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90 5
2012-07-09
诘问一:数字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诘问二:如果数字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则如何用来精确度量?
诘问三:如果数字是客观的,则对某一物品的主观价值若用数字度量必须也应该能被全部的人所接受。为什么事实不这样表现?
诘问四:如果数字是主观的,则物品的价值个人可有各人的价值赋值,或同一赋值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不同。那么普遍的价值规律如何体现?
诘问五:如果主观价值论的度量是既可以客观也可以主观,那么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主观或客观?

边际效用论的
困境一:为什么边际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都以效用或者使用价值为基础?如果边际效用论推翻了劳动价值论,那么请问是否推翻了物品必须以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核心这一命题,或者效用本身就不包含使用价值这一意义?
困境二:边际效用论主张效用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规律,是否对一切物品或者一切人有效?特别是对货币是否有效?是否涵盖全部人对货币的价值判断?是否涵盖了任何时间与场合下全部人对货币的判断?如果不是,则如何说明边际效用论为普适定理?
困境三:边际效用论说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物品的价值或者效用递增。请问这一判断是否以使用价值为前提?如果是,则如何推翻劳动价值论?如果不是,则如何使得客观经济得以存在或者现实?
困境四:究竟是数字的变化导致实质的变化还是实质的变化反应为数量的变动是边际效用论始终回避的问题。量变导致质变这一命题的前提在边际效用论那里被抽离了。1毫升纯净无杂质的H2O或者说水,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水,请问一万亿毫升的H2O就不再是水了吗?如果不是,请问是什么?
困境五:如果说数量多寡决定交换进而决定价值,请问一万吨大米和一万吨钢材,何者为多,何者为少?亦或相等?如果说是它们的效用不同,导致了交换比率,那为什么不同时间和不同交换主体对这两者的价值衡量是不同的?如果是交换主体持有量和增量的相互比率决定价值,请问对于抽象的两个人,什么决定了这两个抽象的人突然有若干吨的粮食或者钢材?如果这存量的钢材拥有量不属于问题的研究范围,请问是否意味着存量和增加的量之间比率无关乎这两者的交换价值决定?如果是这样,请问又如何计算所谓的边际效用进而其所决定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9 14:50:30
"为什么边际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都以效用或者使用价值为基础"
-------------------------------------------------------------------------------------------
一、劳动价值论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吗?

二、楼主对边际效用中效用的理解等同于使用价值,很存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15:09:06
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0:07:52
楼主基本概念不清,无法深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1:24:50
指出一些问题:
1、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是使用价值。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都一再强调尽管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交换价值的变动,但这种交换价值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
在斯密那里,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律背反具有康德那里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那里,交换价值本身不创造使用价值,倒是交换价值最终必须被折换成使用价值,经济循环才可能继续,在西斯蒙第那里早就构成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石。
2、恰恰是效用本身的定义远比当初使用价值的定义来得含混不清。实际上,盖凡是企图定义效用的地方早就有使用价值的影子在背后。
举例来说,货币,或者狭义的钞票,是否具有效用?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使用价值是指,并且仅指能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或者某种服务才具有使用价值。但边际效用论那里,效用是否也这样被精准定义呢?如果是,则其定义与使用价值相等。如果不是,那么显然效用的范畴比使用价值来得宽泛。
一个范畴松散的概念必然导致内部更多的逻辑矛盾。不信吗,来试试?

而且我直接叫板楼上bangfu999。你概念清楚的出来说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21:44:29
那些喜欢吹捧边际效用理论的我这里一勺烩。
不买账的,我点一下:
边际理论到今天,从来都是先假设一个想象中的经济运行模式,一旦发现这个运行模式与现实不符或者不能解释现实经济了,就参照与现实经济运行的差别添加条件上去来凑足这个模型。
古典理论从来是根据现实经济出发,严格细分每一条变动规律,然后根据现实经济的运行总结出一个理论。
当李嘉图说出“不对,只要穷人手里没有足够买得起的钱,仓库里的谷物哪怕是腐烂掉,也和他们没有关系“的时候,他的抽象演绎法就彻底破产了。尽管他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马克思称之为的这种”理论上的诚实“,但只要理论上有他那种诚实,那么盲目建立一种模型,企图用抽象来代替现实,尽管在书本上看上去很逻辑,但永远不是现实的逻辑。
理论逻辑必须与现实逻辑相匹配,否则,这种逻辑永远只能是补丁箩着补丁,换句话说,永远是只能当事后诸葛亮。

当克鲁格曼说他认为来自中国的数据都和神话一样,所以他无从判断中国的经济走势的时候,卢比尼比他掌握更多中国经济运行的数据吗?
如果卢比尼掌握更多,为什么克鲁格曼拿不到这些数字?卢比尼的爹是李刚?
如果卢比尼不掌握更多,请问他凭借什么预测中国经济的溃败走势?
如果这里有谁还以为卢比尼就是靠我们这里整天算的那些数字而没有另外一种更能预测经济的工具的话,显然他更愿意看好来年中国经济。

在宏观经济学板块里,我发过《中国经济崩溃在即》的若干帖子,有愿意对赌的,可以去顶上来。
本人才疏学浅,但我懂得如何借卢比尼的手狠狠扇这里一批边际效用论者的嘴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