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Luoxuan 发表于 2012-6-24 22:19 
参与回复·示例
位置:第四版, 第123页, 第4段
高鸿业第五版宏观部分第470页,第十六章第三节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第470页倒数第二段,讲到存款货币创造过程有现金漏出时,其叙述的混乱让人云里雾里。
我在下面的贴子中已经指出了这一问题,请版主查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19922-1-1.html
我仔细分析了这里出现的问题,发现在470页讲到客户不将所有贷款全部存入银行时,其在计算比例时,所给符号的定义与第471页讲货币派生乘数时的符号的定义完全不同,从而导致第470页倒数第二段的乘数公式为1/(rd+re+rc),而471页的乘数公式为(rc+1)/(rd+re=rc)。实际上,第470页中的rc与471页中的rc,这两个符号的定义不相同。下面我仔细讲来,希望楼主能够多加点分。
下面假设一个类似于第469页表16-1的存款派生过程表来解释教材第470页倒数第二段正数第四段的现金漏出过程:
序号 存款金额 准备金 现金漏出量 贷款又存入银行的金额
1 A A(rd+re) A*rc A(1-rd-re-rc)
2 A(1-rd-re-rc) A(1-rd-re-rc)(rd+re) A(1-rd-re-rc)rc A(1-rd-re-rc)^2
3 A(1-rd-re-rc)^2 A(1-rd-re-rc)^2*(rd+rd) A(1-rd-re-rc)^2*rc A(1-rd-re-rc)^3
…
n A(1-rd-re-rc)^(n-1)
每轮的存款金额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为1-rd-re-rc,按照等比数列无穷项求和公式,因此无穷次存款金额总和就等于
sum=A/[1-(1-rd-re-rc)]=1/(rd+re+rc)
这就是高鸿业宏观第五版第470页倒数第二段正数第四段对于现金漏出过程的存款派生乘数的公式的由来。但是这样的存款过程,教材却没有像第469页表16-1那样用一个表格来进行示意,结果许多读者读到这里时,都有点犯晕。我们上面使用一个表格来解释了解释上之所以得出货币创造乘数公式为1/(rd+re+rc)
的原因。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货储蓄率rc的定义不是公众贷款者的现金与再存款的比率,rc在这里实际上是公众贷款者决策的现金漏出部分与最初的存款金额的比例。在第一轮中,设公众甲存入A,银行按照准备率rd+re提取准备金A(rd+re),公众乙向银行贷款A(1-rd-re),然后公众乙将贷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Arc留作现金,另一部分A(1-rd-re-rc)再存入银行。这里的rc作为公众乙的现金漏出,作依据的基准不是公众乙的存款金额,而是公众甲的存款金额A,这就在概念上发生了错误。因为按照第471页对于通货储蓄率rc的解释,rc是指同一公众的现金与存款的比例。第471页对于货币派生乘数的推导是正确的,相关推导过程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第470页这里的推理就由于错误地使用了通货储蓄率rc的定义而使得最终得出的乘数为1/(rd+re+rc)而不是(rc+1)/(rd+re+rc)。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有关通货储蓄率rc的定义,即rc是指同一个公众的现金与存款的比率,那么在第一轮公众甲存款A入银行后,乙贷款A(1-rd-re)分为两部分A(1-rd-re)=Cu+D=rd*D+D=(rc+1)D,则公众乙存入银行的金额应该为A(1-rd-re)/(1+rc),而现金漏出量为A(1-rd-re)rc/(1+rc),这样那么我们可以重新描述第470页的现金漏出过程如下表:
序号 存款金额 准备金 现金漏出量 贷款又存入银行的金额
1 A A(rd+re) A(1-rd-re)rc/(1+rc) A(1-rd-re)/(1+rc)
2 A(1-rd-re)/(1+rc) A(1-rd-re)(rd+re)/(1+rc) 较复杂略(2) A(1-rd-re)^2/(1+rc)
3 A(1-rd-re)^2/(1+rc)^2 略(2) 略(3) A(1-rd-re-rc)^3/(1+rc)^2
…
n A(1-rd-re)^(n-1)/(1+rc)^(n-1)
可见存款数列是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1-rd-re)/(1+rc),然后按照无穷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sum=首项/(1-仅比)
可知存款总额为
sum=A/[1-(1-rd-re)/(1+rc)]=(1+rc)/(rd+re+rc)
这样就与第471页的结果完全一样了。
因此,只要坚持rc的严格定义,即它是指同一个公众的通货储蓄率,那么货币创造乘数公式就是货币派生乘数公式,它们是一个概念,等于(1+rc)/(rd+re+rc)。
但是高鸿业教材从第一版到第五版都没有仔细重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第五版470页倒数第二段的叙述让人晕乎不已,相信对于那些初学者而言,基本上不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