(1-rd-re)(rd+re)/(1+rc)           较复杂略(2)     A(1-rd-re)^2/(1+rc)
3   A(1-rd-re)^2/(1+rc)^2    略(2)      略(3)      A(1-rd-re-rc)^3/(1+rc)^2

n   A(1-rd-re)^(n-1)/(1+rc)^(n-1)  

可见存款数列是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1-rd-re)/(1+rc),然后按照无穷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sum=首项/(1-仅比)
可知存款总额为
 sum=A/[1-(1-rd-re)/(1+rc)]=(1+rc)/(rd+re+rc)
这样就与第471页的结果完全一样了。
  因此,只要坚持rc的严格定义,即它是指同一个公众的通货储蓄率,那么货币创造乘数公式就是货币派生乘数公式,它们是一个概念,等于(1+rc)/(rd+re+rc)。
  但是高鸿业教材从第一版到第五版都没有仔细重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第五版470页倒数第二段的叙述让人晕乎不已,相信对于那些初学者而言,基本上不知真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2:08:41
典型题题解第五版,80页,第九题,第一问得出的结论为长期约束条件下的,第二问探讨的显然为短期,但是利用了第一问的结果,个人认为解法上有错误,第二问利用的条件应是Q=[2500^(1/3)]/2*L^(1/3),再代入后两问,请帮忙研究,考研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2:13:50
另外典型题题解第五版,第83页图5-5(b),靠左侧AFC曲线应位于AVC曲线之上,此处作图不够严谨,与教材对照即可发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6:27:16
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7:16:22
真心不建议初学者看这本教材 跳跃性很大(恕我驽钝) 我当时学微观的时候难受死我了 学宏观之前幸好看了伯南克的宏观 才能稍微顺利地进行阅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9 17:16:27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9 21:00:15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